你的脆弱是什么形状?

2023-08-16 11:45谢传蕴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3年8期
关键词:虚度光阴诗化病态

谢传蕴

面对内心深处的“脆弱”,人们的态度一直在变。

前几年流行“心灵鸡汤”时,脆弱是一种病态,是一种可以轻松放下的心理障碍。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无限地放大,仿佛只要“坚强一点,再坚强一点”,每个人脆弱的眼泪里就能开出茂盛的花。

如今,脆弱似乎已成为一种“新常态”。面对日益艰难的现实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信奉诸如“什么是坚强?我需要安慰”的处事态度——拥抱坚强是故作姿态,而坦露脆弱才是“活得真实”。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彷徨的人们,一次又一次被舆论俘虏,对“脆弱”的态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好在不变的是,大多数人一直站在理性的对立面。

其实,任何妄言“想开点儿就好,没什么大不了”的人,都是不负责任的安慰者。毕竟只有“身受”,才能“感同”。外人怎能理解脆弱者所直面的是怎样可怖的境地?有时只是一句我们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玩笑话,就足以击垮一个人的心灵。那些被我们当作不起眼的事情,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有个女孩说:“有时我惧怕和全力对抗的事情,都是别人生活里不值一提的事。”她患有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出门取快递对她来说都是挑战。每次起床时,她会反复叮嘱自己:“要刷牙,要吃饭,要好好活着。”每当听见有人说“你想开一点不就好了吗”的时候,她就极其痛苦。她真的想变好,可是做不到。

“心灵鸡汤”的问题在于,给了足够的“正能量”,却对具体的方法论避而不谈。我们要知道,人的主观能动性终究是有限的。脆弱不是一块有形的石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从心头上卸下。它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捕捉,亦难以放下。

能摆脱脆弱固然很好,但不必孜孜不倦追求变得坚强。很多时候,一个人性格坚强抑或脆弱,都可以活得很好。重要的是,你是否能保持产出。

有的人借脆弱的名义堕落;有的人却把脆弱熔铸进人生。有些人脆弱,只能虚度光阴;有些人脆弱,却可以写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句子。贝多芬把生理上的障碍看作对手,用音乐激励自己战斗到底;武侠小说家古龙的人生跌宕起伏,便寄托失意于笔下的浪子侠情……他们终其一生都没能摆脱脆弱,但丝毫不妨碍他们活得精彩。就是因为他们不忘记产出,不忘记创造,无时无刻不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的人生意义因此得以彰显。

如今,有些年轻人在经历挫折之后,自以为认清了生活便觉得一直坚强下去,活得太累,还不如坦承自己的脆弱,以博得他人的关爱和关注。时间久了,他们反倒开始嘲笑那些仍在坚强生活的人是故作姿态,用“脆弱”来标榜自己活得真实。这也是“小确丧”文化兴起的原因。

文艺青年们则往往倾向于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脆弱多抱有诗化的幻想,认为脆弱孕育灵感,是美和艺术的温床。但事实上,脆弱、痛苦、孤独、抑郁这些负面情绪,不能直接与美画上等号,即使硬要把它们归于一种美,可能也应该隶属“病态美”的范畴。曹雪芹能把體弱的林黛玉塑造为美,其间掺杂了古典文学的熏陶和“十年辛酸泪”的笔耕不辍;川端康成能把灰白的雪国写出美感,离不开他细腻的笔触和日本一脉相承的“物哀”思想。倘若只是一个病人,只是一块忧郁的土地,无论如何也不能自成其美。

所以,脆弱不该被嫌恶,但也不值得歌颂,因为它本质上还是一种不良情绪。一个全民脆弱、极度感性化的社会势必走向崩溃。说到底,脆弱只是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里持续一段时间的某种情感而已,和自私、善良、怯懦等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人类生而有之的本能。直视它,接纳它,而不为其附加任何意义,才是我们应当有的理性态度。

(供稿:兰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虚度光阴诗化病态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病态肥胖对门诊全关节置换术一夜留院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病态肥胖对门诊关节置换术留夜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哲思妙语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君子之道:能移而相天——王夫之《庄子解》对“社会病态”的气论诊疗
这个春天,只为虚度光阴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李正栓:诗化人生 人师情怀
文学道德的病态表现与选择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