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对策分析

2023-08-20 17:11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阳小学刘言芳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美术核心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阳小学 刘言芳

美术是一门以审美为核心的综合性科目,关系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美术同样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科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美术知识,还可以从审美取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高尚的审美品位,教师需要优化美术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入了解美术的内涵。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小学是学生学习各项知识的基础阶段,此时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可塑性,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学科的地位日益提升,甚至成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学生学习美术科目,就能接触更多的审美元素,学生的审美素养也会在持续性学习中得到强化和发展。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二)促进师生交流

核心素养是多项能力的综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意味着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美术知识,还需要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逻辑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和谐,让师生的情感距离不断缩短。在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师应注重教学理念的优化,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教学,这将大大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以及问题

(一)美术学科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尽管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推行了较长一段时间,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美术的地位远远不能和语、数、外等学科相提并论,再加上美术不涉及升学考试,因此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学习。当家长和学生都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么,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状态是怎样的也就可想而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进一步漠视美术科目,教学质量也会与日下降,教师的工作热情势必受到打击,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二)教学内容缺乏直观性

和其他学段不同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倾向于用形象思维思考和认知,其抽象思维相对较弱,这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不小难度。在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考虑学生的视觉感知需求,也未将知识与视觉形象相结合,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直观色彩,这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直接影响美术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一背景下,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犹如纸上谈兵,难以得到落实。

(三)教学资源单一,缺乏多样性

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并不具备整合以及优化教学资源的意识,习惯照本宣科,按照美术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尽管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保障,但教师若是因此困囿在教材中,只给学生讲书上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质量,对核心素养的提升也会造成影响。因此,想要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让核心素养培育成为现实,教师必须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处理,让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美术鉴赏热情。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一)增强趣味元素,激发审美需要

例如,在教学“身边的设计艺术”时,教师在上课一开始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逛超市吗?超市里都有什么?”利用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美。在学生七嘴八舌地展开交流后,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个超市的真实场景图片,图片中有各色物品,教师让学生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品,说一说这些物品有什么地方吸引自己,哪些地方让自己最满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给出了各种答案,这个说喜欢史努比造型的杯子,那个说喜欢树叶形状的桌子,还有的表示喜欢火车造型的文具盒。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第34~35页的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不同的物品,分析这些物品有哪些不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小游戏,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图片,让学生进行想象,试着从花纹、形状、颜色等角度对物品进行“大变身”,由此引出设计艺术的概念。有了趣味化引导,学生的审美需求得到充分激发,此时展开后续教学就会顺理成章、轻松容易。

(二)利用小组合作模式,提高表现能力

美术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教师需要从学习模式的角度引导学生,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学习美术知识。考虑到小学生普遍不具备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对此,教师需要将小组合作模式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形成良好的美术表现力。

例如,在教学“拓印树叶真有趣”时,教师首先利用两枚硬币和一张白纸,设计一个有趣的小魔术,以此激趣课堂,从视觉感官层面引出课题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拓印”这个知识点。接下来,教师展示课件“神奇树”,让学生观察树叶落下来的样子,同时要求其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思考这些落叶像什么。之后,教师将学生分组,并给每一个小组提供一定数量的树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树叶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来回巡视,观察小组合作情况,引导学生利用此前学到的“拓印”方法展开创作。在小组合作的轻松氛围中,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思维也更加活跃,创作欲望空前高涨,在保持树叶脉络纹理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完成了多幅拓印作品。而这一小组合作活动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三)开展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设计的船”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系列不同造型的船的模型,让学生观察这些作品,在欣赏的同时思考:这些船在造型上有哪些特点?这些船是用怎样的材料制作的?船的材料是否适合在水中漂浮?如果可以,又能漂浮多长时间?如果不可以,又该换成怎样的材料?通过这样的欣赏活动,学生心中已经对船的造型特点以及材料产生了深入思考。此时,教师组织“头脑风暴”活动,同时向学生展示一系列物品,如塑料手链、打孔器、筷子、塑料瓶、塑料碗、葫芦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适宜的物品,设计一个别出心裁的船的造型,看看哪一个小组设计的船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不仅关注美术作品的审美特点,还能促使其深入思考这些美术作品中蕴藏的科学道理,并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四)拓展课外资源,增强学生文化理解

例如,在教学“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时,教师可从民俗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比如,在互动环节,有的学生提到了民间艺人喜欢将“抓髻娃娃”作为剪纸的表现题材,教师让学生思考“抓髻娃娃”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剪纸作品中有哪些变体?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寓意?在这个环节,教师也可向学生展示自己从互联网上收集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到“抓髻娃娃”一方面代表着生命的繁衍,另一方面又有祈福和辟邪的寓意。此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更多有关“抓髻娃娃”这一元素的剪纸作品,学生也接触到更多“抓髻娃娃”的变体,这些看似寻常的剪纸作品,代表着人们最朴素的心愿。在学习了这一知识后,教师又可组织相应的剪纸专题,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到生活中找一找更多的剪纸作品,同时参考民俗的剪纸题材完成一幅剪纸作品。通过深入挖掘剪纸艺术中的文化元素,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文化理解水平也会相应提升。

四、结语

大多数教师认为美术科目不能与语数外学科相比,因此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动力,对美术核心素养培育工作的落实不够到位,但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因为素质教育是当下的主流教育趋势,如果忽略美术教学的价值,推行美育就会更加困难。因此,教师需从核心素养视角优化美术课堂教学,为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美术核心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季玉兰剪纸作品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于富业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