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之问,触动我心

2023-08-26 03:57朱晓鑫
师道 2023年8期
关键词:王老师语文教育

成长之路上,总会有一些人让我难以忘怀。他们指引我前行的方向,让我坦然接受时光的磨砺。他们教会我坚守初心,纯粹地做好一名教师,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担当每一份责任。教育的美好,一点一滴,就在这过程中积累、延续。我的教育生命也得以成长,长出强健的新枝,在不懈的努力中,不断地抵达与开始。

“怎么没有你的名字?”

周末回家时常会在镇上石街走走,赭紅卵石铺就的老街有石牌坊,有古井,也有伸出墙外的石榴花。小镇的时光如同绕镇而过的那条长河,静静流淌,我在这样的时光里,平淡从容,很是享受那份宁静。

一天,遇到我的小学老师王尔忠。瘦瘦高高的他看到我却没有如往常般微笑回应我的问候,而是问我:“工作这几年,你写文章了吗?”我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他告诉我,学校订阅的教育类杂志,他每月都要去翻翻,在目录的作者栏看看有没有我的名字。他的语气很平缓,音量也不高,但我从中听到了一丝失望。他又不紧不慢地加了一句:“连我们本地的《通州教育》上都没找到你的名字。”

我一下子脸红了,心中升腾起考试交白卷般无地自容的窘迫。

王老师教了我四年数学,他的课堂很是灵动。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他讲相对问题、相向问题时,用线段图一示意,就像魔术师解开绳结般轻而易举,再难的题在他的三言两语下也都迎刃而解。他很幽默风趣,常会悄悄在题目中设置一些小陷阱,见有同学毫无察觉地掉进去,就狡黠抿嘴一笑,眼睛却瞪得很大;有同学小心翼翼绕过去,他就开心地咧嘴大笑,目光顿时变得柔和。他见我对数学感兴趣,有时下课后会把我喊到办公室,拿一些题目来考考我。见我没被难住,他就很开心,似乎我是检验他上课质量的天平砝码,有时还现宝似的,把我做题的纸拿给其他老师看。

再后来,他竟给了我一本习题集,只有作业本的一半大小,一页一道题,他让我每天做一页,做完就给他改。有时我兴致起了,一连做几道题,他的大眼睛笑眯成一道缝,拿红笔打出一个个对勾,若是有错题也从不厌烦地耐心给我讲解。那些题如同现在的奥数题,很费脑子。其实那时并没有奥数比赛让各校同学参加,他只是凭着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才会在别人休息的时候铺开蜡纸,埋头刻印钢板。那工工整整的仿宋体,那规范的阿拉伯数字和符号,都一笔一划用力刻写,再油印,剪裁,装订……这个本子就是他的教学智慧宝库啊!培优,他是真正做到了实处。我就这样爱上了数学,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小学毕业考那次依然是满分。

当时他教两个班的数学,还兼任音乐老师。一次,他要去隔壁班上音乐课,把我也喊了去。那天他教一首新歌《垄上行》,一行简谱、一行歌词,提前抄写在黑板上。我不知道为什么音乐课也要喊我去,但我听话地坐在额外添加的凳子上。他踩着风琴让我唱简谱,当我清亮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他就告诉同学们:“你们看她拿着简谱就能唱起来,她可不是只会做题,你们呢?看着简谱,不会唱哆来咪发唆,只认识12345吧?”王老师在同学们面前一点也不掩饰对我的喜爱,那么多数学题的“加餐”,这节音乐课的特别加入,绝不吝啬的夸奖……他对我的区别对待并没有引起同学们的反感,相反,那天我的到来,给这个班带来了新鲜感,大家都很认真地唱起来:“我从垄上走过,垄上一片秋色……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在风琴的伴奏下,歌声如旷野的风,校园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朵花仿佛都在我们的歌声中轻轻摇曳。我发现,大家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提升了,课间不仅我们班有同学来和我讨论做题方法,隔壁班也会有同学拿着题目来请教。有一次当我讲得不亦乐乎时,不经意一抬头,迎上了王老师带着笑意的温和目光。

王老师关注的目光从我的儿时一直投注到我的成年,我宁静的心湖因王老师出自教师本心的关切发问而荡漾着。作为他引以为傲的学生,工作之后却如此不思进取,而工作的前三年正是一个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期啊。我想,若不是出于对我的尊重,他说不定想屈起手指轻轻敲敲我的头,叹一声“你呀,你呀!”

同样成为教师的我,更明白王老师这份源自师者本心的关爱的珍贵。我暗下决心,回报他的就是要做像他这样的好老师,对教育教学始终怀以初心,抱有热情,对学生始终发自内心地喜爱。

“怎么没有你的名字?”王老师的问题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也提升了认知,懂得教育写作是教师职业生命最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作为教师,要学会通过写作的方式归纳、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经验,表达对教育的理解与思考。下一回,我要拿着刊发我文稿的杂志去找王老师交流,不能让他再次失望。

“为什么你没有发展呢?”

尽管已经过去很久,但我总会想起那段话语,那句追问,总会给我无限的激励,给我一种犹如深山幽谷的兰花终被珍视的喜悦。

一个秋天的下午,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王爱华来我们区做讲座。在讲座进行到一半时,毫无预兆地,她忽然点起我的名字,还告诉大家,我曾经参加市里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其中有一项是现场写下水文,要求从绘本《麦先生的旅行》中选一页,把此页内容展开写下来。我选的是在游乐场那个画面。王老师讲,她把我当时的手写稿一直保留着,认为是历次比赛中最让她欣赏的一篇。她觉得我文笔好,字也写得好。接着,她语气一转,说道,唯一让她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我到现在就没有发展了?她皱眉轻叹,像我这样素养高、文学功底好的老师不应该这样,为什么不能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有文学才能的老师?然后又问我是不是文学硕士,以印证她对我的了解。

这时我无法再安然坐着了,不好再羞涩地隐藏于众人之中,连忙站起来告诉她,我是教育硕士、文学学士,并向她表示感谢。她又继续追问我为什么没有发展,我无言以对。学校副校长笑着帮我解围,说没有机会。她反问道:“你的成长是给机会了?”这位校长曾在乡村小学任教,很是努力,最终评上了特级教师。令我意外的是,接下来王老师当即向在场的我们区小学语文教研员说:“要给朱晓鑫机会。”短短的几个字,说得那么郑重,完全是一位教研员对基层一线教师的尊重与肯定。我的眼圈一下子红了,她痛心疾首的话语,也是出于对我的珍惜。我知道我的停滞不前,自身有着很大原因,性格上的不好胜、行为上的不努力等拖拽着我,评到小中高、市骨干教师后,偶有文章发表或获奖,其他真的乏善可陈。“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我觉得我真的辜负了她的殷殷期待,感动之时又感到非常惭愧。

平常总是欣赏诸葛亮说的“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我也喜欢做个散淡的人,喜欢《菜根谭》中的那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其实我发现有时散淡过头了,也就成了一种懒散。读书为什么只凭个人喜好,不多读些教育教学类书刊,去汲取教育思想的营养,寻求教育智慧的源头?教学之后多反思,为什么就不能让自己的笔头勤快一些,多记记教学随笔,多写写教育论文?我不断地自责。

讲座结束后,王老师拍着我的肩膀对区教研员和我们校长说,这是真正的有才学的好老师。之后听校长讲,王老师又再次与她说,我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优秀老师,要尽量提供机会,尽管年纪有些大了,参加省级赛课的机会不多了,但其他机会还是有的。

在这个秋天的下午,感受着王老师真挚之问带给我的心灵悸动,我不禁想起里尔克的《秋日》:“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迫使它们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期待,让岁月坚毅地完成果实丰满、甘甜酿酒这般成熟的蜕变。而我需要这样的蜕变。王老师的关切就如秋日的杲杲阳光,明暖我心。我心潮澎湃了許久,觉得可以重拾信心,继续努力前行。

之后,王老师一直默默关注着我,也真的给予我锻炼的机会。

王老师主编的《“快乐读书吧”:整本书可以这样教》是一部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书目相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每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编写者都以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真实实践为基础,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的创造性阅读,优化教学设计。我也加入了编写工作,进行整本书的教学解读,制定阅读目标,带着学生开展系列阅读活动:激趣导读、自主阅读推进、分享交流拓展等。我还录制了一节导读课,在全市上了一节阅读交流的研讨课。我与其他编写者在参与设计、实践、撰写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学习、思考、探究、创新的专业成长之路。这本书入选《中国教育报》2021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国教育新闻网推出2021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及TOP10图书。我感到与有荣焉。

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还在省名师空中课堂“苏e优课”展示活动中开设了公开课,参与了《中国教师报》推出的语文要素落地实操课(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同步解读)公益直播,《小学语文教学》统编版教材特殊单元整体教学专辑中,江苏王爱华名师团队关于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我承担了“围绕中心意思写”习作教学设计的撰写任务。

去年12月份,《中国教师报》和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第八届“通派小学语文教育”研讨活动暨特级教师论坛,聚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进行教学研究。我接到了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任务,这是一篇反映革命题材、弘扬红色精神的经典课文。独立备课后,进行了试教。王老师打来电话,解答我备课及试教时的困惑,并让我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展示微课,她看完后极有针对性提出存在的问题。不知不觉,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而我有了深一层的体悟:革命题材作品,强调价值认同的感受性,引导学生感受壮士形象,并以情激情,创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活动,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表出情;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合理取舍,要关注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突出指导重点,这样避免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教学内容的琐碎,使整堂课的重点更突出,环节更简洁。这样学习任务抽丝剥茧般明朗,学生阅读体悟也得以循序渐进。王老师及时肯定了我的理解,并让我进一步修改教案,再次试教。

王老师的几次线上指导有时是午饭时间,有时已是深夜,让我心中生出无限感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她的指导点拨让我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我又去反复观看王老师指导的获省青年教师课堂竞赛特等奖的《少年中国说》一课,阅读她在《江苏教育》主持的《革命传统作品解读与教学》专题研讨。这样每一次打磨就是一次提升,去除了一些旧有教学观念的痕迹,践行有语文味、儿童味、家常味的课堂教学。这次磨课的淬炼,成了我今后教学不竭的给养。

其实,除了这几次教学活动,平时和王老师几乎没有接触,但她对我的影响却极其深远。我知道和我一样被她阳光照耀的,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他们成长得更快更好。

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讲道:“最关键的是具有独立见解和追求的教师,他在学生中所发生的作用是极大的。”同样,厚德仁爱、引领我们前行的师者,他们在教师成长中所发生的作用也是极大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非常幸运在我的人生之路上遇到这些师者,感谢他们的灵魂之问,感恩他们的无私关心,让我的教育生命逐渐丰满而深长。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责任编辑晁芳芳

猜你喜欢
王老师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奇妙的旅行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有趣的动物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班有多少人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