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要不要给孩子?

2023-08-26 03:57张成建
师道 2023年8期
关键词:事物儿童资源

张成建

出生在1980年代的我,童年时代根本想象不到会有这么一天,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手机这样一个可以阅读、购物、导航、支付,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工作、生活和娱乐等活动的几乎无所不能的工具。

然而,手机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家长和老师们带来了很多烦恼。许多儿童使用手机时间过长,甚至“沉迷”手机游戏,有些儿童因为手机“成瘾”,对真实生活中的活动和事物兴趣不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家长因而对手机恨之入骨,却又离之不去,时常感到无奈。

手机真有这么可恨吗?

我看不然,我也不认为家长通过暴力手段把手机收起来,禁止孩子接触手机,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手机,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给我们的生活带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当今儿童的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众多学习类APP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教学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众多线上学习资源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机会。从前只能对几十人授课的名师,通过线上平台可以跨越时空,对千百万人授课;从前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传递的信息,通过智能手机瞬间就能传遍全网。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手机在大规模线上教学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即便从微观角度来看,手机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手机背后是资源,使用手机是连接资源。

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成年人的生活离开了手机寸步难行。然而,时代改变的不仅仅是成年人的生活,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也被科技深刻地改变着。以英语为例,我在20世纪90年代上初中才开始学英语,那时候听惯了老师那乡土味十足的发音,我们能听到地道英语的唯一渠道就是老师提着的录音机。如今,在英语学习类APP上有海量的高质量英语音视频资源可供选择,随时随地点开就能播放,十分便捷。

手机接入网络后,就连接上了大量资源,包括学习资源、信息资源、娱乐资源等,都可以为我所用。如果我们禁止了手机,把资源的连接给切断了,那孩子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部分窗口就被关闭了,孩子在这种被切割后的环境中成长,其生命经验必定是不完整的。

其次,手机背后是关系,手机能提供社会性支持。

手机可以说是现代人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沟通工具。手机中不仅有资源,还有关系。QQ、微信、钉钉和微博等,并不仅仅是一个网络工具,其背后是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影响的不仅仅是成年人,这个时代的儿童也被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同学、朋友跟成人一样,也在手机里。他们也有通过网络进行社交的需求。

疫情期间,本是每天在一个班里相处十多个小时的孩子们,被迫各自坐在家里上网课,数月不见,如隔几秋。甚至有的孩子宅家期间都不曾见过同龄人。很多城市的孩子,一放寒暑假基本就只能回到狭隘的钢筋混凝土居室,或匆忙行走在去培训班、旅游景点的路上,原本长期、稳定的同龄人交往关系被按下了暂停键。孩子天生有交流的需求,当面对面沟通被切断或暂停了,给孩子沟通工具(手机)就非常有必要,这个沟通工具能够给处在封闭环境中的孩子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给孩子的情绪问题提供社会支持。

第三,学会控制手机,有助于儿童处理“物-我”关系。

很多家长说孩子使用手机没有节制,因此只得没收孩子的手机。没收手机当然能立刻解决孩子手机使用时间过长的问题,然而,孩子处理自己跟手机关系的能力仍旧没有培养出来。今后孩子再拿到手机,仍然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人的一生中要学会管理和控制很多事物,需要处理自己与很多事物的关系。这些事物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我们可以一时把某种或几种消极的事物跟孩子隔绝开来,但不可能永远把所有消极事物跟孩子隔绝开。如果没有学会处理与这一事物的关系,一旦将来我们没法继续隔绝他们的时候,我们害怕的事情就会发生。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学会处理自己跟手机的关系,那么同时也就具备了管理自己时间的能力,将来当他们遇到各种诱惑时,也会将处理手机问题的经验迁移过去。从这个角度讲,手机其实是个资源,利用好这个资源,孩子能学会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发展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现在已经迈进人工智能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任何人阻挡不了的,除手机之外还会有更多更有吸引力的事物被不断发明创造出来,手机和即将出现的新奇事物谁都躲不掉。既然躲是躲不掉了,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学会处理与手机的关系呢?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手机成瘾问题,关键不在手机,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解决手机问题,不是一收了之,也不仅是控制使用时间那么单纯。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一招制胜的绝招,想要解决背后的根本问题,就要以此为契机,研究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反思和改善亲子关系。

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要多相信孩子、认可孩子,让孩子有成就感;要重视孩子,并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重视;要有效陪伴孩子,敏感地发现孩子的问题并陪孩子解决问题;要从情绪情感上与孩子感同身受,让孩子從家长这里就能得到满满的能量,无须到网络上寻求慰藉。

2.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孩子沉迷手机和其中的网络世界,往往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感到无聊、无趣,找不到有意思的事情可做,从而把更多精力投入虚拟世界中。家长应该考虑如何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让孩子有很多有意思、有意义的事可以做,让孩子对现实世界更感兴趣,愿意把时间花在现实世界中的事情上。

培养孩子的兴趣要趁早,婴儿时期就尽量给孩子多种体验,让其感官受到丰富的刺激,发展出丰富且敏锐的感受力。待孩子能独立行走,就开始提供大量玩具,譬如积木、卡纸、橡皮泥、画笔等,或带领孩子到室外游玩,走近室外的沙、水、泥、花草、山、水等,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体验,并在其中发展广泛的兴趣。等孩子到了上幼儿园和小学时期,更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阅读图画书,去爬山、下海、露营、骑车,带孩子走出自己居住的地方,到各地旅游,引导孩子写作,让孩子视野开阔,见识广泛,朋友众多,让孩子有见不完的有趣的人,做不完的有趣的事。

这样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还会对手机上瘾吗?

3.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有的家长一边抱怨孩子沉迷手机无法自拔,另一边自己却天天抱着手机刷视频、打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说再多大道理都是苍白无力的。家长希望孩子怎么做,首先自己就要怎么做。如果家长尚未学会如何控制手机,那就律人先律己,俯下身子跟孩子相互监督,一起去学习这项技能吧。

多年前曾经听绘本出版人郝广才讲过一个故事,故事中的父亲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但是每天晚饭后,他都拿起一本书,端坐在那里看,三个孩子也在父亲的影响下读书、学习。这位父亲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看书”,最后三个孩子都学有所成。

身教重于言传,家长只要有决心,以身作则陪着孩子一起做,就会发现孩子手机管理的问题一点都不具有难度。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家庭教育。教无定法,每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基础不同,儿童的年龄、兴趣基础和性格特点也不同,因此,针对手机问题采取的策略也会各不相同。本文讨论的主要是方向和原则问题,具体如何运用,需要具体家庭具体分析。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实习生 何美好

责任编辑黄佳锐

猜你喜欢
事物儿童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美好的事物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奇妙事物用心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