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忘掉你的口音

2023-08-26 18:36索那瑜
看世界 2023年15期
关键词:口音印度人母语

索那瑜

从小我就喜欢模仿外国人说中文,他们说起来特别滑稽。特别是三声,总是无法做到,总会降格为一声或二声,“美丽”变“没力”,“喜欢”成“希欢”,“好吃”变“蒿吃”。

第一次听到有外国人能正正确确地把三声发好的,是我的印度好友西梦娜。当她一次就将“咏”的转折音完全把握,完美模仿,没有变成“壅”时,我大为惊喜,问她:“太完美了!太神奇了!你有学音乐吗?耳朵特别好吗?还是你有学过中文?”她说:“都没有,我想那是因为我们旁遮普语里头有这个发音,其他的印度人都发不出来。”她举例,旁遮普语里头的“家”,英文拼音“ghar”,应该要发“可”,但比中文的“可”更急促更短,其他地区的印度人都没有办法把握,总念成“壳”。

这也让我想起印度是个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有1300种方言,受到宪法承认与保护的则有22种,各个方言也有自己的拼音书写系统。印度人自己常常觉得到了另一个城市就像到了另一个国家,话也听不懂,字也看不懂,每个语言也有自己的发音特色,就像旁遮普语里头有类似中文的三声。例如,印度有8%的人口的母语是孟加拉语,大多住在东部与东北部。他们母语里没有“思”声,只有“施”,因此以孟加拉语为母语的人学英文时,要刻意地学习发出“s”声,控制好自己的舌头乖乖停留在两齿之间,千万别不小心卷舌儿了。

另一方面,南印的卡纳塔卡语则有许多“呜”的声音,他们特别喜爱与格外认同这个语言特色。几年前跟朋友的妈妈学卡纳达语,妈妈说卡纳达语吸收了很多英文字,但是后面都会加上一个“屋”或一个“噜”的声音,她告诉我,“桌子”的卡纳达语就是“tablelu”,英文“table”加上“lu”,多发出个“噜”声,就变成当地语言了。多加个尾音,像是标记,表示对某个外来词语的占有。

可能是因为如此,我班加罗尔的朋友康蒂特别喜欢在我的名字后头加乱七八糟的尾音,先是多加个“沽”,“索那沽”,久了,腻了,就自動变成“依”,变成“索那依”。这是属于当地文化的甜蜜的占有欲。这也说明了为何班加罗尔“Bangalore”有另一个英文名字—“Bengaluru”,即“班加噜噜”。

自小我不喜欢英语,学习都是为了考试,开口也是考试,人们会注意你的文法与发音是否正确,以此评价你的英文程度。所以我从来不肯在课堂以外的地方说英语。

我的英语是在印度学的,印度是个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人人都会说几句英文的国家,英文就是一个沟通的媒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音,五花八门的口音。在此,我感到在真正多元文化与多语的环境中交流的诚意与喜悦,也对自己可以轻松地听懂带有不同印度口音的英语感到骄傲。

猜你喜欢
口音印度人母语
本期导读
母语
法国立法禁止嘲笑他人口音
别人都在说英语,只有中国人在说口音
你说话的口音反映出什么?
经验
母语
以退为进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