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农作物秸秆开发食用菌产业循环农业应用技术

2023-09-03 10:12吴秀珍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3年7期
关键词:原种平菇出菇

●吴秀珍

(邹城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 济宁 273500)

受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农作物秸秆资源不能就地消化,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同时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1]。食用菌作为秸秆处理能手,其菌丝体在胞外分泌多种生物酶,将农作物秸秆中所含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分解利用,进而形成餐桌上所食的蘑菇[2]。因其味道鲜美独特、营养全面均衡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1 栽培季节、设施、菌株

平菇利用温室大棚、选择不同特性的菌株,可实现四季栽培。在栽培过程中,应根据每个季节的温度、湿度、光照、风力、风向合理建造温室大棚,为平菇生产营造合理的生长环境。针对不同季节的特点,选择与之匹配的优势品种进行栽培,本文以平菇天达菌株为例制备。

2 菌种制备

2.1 母种制备

菌种:平菇天达1349试管母种可购自科研单位。

PDA培养基:土豆 200 g/L,葡萄糖 20 g/L,MgSO41.0 g/L,KH2PO40.5 g/L,蛋白胨 2.0 g/L,琼脂 20 g/L,pH自然。按配方称取各组分和去皮土豆滤液混匀后,定容,再分装试管,置于121℃的条件下灭菌30 min,灭菌结束后冷却至40℃置于恒温培养箱摆斜面,通过无菌操作技术,将试管母种大规模扩繁,25℃恒温避光培养7~10 d,于4℃保藏菌种。

2.2 原种制备

选择新鲜、完整、无霉变的小麦粒,冷水浸泡72 h,捞出控水。将小麦粒煮至熟而不烂、无白心为止,再次捞出控水冷却。按照小麦粒97%、麦麸2%、石膏1%、含水量65%,将各配料搅拌混匀,配制原种培养基。按照300 g/袋(15 cm×30 cm×5丝)装袋,配制完成后,121℃灭菌2 h后冷却至室温。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要求,接入平菇斜面试管母种,每支斜面试管母种接种3袋原种,接种后置于25℃、空气湿度60%、恒温恒湿环境中,避光培养20~25 d,于4℃保藏原种。

2.3 栽培种制备

选择新鲜、无霉变的原料,按照棉籽壳60%、玉米芯29%、麸皮10%、石膏1%,含水量65%,将各配料搅拌混匀,按照1000 g/袋(17 cm×34 cm×5丝)装袋,配制栽培种培养基,配制完成后,121℃灭菌2 h后冷却至室温。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要求,接入平菇原种,每袋栽培种接入15 g原种,接种后置于25℃、空气湿度60%、恒温恒湿环境中,避光培养40~45 d,于4℃保藏栽培种。

3 栽培与管理

3.1 袋栽平菇

选择新鲜、无霉变的原料制备菌种,按照棉籽壳45%、玉米芯44%、麸皮10%、石膏1%,含水量65%,将各配料搅拌混匀,配制栽培种培养基。按照1000 g/袋(17 cm×34 cm×5丝)装袋,配制完成后,121℃灭菌2 h后冷却至室温。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要求,接入平菇原种,每袋栽培种接入30 g原种,接种后置于温度25℃、空气相对湿度60%、恒温恒湿环境中,避光培养40~45 d,后熟培养7~10 d。培养期间保持培养室内环境清洁,通风良好,培养前期应5 d检查1次,及时挑弃污染菌棒,中期10 d检查1次。培养完成后,转运至温室大棚,2个菌棒对齐码放,层高6个菌棒,过道宽50 cm,开始刺激出菇。

3.2 地栽平菇

菌棒转运至温室大棚前应进行消毒处理,按照0.5 kg/m2撒施生石灰,翻土晾晒,采用烟雾熏蒸,闷棚消杀3 d,通风处理2~3 d。选择新鲜、无霉变的原料,按照玉米秸秆/小麦秸秆99%、石灰1%,含水量65%,配制栽生产用培养基。先用1%石灰水浸泡秸秆48 h,进行消毒、软化和脱蜡处理,捞出控干水分均匀铺到温室大棚地面。第一层铺20 cm厚度的秸秆,将菌种掰碎至直径3 cm,按照400块/m2播种;第二层铺15 cm厚的秸秆,按照400块/m2播种;第三层铺10 cm厚的秸秆,按照400块/m2播种;第四层铺15 cm厚的秸秆。按照1个/5 m2悬挂黄板,黄板离地高度25 cm,温度20~25℃,空气相对湿度60%~65%,发菌40~45 d,铺一层3 cm厚、含水量20~25%的消毒土,继续恒温恒湿培养7~10 d。培养期间,保持环境清洁,通风良好,5 d检查1次,污染区采用生石灰覆盖处理,污染区补充新料,培养完成后,开始刺激出菇。

4 出菇与采收

袋栽平菇菌丝满袋后,袋中出现吐黄水现象,即为出菇前兆。地栽平菇菌丝铺满菌床后,覆土7~10 d,即可转入出菇管理直接通过温差和干湿刺激快速现蕾。出菇期间,保持温室大棚室内环境条件(温度18~24℃、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二氧化碳浓度小于0.1%、光照强度200~400 lx)恒定,在子实体菌盖直径为5~6 cm时采收,迅速置于低温冷藏库。采收完成后,袋栽平菇及时清理袋口残留子实体,地栽平菇也清理残留子实体,并将土层铺平。保持温度20~25℃、空气相对湿度为60%,培养10~15 d后,可继续出菇。

5 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病害,常见有菌丝徒长、长柄菇、枯萎病、锈斑、杂菌污染(青霉、木霉、链孢霉和黄曲霉等),虫害主要有菇蚊、菇蝇、螨虫和蛞蝓等,主要原因是平菇生长环境卫生差,通风、水分、空气湿度等因素交叉影响造成。对于病虫害要以预防为主,多种措施并用的综合防控策略。可采用抗病抗杂的优质菌种,确保菌种生产质量的稳定可靠,出菇用的温室大棚应当彻底消毒、杀菌、灭虫,所有进出通道安装防虫网和挡鼠板,培养期间确保各设施运转正常,适当通风换气、适当降低环境湿度等进行综合防控,从而提高平菇品质。

6 菌糠综合利用

6.1 平菇菌糠作为基质肥料

平菇菌糠的主要成分是秸秆,菌丝体吸收利用后,仍然富含多种有机营养物质和矿质元素等养分,并且具有合理的C/N比,能够明显促进经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研究发现,平菇菌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油麦菜叶绿素合成路径,能够提高油麦菜产量。

平菇菌糠具有吸水、透气、疏松和持水能力强的特点,撒施在土壤中可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效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疏水和通气性能,避免土壤板结造成的缺氧问题,可代替现有工艺(泥炭土、草炭土)作为无土栽培的育苗基质大规模使用,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有机腐殖质。将100 kg平菇袋栽菌糠粉碎成直径0.5 cm的颗粒,加入4 L菌悬液(解淀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水=0.4∶0.4∶3),混合拌匀,建成为1 m×2 m(底×高)的料堆,并在堆料四周打孔(直径10 cm),用薄膜覆盖升温。当料温上升到60~65℃,发酵2~3 d,待料温开始下降时,将上面的料翻到下面,四周的料翻到中间,保证透气和均衡,整个发酵过程中始终保持菌糠含水量50%~55%。翻堆直至料温不再上升时为发酵结束,调节pH至5.5~8.5,含水量在20%左右,粉碎时按照发酵菌糠、林土、珍珠岩6.5∶1.5∶2的比例配制,可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3]。

6.2 平菇菌糠作为饲料

平菇菌糠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9%,1.12%,17%,38.6%。此外,菌糠中还含有5.02%的钙和0.7%的磷,以及一定量的维生素和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分解后的菌糠,含有较多的粗蛋白和粗脂肪,质地松软,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可作为饲料,饲喂猪、牛、羊、家禽、鱼类等经济动物,缓解我国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优质饲料供需矛盾。有研究发现,平菇菌糠替代部分粗饲料饲喂生长期的杂种肉牛,可促进其生长,在降低饲料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利润率,具有一定实用价值[4]。

6.3 平菇菌糠作为燃料或生产燃料的原料

平菇菌糠含水量为60~65%,主要成分是棉籽壳、玉米芯等农作物秸秆,烘干后经过压缩造粒,变成可直接使用的燃料,作为工业生产原料或燃料。除此之外,平菇菌糠中所含多种维生素,可通过发酵作用产生“乙醇汽油”,成为清洁能源的理想生产原料。在多种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可产生沼气,其中沼液可作燃料,喷施果园杀虫,沼渣烘干后可作为有机肥料或者饲料,形成“农作物秸秆—食用菌—菌糠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立体农业生产模式[5]。

7 总结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超度较低。对于秸秆资源量大而集中的地区,可建立激励补偿机制,引导企业投资,建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将周边农民发展成产业工人。对于秸秆资源量相对少且分散的地区,建立“工厂+代理商”模式,以发展散户集中收购、处理秸秆为主,提高农户收集秸秆的积极性,助农增收。多管齐下,切实提高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效率,促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威胁,促进农业发展可持续化。

猜你喜欢
原种平菇出菇
平菇生长记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平菇种植记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平菇冬季提温发菌效果好
双孢菇出菇过程的疑难问题及解决办法
灰树花菌棒第二潮菇春季出菇催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