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均衡研究

2023-09-03 04:42张广海刘二恋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旅游

张广海 刘二恋

摘要:以产业绿色、产业创新、产业转型、产业保障、产业效益5个维度,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测度区域均衡指数分析我国四大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均衡状况,并采用回归分析探讨其均衡布局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我国东部和东北地區的区域均衡水平呈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则呈上升趋势;(2)中、西部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均衡水平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3)总体来看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呈现减弱趋势;(4)产业保障、产业转型指标对东部与东北、东北与西部区域差异作用效应显著,产业转型、产业效益指标对东部与中部、东北与中部区域差异作用效应显著,产业保障、产业效益指标对中部与西部区域差异作用效应显著。

关键词: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指数;区域均衡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3)04-0092-07

一、引言

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与旅游业不均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快发展高质量的旅游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把旅游业打造成最具影响力的幸福产业,成为解决新时期旅游业供需矛盾的必然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旅游业区域非均衡发展成为重要的限制因素。[1]如2011—2019年间我国旅游总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4.57%,而江西省达到31.73%,辽宁省仅为11.05%,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三倍。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旅游“高质量”发展亦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学者们主要探讨发展路径[2-3]、发展战略[4-5]、影响因素[6-8]、发展质量与水平评估[9-14]、发展对策[15-25]等。但这些研究一方面难以刻画全国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特征,另一方面忽略了总体区域空间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逐步形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四大空间格局,四大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明显。[26]为此,本文结合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我国四大区域格局为基础,系统分析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状况与影响因素,以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和总体特征,为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均衡协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及区域均衡定量测度方法

(一)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产业绿色、产业创新、产业转型、产业保障、产业效益指标5个维度,构建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见表1)。

产业绿色指标:绿色发展要求改变“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旅游资源消耗和旅游环境保护两个维度指标,包括单位旅游收入能耗、单位旅游收入水耗、单位旅游收入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气治理设施处理能力、旅游绿化贡献度、环境治理投资额占GDP比重等。

产业创新指标:旅游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资源、投资驱动”向“人才与科技创新驱动”的转变。产业创新指标包括旅游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投入指标,旅游教育机构密度、旅游专业技术人员密度、旅游研究与发展(R&D)人员密度等创新人才指标,每万人拥有旅游学术论文发表数、每万人拥有旅游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等产出指标。

产业转型指标:旅游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旅游品牌建设,加快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推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因此指标从旅游产品品牌、文旅融合建设、全域旅游发展3个维度进行选择,包括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覆盖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密度、5A级景区密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文化和旅游机构密度、全域旅游示范区密度等。

产业保障指标:旅游产业保障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线,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依法强化监管,持续净化旅游市场总体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增加游客接待能力等。因此,产业保障指标选择旅游交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执法监管、游客接待能力4个维度,包括旅客周转量、运输线路长度等旅游交通指标,住宿餐饮设施密度、旅行社密度、娱乐设施密度、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互联网普及率、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以及旅游投诉咨询中心密度、客房出租率等。

产业效益指标: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旅游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提升旅游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度,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产业效益,包含旅游产业贡献、旅游融合指数两个维度。用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旅游总收入对住宿业的拉动作用、旅游总收入对餐饮业的拉动作用、旅游总收入对民航铁路的贡献率、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旅游脱贫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旅游产业贡献;用旅游与第一产业融合度、旅游与第二产业融合度、旅游与第三产业融合度来反映旅游产业融合。

(二)区域均衡指数测算

1.指标标准化

2.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

3.区域均衡指数测算

(三)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2—2020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等。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测算指标没有直接数据来源,因此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每万人拥有旅游学术论文发表数:通过CNKI以“旅游”为主题、“地区”为作者机构,进行中文文献检索获取;每万人拥有旅游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通过Innojoy专利搜索引擎以“旅游”为关键词按省份分类搜索整理。

三、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布局特征分析

利用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标面板数据,对四大区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均衡水平及区域相互之间的均衡特征进行了定量测度,深入探讨了我国旅游高質量发展区域均衡布局特征。

(一)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整体特征

由图1可知,我国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区域均衡水平呈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均衡水平则呈上升趋势。东部由2011年的50.44变为2019年的43.25,下降了14.25%;东北地区由2011年的28.80变为2019年的25.96,降低了9.86%;中部由2011年的39.48变为2019年的43.05,上升了9.04%;西部由2011年的27.96变为2019年的43.05,上升了55.57%。究其原因,东部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是旅游产业的核心区域,旅游开发深度大且历史长,同时它又是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地带,区域内发展水平及旅游产业地位区域差异不断加大,致使该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均衡水平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则由于新时期区域发展滞后问题影响了该区旅游均衡;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由于旅游资源丰富,不断加大旅游业发展力度,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以及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极大地促进了中部和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中部和西部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水平显著提高。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均衡水平在四大区域间的差异状况,利用各区域均衡指数两两相减取绝对值,用以比较分析四大区域之间旅游高质量发展均衡水平的差异状况,结果如图2所示。

东部与东北地区、中部与西部地区之间,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均衡差异相对稳定;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区域均衡差异呈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22.47变为2019年的0.20,下降了99.01%;东北与中部、东北与西部之间的区域均衡差异呈上升趋势,分别由10.69、0.83变为22.64、17.09。东部与中部的区域均衡差异呈波动趋势,2015年达到最低值,为1.13。其中,东部与中部、东北与西部的区域均衡差异由东部和东北占优逐渐转变为中部和西部占优。由此可见,中部和西部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水平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不均衡格局呈现收缩趋势。当前正是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不均衡特征明显的时期,中部、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差异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二)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要素特征

通过比较四大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在各指标下的区域均衡指数,进一步分析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均衡水平在区域间的差异及其变化特点。

由图3a可知,东部与东北地区二者发展的区域均衡差异在产业创新、产业转型方面均呈现减小趋势,而产业绿色、产业保障指标则呈现上升趋势,产业效益则较为平稳。由图3b可知,东部与中部地区二者发展的区域均衡差异在产业绿色指标方面呈现波动趋势,在产业创新、产业效益方面呈减小趋势,在产业保障、产业转型方面则呈现上升趋势。由图3c可知,东部与西部地区二者发展的区域均衡差异在产业绿色指标上呈现波动趋势,而产业创新、产业效益则呈减小走势,产业转型、产业保障则呈现上升走势。由图3d可知,东北与中部地区二者的区域均衡差异在产业绿色指标方面呈波动趋势,而产业创新、产业转型则呈现上升趋势,产业保障、产业效益则呈减小趋势。由图3e可知,东北与西部地区二者的区域均衡差异在产业绿色指标、产业保障上呈减小趋势,而产业创新、产业转型则呈现上升趋势,产业效益则相对平稳。由图3f可知,中部与西部地区二者的区域均衡差异在产业绿色指标上相对平稳,在产业创新方面的均衡差异呈现上升趋势,而产业转型、产业保障、产业效益则呈减小趋势。总体来看,东部和东北地区在产业绿色、产业创新、产业转型、产业保障、产业效益方面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水平均落后于中西部地区。

四、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分析

以四大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均衡指数之差为因变量,以各区域5个一级指标区域均衡指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拟合度均比较高,因此,得出的2011—2019年各指标变量系数(见表2)可以代表各指标的作用强度,其绝对值越大,作用强度越大,绝对值越小则强度越小。

(一)东部与东北地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强度

通过比较分析各指标变量系数,发现东部地区产业保障指标对二者区域差异具有正向效应,产业转型则具有负向效应;东北地区产业转型指标对二者区域差异具有正向效应,产业保障则具有负向效应。其中,产业创新、产业保障指标对东部地区作用强度均超过东北地区,说明东部地区优于东北地区,尤其是产业创新指标更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核心区,创新要素集聚,旅游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到509770.4亿元、52342.51亿元,而东北地区仅分别为其9.8%和16.2%。

(二)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强度

东部地区产业转型指标对二者区域差异具有正向效应;中部地区产业效益指标对二者区域差异具有正向效应。其中,产业转型指标对东部地区作用强度超过中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在产业转型方面不断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和旅游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56.8%,而中部仅为42.1%,比东部地区低了14.7个百分点。但是,产业效益对中部地区作用强度均超过东部地区。主要原因在于,中部地区不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创新旅游发展方式,在“旅游+”、数字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方面不断完善,旅游内容更加丰富,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贡献率不断增长,产业效益优势明显。

(三)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强度

东部地区的产业创新指标对二者区域差异具有正向效应,产业转型则具有负向效应;西部地区的指标作用不明显。其中,产业创新对东部地区作用强度超过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优势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由2011年的39.4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31.41亿元,但是西部地区发展观念相对滞后,对西部旅游特色挖掘不足,旅游人才短缺,旅游专业技术人员数和旅游研究与发展(R&D)人员数分别为7591人、2460人,均低于东部地区,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四)东北与中部地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强度

东北地区的产业转型指标对二者区域差异具有正向效应,产业效益则具有负向效应;中部地区的指标作用较弱。其中,产业转型、产业保障指标对东北地区的作用强度超过中部地区,说明东北地区优于中部地区,尤其是产业转型指标更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东北地区拥有独特的资源条件和较大的客源市场,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同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制定了发展规划,旅游分工更加合理,旅游空间发展格局也更加协调。

(五)东北与西部地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强度

东北地区的产业保障指标对二者区域差异具有正向效应,产业转型则具有负向效应;西部地区产业保障指标对二者区域差异具有正向效应。其中,产业保障指标对东北地区的作用强度均超过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原因在于东北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通达性优于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优势明显。

(六)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强度

中部地区的产业保障指标对二者区域差异具有正向效应;西部地区产业效益指标对二者区域差异具有正向效应。其中,产业保障对中部地区的作用强度超过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主要原因在于,中部地区交通便利,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有效的旅游供给为区域旅游合作以及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产业效益的作用强度则西部优于中部,原因在于,西部地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特色专项旅游等,创新乡村振兴之路,旅游产业融合度高,旅游扶贫效应突出,西部地区旅游脱贫人口占比不断增加,产业效益优势明显。

五、结论与讨论

根据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产业绿色、产业创新、产业转型、产业保障、产业效益5個维度,构建了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区域均衡指数,系统刻画和测度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均衡水平,并分析了四大区域间均衡水平差异的成因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域均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均衡水平呈下降趋势,中部和西部均衡水平则呈上升趋势;中、西部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均衡水平高于东部和东北地区,不均衡格局呈现减小趋势。同时,回归定量分析表明:产业保障、产业转型指标对东部与东北、东北与西部区域差异作用效应显著;产业转型、产业效益指标对东部与中部、东北与中部区域差异作用效应显著;产业保障、产业效益指标对中部与西部区域差异作用效应显著。

总之,本文主要从旅游高质量发展与空间均衡程度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指标体系主要基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今后还应进一步丰富旅游业质量和效益指标体系,同时区域分析还可以从省域、市域、城市群等多个角度进行,以进一步挖掘和系统分析我国旅游业空间规律及其发展机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郭腾云,徐勇.1952—2003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长期变化态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5(1):21-30.

[2]杨哲昆.中国旅游深开发理念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8-21.

[3]唐任伍,徐道明.新时代高质量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路径[J].旅游学刊,2018,33(10):11-13.

[4]宋瑞.“十四五”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与核心命题[J].旅游学刊,2020,35(6):1-3.

[5]何建民.新时代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系统与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18,33(10):9-11.

[6]朱诗怡,张凯,胡昕霖.技术市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稀疏PCA与中介效应检验[J].经济问题探索,2021(9):30-43.

[7]宋子千.科技引领“十四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J].旅游学刊,2020,35(6):10-12.

[8]程倩,田晖.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基于创新的中介效应[J].经济问题探索,2021(9):130-142.

[9]方若楠,吕延方,崔兴华.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测度及差异比较[J].经济问题探索,2021(2):111-120.

[10]王伟,王成金.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地理科学,2020,40(11):1795-1802.

[11]马林静.基于高质量发展标准的外贸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测度[J].经济问题探索,2020(8):33-43.

[12]刘波,龙如银,朱传耿,等.江苏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J].经济地理,2020,40(8):104-113.

[13]徐勇,樊杰.区域发展差距测度指标体系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159-1166.

[14]刘英基,韩元军.要素结构变动、制度环境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J].旅游学刊,2020,35(3):28-38.

[15]张洪昌.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逻辑与制度创新[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9):60-66.

[16]朱鹤,张圆刚,林明水,等.国土空间优化背景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征、认识与关键问题[J].经济地理,2021,41(3):1-15.

[17]侯兵,杨君,余凤龙,等.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内涵、动因与机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10):86-96.

[18]胡抚生.用好用足开发性金融支持政策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旅游报,2021-06-15(3).

[19]宋昌耀,厉新建,张琪.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J].旅游学刊,2021,36(6):3-5.

[20]银元.深刻理解和把握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涵[N].中国旅游报,2021-05-11(3).

[21]刘红梅.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引导乡村振兴的机制及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1(4):58-63.

[22]银元.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N].中国旅游报,2021-05-07(3).

[23]肖黎明,王彦君,郭瑞雅,等.乡愁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演变——基于黄河流域的检验[J].旅游学刊,2021(4):1-20.

[24]于法稳,黄鑫,岳会,等.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关键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村经济,2020(8):27-39.

[25]王德刚.以健康消费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N].中国旅游报,2020-09-25(3).

[26]徐波,万国伟,杨丽丽.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的时空差异——基于四大经济区域数据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37(2):41-46.

[27]AtkinsonAB.OntheMeasurementofInequality[J].JournalofEconomicTheory,1970,2(3):244-263.

责任编辑:陈可阔

StudyonHigh-qualityTourismDevelopmentandRegionalBalanceinChina——

BasedontheFourMajorPlatesofRegionalDevelopmentinChina

ZHANGGuanghai,LIUErlian

(ManagementCollege,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266100,Shandong,China)

Abstract:Thispaperconstructsanindexsystemofhigh-qualitytourismdevelopmentfromfivedimensions,namelyindustrialgreenindicator,industrialinnovationindicator,industrialtransformationindicator,industrialguaranteeindicatorandindustrialbenefitindicator.Besides,thestatusofhigh-qualitytourismdevelopmentanditsbalanceinChinaisanalyzedbymeasuringthebalanceddevelopmentindex.Theresultsshowthat:(1)theregionalequilibriumlevelintheeasternandnortheasternregionsofChinaisdeclining,whilethatofthecentralandwesternregionsisincreasing.(2)Theequilibriumlevelofhigh-qualitytourismdevelopmentinthecentralandwesternregionsishigherthanthatintheeasternandnortheasternregions.(3)Generallyspeaking,theregionaldifferencesofhigh-qualitytourismdevelopmentinChinashowaweakeningtrend.(4)Industrialguarantee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indicatorshavesignificanteffectsontheregionaldifferencesbetweentheeastandthenortheast,thenortheastandthewest;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industrialefficiencyindicatorshavesignificanteffectsontheregionaldifferencesbetweentheeasternandthecentralregions,thenortheastandthecentralregions;Industrialguaranteeandindustrialbenefitindicatorshavesignificanteffectsontheregionaldifferencesbetweenthecentralandthewesternregions.

Keywords:tourism;high-qualitydevelopment;regionalequilibriumindex;regionalequilibrium

英文編校:马志强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小A去旅游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