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廉政文化

2023-09-04 08:15刘予琼
人力资源 2023年7期
关键词:舞弊贪腐腐败

文/刘予琼

我国廉政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廉政”一词最早出现于《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廉洁为政而能长久,与廉政文化的营造密切相关。廉者,政之本也。中国自古重视廉政文化,崇尚为官清廉。古人云: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正廉洁、谨言慎行、勤勉尽责,时至今日,依旧是组织成员的工作准则。

古代反腐的局限

“廉者,政之本也”,我国传统社会把治理腐败视为影响统治根基的重要问题,在长期的治国理政实操中形成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反腐举措。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皋陶之刑开创了我国惩治贪腐的先河。皋陶被誉为“中国司法鼻祖”,他制订了最早的刑法,提出“贪以败官”,即要对犯有贪腐之罪的官员处以死刑。秦朝实现了大一统,受法家思想的影响,秦朝奉行重刑主义,将贪污行为与“盗窃罪”一样加以严惩。

汉朝则倡导儒法兼综,吏治由重刑主义变为宽严相济,将贪污腐化罪行细分为“主守盗”“受赇和受赇枉法”罪,规定贪污之罪不可免刑与减刑。

宋朝强调重刑惩治贪官污吏,颁布《诸路监司互察法》《庆元条法事类》等条例,设立“提刑按察使司”职位,开创了地方巡视制度先河,此外,还通过《禄令》《元丰寄禄格》等律令,将官员俸制用法律形式加以规范。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对贪污行为更是深恶痛绝,《大明律》中仅吏治就占到总条文的三分之二以上。明朝对官吏玩忽职守、受赃科索等罪行做出异常严厉的惩处,设有凌迟、枭令、夷族等千余条死刑。

清代强调明刑弼教,采取德治与法治并重的腐败治理模式。回顾我国传统社会,立法建制严惩贪腐可谓一大特色。在历史上,严惩贪腐、重典治吏的朱元璋曾留下“重典治吏,奈何朝杀而暮犯”的经典之问,这里也暗示出中国古代反腐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反腐主体缺少人民的参与。第二是反腐客体仅为统治阶级服务。第三是在处理贪腐行为的过程中人治大于法治。在人治之下的社会,反腐法律条文异化为统治者的工具,服务于、服从于统治者的利益与偏好,这也致使从维护皇权出发的腐败治理成效受限。

人性的正反面

梁启超在《论专制政体有百害于君主而无一利》中写道:“即有一二揭竿草泽者,亦不过乘其腐败之既极,乃得一逞焉耳。”这是早期文献中出现的“腐”、“败”及“腐败”。腐者,烂了、败了,臭肉,不可食,没有用处了。败者,以手持棍击缸之类,破了、毁了,不能使用了。所以,腐败,是同义字组词。其意是物腐败,则物无价值;人腐败,则人无用处;国腐败,则国无宁日。因此,腐败是组织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在现代组织管理中,打击腐败更是管理的重中之重。据南方都市报《互联网反腐反舞弊报告》,2021 年,曝出舞弊案的互联网公司共22 家,涉及案例超过240 起,同比增长153%;超过300 名员工被开除或移送司法机关,较前一年翻倍。2022 年,数字再次增长:涉案公司37 家,受罚员工超400 名。

其实,在现实中,一些贪腐的手段并不高明,完全可以在未发生之前就被控制住。比如某单位,员工有加班后免费打车福利,一位员工与网约车司机约定,司机将员工送回家后,不结束订单,用另一部手机在其他平台接单,再将原订单费用分成。半年下来,该员工的打车报销费近10万元。如此显眼的“10 万元”让人直呼手段“太低级”。

还有类似的案件同样“明显”得离谱。某单位后勤部长受领导委托租一间仓库,合同里写的是租赁1000 平方米的仓库,可实际上连500 平方米都不到;仓库还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转租给早餐店,搞二次经营,虚报的租金被该后勤部长私吞。

当代人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或许是贪腐行为的动机之一。一位40 岁的某初中的前校长,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为孩子购买学区房,于是选择出售校师名额,希望“赚点快钱”。在“舞弊三角理论”中,这种想法属于“自我合理化”,是企业舞弊行为发生的三要素之一。另外两个要素,则是“压力”和“机会”。其中,“压力”是动机,大多指向经济。以前员工贪腐,更多是因为家庭困难、经济拮据;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住豪宅、开豪车、买名牌包,或是偿还赌债、游戏充值甚至打赏网络主播而贪污。

浙江某高管为了保住“榜一大哥”的地位,便通过贷款、透支信用卡甚至索贿来打赏主播,仅2020 年,他用于网络直播打赏的金额就达500 余万元,严重玷污了党员干部形象,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这类案子并非孤例,有极少数手握权力的高级管理干部在直播间一掷千金、在网游世界挥金成瘾。涉案人多为“管钱、管项目、管审批”等拥有一定权力的人员。

可以看出,造成腐败案例的很大原因是监管不到位,组织没有及时将权力关入笼中,导致一些掌握权力的人对制度和法律缺乏敬畏之心。而挖掘其深层次原因,不外乎这些人内心匮乏、迷失自我,导致管理干部在利益面前未能经受住考验,丢失信仰,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腐败源于个人选择,是欲望与现实的错位,面对金钱的诱惑,人性是经不起检验的。多数情况下,管理、技术和法律都只能在事后发挥作用,且难以杜绝。粗放式发展已经成为过去,降本增效、减少漏洞,都需要精细化管理。越来越多的组织都在进行架构调整,狠抓贪腐便是其中一环,这就非常考验管理者的智慧,管理者要思考如何在主抓业务的同时,守好廉洁阵地。

筑牢制度防线,严守思想管线

廉政文化、廉洁自律事关一个组织的根基,也事关一个优秀干部的成长。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廉洁自律以修身为本。古人所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的。修身首先在于思想道德层面,因为思想道德是个人行动的先导和廉洁自律的基础。“吾日三省吾身”,时常反思,有助于使优秀的地方持续发扬,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再严厉的制度也不能保证组织内部的所有人都不犯错,但是要时刻让大家对犯错有敬畏心。这就需要组织要筑牢制度的防线,严守思想的管线。

当前,许多组织在反腐败中已经引入了数字化监管机制,将所有工作流程进行数据集中汇总,由内审内控部门进行大数据分析,尽可能全面地制止大部分低水平的问题。还有的组织为鼓励全体员工加强监督、共同打造健康良好的企业环境,专门设立反腐奖励专项基金,同时上线了反腐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联合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理腐败问题。为了加强员工道德建设,还有的单位设立道德委员会提升管治能力。当出现贪污案件后,组织从工作流程、人员设置等多个方面开展由打击反舞弊案件过渡至反舞弊预防的廉正工作,加强廉正文化体系建设。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公开反思:以前华为末位淘汰的全是员工,每个月把员工干掉10%,后来发现根本没有用,真正要淘汰的应该是干部,后来华为每个月淘汰10%不合格的干部。这么做之后,团队的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了组织制定严厉的制度外,干部自身也要涵养道德操守,怀德自重,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营造廉政文化不仅在工作单位,也贯穿于日常生活,在生活上也要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增强自制力和抵御力,不搞小圈子、小集团,从源头上避免给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

如果说反腐是被动止血,那么抓管理、提升绩效则是组织在主动“造血治病”。令人惋惜和痛心的是,仍有极少数员工未能抵挡住利益诱惑,利用职权做出了损害组织利益的行为,伤害了组织及同事的信任,甚至以身试法,一步步迈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对自身、对家人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因此,治理腐败问题,组织需通过完善制度,减少腐败滋生的土壤,不断优化职场空间,共筑健康的环境。

猜你喜欢
舞弊贪腐腐败
魏晋时期的清廉与贪腐
浅谈财务舞弊与防范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舞弊的应对策略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模型初探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村官贪腐背后的权利困境
在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原因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