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无言 数说有声

2023-09-06 09:43熊丽
中国记者 2023年4期
关键词:经济

□ 熊丽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报社领导支持下,我承担了《数说两会》的写作,以每天一个出镜短视频、一篇专栏言论的形式,对经济增速、就业、物价等有关经济数据进行解读。从写无声新闻到说有声故事,这次跨界尝试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但更是形势所需。

数据无声却有力。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凝聚在数据中,中国经济的壮阔前景用数据锚定,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从数据可感。宏观经济数据虽然抽象,但从来不是冰冷生硬的,而是用具体而微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数说两会》正是新时代讲好中国经济故事的一个新探索。无论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如何变革,无论网上还是网下,大屏还是小屏,都要坚持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因此,《数说两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引导社会各界全面、辩证、客观看待经济形势,力求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专业的内容生产力,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聚焦“国之大者”,紧盯“民之所盼”

《数说两会》总计播发7个视频及7篇言论。两会期间,涉及经济发展的数据众多,但专栏容量有限,如何选择?经过反复思考和与编辑沟通,我决定聚焦“国之大者”,紧盯“民之所盼”,选取那些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的数据,选取那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数据进行解读,精准聚焦两会热点,深入阐释中央精神,及时回应民生关切。

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提出定量目标的领域有四个,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经济增速、物价、就业、粮食产量——这正是《数说两会》前四篇选题,后三篇则关注城镇化率、研发投入、消费市场等数据。

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今年开年以来全国上下呈现全力以赴“拼经济”的积极状态,人们对2023年中国经济充满期待。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当天,我们即推出专栏首篇《为什么说5%左右增速符合实际》,指出5%左右的增速目标量质并取、兼顾需要与可能,与“十四五”规划目标有机衔接,符合发展实际,既积极又稳妥。这是一个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目标。设定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有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提振信心,有利于引导各方把精力集中到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上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在《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能实现吗》一文中指出,1200万人左右的新增就业目标高于过去几年,凸显了今年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也表明我国将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就业扩容提质。就业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更多劳动者能够端稳就业“饭碗”,在奋斗中成就出彩人生。

在专栏写作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中的重要数据,更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的重要讲话精神。比如,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紧扣这一讲话精神,我选取了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中的两组数据——“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55%”,指出虽然成绩令人欣喜,但现实仍需警醒,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角色转换

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媒体融合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对于党报记者来说,提高媒体融合本领,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是全媒体时代的一门必修课。从文字记者到出镜记者,从单枪匹马写到团队合作干,从单向传递到强调互动……在《数说两会》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角色转换。

首先要克服的是畏难情绪。当报社领导提出这个专栏需要记者出镜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我能行吗?面对镜头,光是正常讲话都感到紧张,更别提还得做到从容大方、娓娓道来。日更专栏既要写版面稿还要出镜,同时我还承担了两会的报道工作和跑口领域的日常报道,时间紧、任务重,能坚持做到日更吗?以前在报纸上都是只见其名不见其人,视频亮相后读者反馈会不会不好?面对种种压力,唯有迎难而上,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能力建设。为此,我进一步加强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两会精神等的深入学习,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对稿件尤其是视频文本进行修改打磨、熟读练习,第一次录视频前自己对着手机录了几十遍,从开头结尾、遣词造句、文字风格、语音语调等方面,一遍遍改,一遍遍练。在实际录制过程中,视频团队也进一步给出了更加专业的指导。可以说,深入学习、反复练习,给我壮了胆气、添了底气。

更大的底气,来自报社的机制保障。近年来,经济日报努力打造学习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为我们青年记者的成长提供了丰厚养料。两会报道开始前,报社还专门组织了培训,由编委会领导、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和经济学家开展专题辅导培训。在评论方面,报社近年来集中优势资源做强评论,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形成了“评论委员会机制”和“融媒体评论矩阵”,采编人员正在形成“人人写评论”的氛围。作为评论委员会成员,我这两年来也积极进行评论写作,有所进步成长。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增强,为《数说两会》专栏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既然是“数说”,就得心中有数。我长期跟踪报道宏观经济数据,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怎么能说好、说得入耳入心入脑,实现专业性、准确性和贴近性的结合,考验记者功力。为此,我们采取了用问句做题,以数据为引的方式,在“亲而信”“利相关”等方面下功夫,多讲百姓事多说百姓话,做好“翻译”工作,把抽象的宏观数据具象化、接地气,让更多受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作为视频素人的初次试水,总体看我的表现还是很生涩的,更深感融合本领还需大力加强。感谢报社领导的信任与支持,感谢报社各部门同事的帮助与鼓励,今后我还将再接再厉,争取在融媒体时代有更大进步。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