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分析

2023-09-07 06:53赵海洋
系统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铆钉踝关节韧带

赵海洋

北京北亚骨科医院创伤骨科,北京 102445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损伤,常见于运动伤害、交通事故或摔倒等意外情况。该损伤类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恢复,因此手术内固定治疗在这类损伤的处理中起着关键作用[1-2]。手术内固定治疗通过使用金属板、螺钉或钢针等工具将骨折部位稳定固定,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正常的关节功能[3-4]。此外,如果合并有下胫腓韧带损伤,同时进行韧带修复或重建手术可以进一步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恢复运动功能。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一些研究表明手术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骨折稳定性和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6]。为此,本文特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北京北亚骨科医院治疗的8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手术内固定治疗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应用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5~54岁,平均(42.31±3.36)岁。观察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36~55岁,平均(42.42±3.4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知情本研究且签署同意书,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验确诊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疾病;患者踝关节呈畸形、局部产生疼痛感、肿胀等症状;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

排除标准:同时患有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的患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障碍的患者;处于急性感染期的患者;患有精神系统疾病,存在意识障碍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下胫腓螺钉治疗,患者在治疗前需要接受全身或局部麻醉,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镇痛和镇静。术前进行适当的消毒,用无菌巾包扎患肢,并在手术区域覆盖无菌巾。通过在骨折部位进行皮肤切口,暴露出骨折断端。使用适当的外科工具,如骨钳、骨科锤等,将骨折断端进行切开复位,恢复正常的解剖形态。在骨折断端附近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材,如金属板、螺钉等,将其固定在骨折部位,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在完成骨折复位和下胫腓韧带修复后,对手术切口进行适当的清洁和处理,并用缝线将切口缝合合并进行适当的敷料包扎。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铆钉修复下胫腓韧带治疗,通过适当的皮肤切口,暴露出受损的下胫腓韧带。韧带断端进行适当的清理,并切除任何不健康或坏死的组织。使用适当的外科工具,在骨折或韧带附近钻孔,为铆钉的插入做准备,针孔的数量和位置取决于损伤的程度和韧带的断裂位置。选择合适的铆钉,将其插入事先准备的针孔中。通过适当的手术技巧,将铆钉固定在韧带断端,确保连接牢固。在完成铆钉固定后,进行韧带的稳定性评估,根据需要调整铆钉的位置或加入额外的铆钉,以确保韧带的充分稳定。在完成铆钉修复后,对手术切口进行适当地清洁和处理,并用缝线将切口缝合并进行适当的敷料包扎。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分别包含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下胫腓韧带损伤修复的时间。

对比组间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生存质量和疼痛程度,其中关节功能恢复用踝关节Kofoed评分评估(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好;生存质量用生存质量量表(Short Form 36-item Health Survey, SF-36)评估(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高。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数0~10分,具体疼痛程度与分数成正比。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经治疗后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75分临床症状明显消除,生活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为显效;踝关节功能评分在65~75分之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为有效;踝关节功能评分<65分,症状无明显改善,生活能力仍较低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每组总例数×100%。

比较两组患者二次手术发生率,以患者治疗后1年复诊结果以及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数据为主。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和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和损伤修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s),d]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s),d]

组别对照组(n=43)观察组(n=43)t值P值骨折愈合的时间15.36±3.15 12.05±3.34 4.728<0.001下胫腓韧带损伤修复的时间12.86±2.86 9.34±2.54 6.034<0.001

2.2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生存质量、疼痛程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Kofoed评分和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生存质量、疼痛程度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生存质量、疼痛程度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n=43)观察组(n=43)t值P值Kofoed评分79.25±3.36 86.59±3.85 9.419<0.001 SF-36评分83.65±3.52 90.21±3.86 8.234<0.001 VAS评分4.53±1.52 2.52±1.24 6.719<0.001

2.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二次手术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二次手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二次手术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是一种复杂的损伤情况,需要综合考虑骨折和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案。在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法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7-8]。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内固定治疗,通过骨折复位和内固定器材的应用来恢复骨折的稳定性。对于下胫腓韧带损伤,有时需要进行韧带修复或重建手术,以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9-10]。手术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骨折稳定性和关节功能,有助于患者的康复。然而,一些研究也提出了非手术治疗的观点。非手术治疗包括保守性的石膏固定和康复训练,针对不同程度的骨折和韧带损伤,通过保守治疗也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11-12]。对于一些轻度骨折和韧带损伤,非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相对安全和有效的选择。此外,治疗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活动水平、骨折类型和位置、韧带损伤的程度等因素[13]。

手术内固定作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疾病治疗的常见方法,可以通过手术操作,可以将骨折断端恢复到正确的位置,并使用金属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材将其固定[14-15]。这种稳定性的提供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并减少了不稳定骨折引起的疼痛和运动障碍。还通过修复或重建下胫腓韧带,可以进一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减少韧带松弛和关节不稳定的风险。术后感染、伤口愈合问题、内固定器材的损坏或脱落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可能会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16]。因此,在手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并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控制操作,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综合来看,手术内固定治疗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效果是积极的,可以恢复骨折稳定性和关节功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患者的康复。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12.05±3.34)d、下胫腓韧带损伤修复时间(9.34±2.54)d均短于对照组(15.36±3.15)d、(12.86±2.86)d,观察组患者二次手术发生率(4.65%)低于对照组(20.93%)(P<0.05)。郑耿彦等[17]研究同样得出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2.48±1.43)d和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修复时间(9.07±2.69)d短于对照组(14.29±1.67)d、(11.26±3.52)d,观察组患者二次手术率(0)低于对照组(14.29%)。此外,本研究得出观察组患者VAS评分(2.52±1.24)分短于对照组(4.53±1.52)分,观察组疗效(97.67%)高于对照组(81.40%)(P<0.05)。夏冬雪等[18]研究得出观察组患者VAS评分(2.13±0.34)分低于对照组(3.46±0.71)分,观察组患者愈合效果(95.83%)高于对照组(66.67%)(P<0.05)。可见本研究结果与多人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患者治疗中应用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治疗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铆钉踝关节韧带
黑色铆钉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油密铆钉冷镦过程优化改进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铆钉切割器的研究与设计
中医康复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