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3-09-07 06:53沈霞陈烜鑫
系统医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甘精黏度血脂

沈霞,陈烜鑫

宜兴市肿瘤医院内一科,江苏宜兴 214200

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T2DM)的发生主要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特别是营养过剩、不良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对该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T2DM发病初期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往往难以及时察觉,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可累及心血管、神经等多器官组织,诱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残疾[2]。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控制T2DM患者病情发展的主要方法,其中甘精胰岛素在该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能够对患者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从而缓解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受到的损伤,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但仅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其疗效也会随之下降,难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因此,近年来临床上多主张在胰岛素治疗基础上联用其他药物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尽可能规避相关并发症,从而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3]。二甲双胍是临床上治疗T2DM使用较多的一种降糖药,能够使机体胰岛素抵抗减轻,提高胰岛素治疗效果,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体质量,改善患者病情[4]。基于此,为进一步验证联用甘精胰岛素与二甲双胍的疗效,本文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宜兴市肿瘤医院收治的40例中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中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研究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0~82岁,平均(64.76±4.84)岁;居住环境:农村12例,城镇8例;体质指数20~29 kg/m2,平均(24.36±1.79)kg/m2。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2~83岁,平均(65.28±5.12)岁;居住环境:农村11例,城镇9例;体质指数19~29 kg/m2,平均(24.65±1.90)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T2DM[5];②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糖尿病者;②意识不清昏迷者;③主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④对本研究所用存在禁忌证者;⑤合并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S20160009;规格:3mL:300单位(笔芯)×1支]进行治疗:初始剂量0.2 U/(kg·d),睡前皮下注射给药,之后对患者血糖水平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并对给药剂量进行适当调整。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盐酸二甲双胍片(国药准字H20023370;规格:0.5 g×20片)进行治疗:口服给药,0.5 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血糖水平: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检测指标,使用血糖分析仪(型号:StatStrip)测定。②对比两组血脂水平:以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检测指标,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Rx Imola)测定。③对比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血小板黏附率作为检测指标,使用血液流变测试仪(型号:BV-100)测定。④指标不良反应:观察统计腹胀、腹泻、恶心等发生例数。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血糖水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s)

组别研究组(n=20)对照组(n=20)t值P值空腹血糖(mmol/L)治疗前11.23±1.21 11.10±1.33 0.323 0.748治疗后5.35±1.02 7.39±1.27 5.601<0.001餐后2 h血糖(mmol/L)治疗前20.92±2.14 21.19±2.26 0.388 0.700治疗后8.40±1.43 10.79±1.81 4.634<0.001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9.72±1.53 9.63±1.66 0.178 0.859治疗后6.24±1.14 7.89±1.37 4.140<0.001

2.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血脂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组别研究组(n=20)对照组(n=20)t值P值三酰甘油治疗前2.89±0.82 2.97±0.76 0.320 0.751治疗后1.53±0.29 2.09±0.38 5.239<0.001总胆固醇治疗前6.80±1.63 6.95±1.81 0.275 0.784治疗后4.25±0.96 5.11±1.10 2.634 0.01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4.01±0.87 3.90±0.93 0.386 0.701治疗后3.05±0.37 3.32±0.45 2.073 0.045

2.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小板粘附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mPa/s)全血黏度(mPa/s)血小组别研究组(n=20)对照组(n=20)t值P值血浆黏度(治疗前1.99±0.25 2.03±0.28 0.477 0.636治疗后1.41±0.17 1.69±0.14 5.686<0.001治疗前5.55±1.23 5.74±1.31 0.473 0.639治疗后3.98±0.94 4.66±1.07 2.135 0.039板粘附率(%)治疗前58.95±5.87 58.03±6.21 0.481 0.633治疗后41.88±4.64 46.01±5.26 2.633 0.012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T2DM患者普遍存在糖脂代谢紊乱症状,血糖、血脂水平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可诱发多系统并发症,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6]。甘精胰岛素有效成分进入人体后能够形成六聚体并进一步分解为单聚体,对肝糖原释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机体胰岛素水平,从而实现对血糖的有效控制[7-8]。甘精胰岛素给药后能够快速吸收且在短时间内达到药物浓度峰值,对餐后高血糖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并且其快慢结合的特点能够使葡萄糖毒性减轻;同时睡前给药对患者正常生活影响较小,患者具有较高的依从性[9-10]。但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单独应用该药物的疗效也会随之下降,因此目前临床上多主张将该药物与二甲双胍等其他降糖药物联用治疗T2DM,以维持良好的治疗效果[11-12]。

在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空腹血糖水平为(5.35±1.02)mmol/L、餐后2 h血糖水平为(8.40±1.43)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6.24±1.14)%均低于对照组的(7.39±1.27)mmol/L、(10.79±1.81)mmol/L、(7.89±1.37)%(P<0.05);治疗后研究组三酰甘油水平为(1.53±0.29)mmol/L、总胆固醇水平为(4.25±0.9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3.05±0.37)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2.09±0.38)、(5.11±1.10)、(3.32±0.45)mmol/L(P<0.05),提示联用甘精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能够使患者血糖血脂水平进一步降低,改善患者机体糖脂代谢。鲁慧林[13]联用甘精胰岛素与二甲双胍对T2DM患者进行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8.06±0.62)mmol/L、(10.27±0.52)mmol/L、(7.06±0.32)%,均低于对照组的(8.96±0.99)mmol/L、(12.04±0.78)mmol/L、(8.16±0.44)%(P<0.05),这与本文研究结果相符合。分析原因主要是,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降糖药能够对肝糖的合成与分泌进行有效抑制,并且对外周组织中葡萄糖的利用具有促进作用;该药物对患者食欲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使肠道糖吸收减少;该药物有效成分进入人体后能够对脂肪分解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可使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强,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13-14]。另外,二甲双胍还能够通过降低胰岛素原水平,控制患者体质量,并且对患者的血脂谱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15-16]。

临床研究指出,机体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使细胞膜上脂蛋白成分发生改变,导致膜弹性降低,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当细胞内渗透进入大量葡萄糖后会引起血红蛋白糖基化,从而增加红细胞内黏度[17-18]。在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血小板粘附率较对照组均更低(P<0.05),提示联合治疗方案能够进一步降低血液黏度。分析原因主要是,加用二甲双胍后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血糖血脂水平,降低红细胞内黏度,从而改善机体血液流变状态[19-21]。另外,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与对照组(10.00%)相近(P>0.05),提示加用二甲双胍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联用甘精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能够使患者血糖、血脂水平与血液黏度有效降低,对其健康状况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猜你喜欢
甘精黏度血脂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你了解“血脂”吗
格列美脲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甘精胰岛素联合赖脯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
SAE J300新规格增加了SAE 8和SAE 12两种黏度级别
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
高黏度齿轮泵径向力的消除
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