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戏剧生存发展新视域

2023-09-09 11:02王梦灵
群文天地 2023年4期
关键词:淮剧小剧场苏北

如今,在江苏省北部,乡村振兴交出靓丽答卷,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也被戏剧作品“记录”在舞台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北乡村戏剧紧扣时代脉搏,把乡村振兴写在大地上演在舞台上,探索出一条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的主旋律,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始终坚持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旨在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力量枢纽和风向引领作用。

生存:依托地方为乡村文化铸魂

据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统计,目前我国民间职业剧团已达 3000 多个。在地方戏剧越来越被城镇居民忽视,很多专家开始呼吁保护这一民间艺术的同时,民间职业剧团却让乡村戏剧在广大乡村地区继续红火着。一方面是因为乡村观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依旧浓厚,另一方面,更依赖于常年在村镇中演出的这些民间职业剧团,在给农村送去一台台好戏的同时,对于繁荣和发展民族戏剧艺术,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熏陶下,乡村蕴含着深厚的乡土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物化档案,承载着中华乡土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是繁荣兴盛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根本依托。因此,繁荣兴盛新时代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就要充分挖掘、大力保护这些有形的乡村文化。

苏北地域文化属于齐鲁文化中的鲁文化。其中包含着“质直礼让近鲁,宽缓阔达近齐,轻剽劲悍近楚”的特点。 苏北乡村形貌多样,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这也是戏剧生存发展和走向新生的肥沃土壤。苏北的剧种有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徐州梆子、海门山歌剧、通剧等,这些地方戏剧艺术历史文化内蕴丰富、艺术价值高,是我国民间戏剧艺术的重要形式。如今,乡村振兴需要民间戏剧这种文化价值高且生活气息浓郁的艺术添加动能、巩固成果,但同时苏北传统戏剧艺术赖以生存延续的生态文化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同戏剧艺术发展相融合,是打造乡村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对戏剧发展必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为进一步推动乡村题材优秀艺术作品创作,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加大对乡村题材艺术作品创作的扶持力度,推动创作辅导孵化。引导演出企业、演出团体、艺术院校、艺术工作者深入乡村、扎根基层,组织推出一批反映村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剧目。

创作:打通受众心灵的最后一米

江苏的乡村振兴题材戏剧创作主要集中在苏北一带,相比于苏南、苏中一带活跃的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前沿性的探索和尝试,苏北乡村题材的舞台创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近年来,苏北的乡村戏剧呈现出以精品生产带动群众文艺创作的态势,成绩斐然。在淮安,流动舞台车载着涟水县淮剧团的演员,穿梭在一条条乡间小路上,“只要车开得进的地方,舞台就能立马搭起来”,为百姓送戏到家门口。每次剧本出来,他们会不厌其烦地邀请专家和群众代表开数十次研讨会。从产业扶贫到乡村文化振兴,从物质富裕到精神文明建设,县级小剧团用10年奋斗创造戏剧界的“涟水现象”。在演绎扶贫故事的同时,剧团自己也脱了贫;从“演给农民看”到走向全国舞台,乡村剧团的振兴本身也是乡村振兴的一种体现。

继“村官三部曲”之后,涟水县淮剧团又在继续谱写“党员三部曲”,首部《哎呦,我的憨哥哥》讲述的是苏北螺螺村普通党员王补丁带领老百姓在新农村建设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故事,将苏北农村基层党员的无私奉献“立”在了舞台上,告诉观众“共产党员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课题,是舞台艺术创作值得深挖的宝库。面对“乡村振兴”这样宏阔的时代命题,对创作者提出了深挖、贴近的要求,乡村振兴有新和旧的碰撞,美和丑的较量,真和假的激荡;有消逝的乡愁,也有新生的喜悦;有离开的遗憾,也有归来的奉献。以什么样的格局、立场和情感来进行艺术创作,最终决定了作品的呈现。戏剧人也要像作家柳青一样,真正走进新农业、新农村、新村民中去,走进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格局中沉潜下来作深入的思考。

淮海戏《荡湖船》讲述苏北洪泽湖边一个渔村如何挖掘恢复民间传统“荡湖船”,建成“荡湖船”民间文化特色村的故事。通过命运沉浮的篾匠“皮二”背倚传统文化,奔向小康生活的故事,展现了将民间非遗融入乡村振兴的探索,歌颂了乡村工匠精神。

江苏是全国唯一拥有江、河、湖、海、运河的省份,在全省各级约5.7万河长中,“村级河长”是贴近乡村生活的第一线。现代淮剧 《村官八把手》被称为江苏第一部河长大戏,它以淮安秧歌“格咚代”为创作素材,在突出时代性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活化和戏曲化元素,注重乡村特色和喜剧特点,以散文诗般的画面再现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运河农家生活。正是这部身边人的剧作,打动了当地无数村民。

形式:沉浸式小剧场成为村戏新业态

在城乡融合的同时,一大批传统村落相继消失,传统农耕文化面临传承中断。面对乡村发展的新形势,一批戏剧人充分挖掘传统村落蕴含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资源,吸收由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带来的文化和旅游融合资源进行创新性发展,重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新生态,进一步发展乡村文化新生态与戏剧的关系,拓宽戏剧的生存道路。

由连云港市打造的“连云港腔调”小剧场试运营成功首演。该剧场的成功演出不仅为年轻的戏剧人快速成长提供了孵化基地和展演平台,也为本土戏剧的守正创新提供了新的窗口。在淮海戏《抬花轿》喜气洋洋的氛围中,年轻的戏剧演员们接连登场,一场场好戏连番上演,为观众带来了《借靴》《皮秀英四告》《鼓乐喧哗》等优秀传统剧目,现场传来阵阵喝彩。整台演出以其小而精、诙谐幽默的滑稽表演,朴实可爱的人物形象,以及通俗易懂的故事,细腻地表达了迎接新春佳节的热闹气氛。

“连云港腔调”小剧场试营业演出活动丰富多彩,面对乡村受众,走出去开展“曲韻流长”海州五大宫调专场演出以及“越韵年华”专场演出。小剧场以其更接地气、更符合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综合属性,成为真正开在农村“家门口”的剧场。

近年来,毗邻连云港,有“红嫂之乡”之称的沂南县在红嫂家乡旅游区岀品了红色文献史诗情景剧《沂蒙四季》。全剧由山村剧场和《跟着共产党走》 《战地医院》《识字班》《妇救会》《民兵连》等系列红嫂故事沉浸式小院组成,红嫂故事沉浸式小院演出所用的古院落,有的就是红嫂当年居住过的院子,演员都是当地村民和文艺爱好者,他们用当地方言演当地事,深情质朴,非常接地气,一经推出便成为红色乡村旅游的亮点项目。

小剧场一头连着艺术创作、文化惠民,一头连着文化产业、文旅消费,是繁荣乡村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重要载体。“沉浸式小剧场戏剧演出形式丰富多元,对市场的探索更为活跃,戏剧人可以此为依托创作更多贴近乡村振兴的剧目,更多场次深入农村演出,为乡村振兴赋能。”连云港市文化馆馆长王珺介绍,乡村小剧场团队正成为赋能乡村文化繁荣的新型艺术业态。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制定下发的《关于推进小剧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进全省小剧场规范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布局打造街头巷尾的公益性小剧场,让更多的文艺爱好者有场地排练、有舞台表演、有机会出彩。目前江苏省已建成各类小剧场1156座,2022年全年演出2.8万场,观众406万人次,演出总收入4035多万元。一座座遍布城乡的小剧场,正在成为乡村的共享文化驿站,拓展了乡村戏剧的广阔空间。

创新:文旅融合收获诗与远方

在盐城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实施淮剧传承发展工程,加快建设文旅融合项目淮剧小镇成为该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淮剧小镇文旅融合产业项目,通过小品、建筑物等多种方式体现淮剧剧种元素,呈现“戏在村中、村在景中”的融合景象。淮剧小镇的建设以淮剧文化为突破口,振兴淮剧文化、培养淮剧人才、创新淮剧作品、提升淮剧文化魅力,从室内演出走向自然景观生活场景,打造淮剧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守乡村原貌,体现“村在荡中,荡在村中”;坚持淮剧文化内核,还原文华大奖获奖剧目淮剧《小镇》的造境原型,体现淮剧起源沙庄,淮剧精神落地落实;紧扣淮剧文化主题,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创造性地开辟出涵盖淮剧游乐、淮剧文化、淮剧演艺、淮剧商业等内容为一体的一站式淮剧主题发展模式。

同时开展创新传承,推进數字淮剧项目。为加强淮剧的保护和创新传承,构建了淮剧数字化、智能化保存数据库,同时建立传播推广的载体,搭建版权和衍生品交易平台,将淮剧文化更好地保护并发扬传承。打造基础平台,开展数字资源采集,搭建VR淮剧博物馆、开发数字淮剧文创产品、设计中华淮剧Logo和IP形象,衍生出46款线上数字化商品和25款线下文创产品。建设线下有声书屋,与喜马拉雅合作开发淮剧数字音频产品,通过搭建数字淮剧迷你戏亭、淮剧有声书墙、有声明信片等方式,实现听、说、学、唱于一体的沉浸式淮剧体验方式,对淮剧进行线上线下同步推广。

传承和创作是戏剧生存的基础核心,创新探索是戏剧发展前行的驱动力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综合采用“戏剧+教育”“戏剧+文旅”“戏剧+网络”等模式,建立乡村振兴与民间戏剧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在激发戏剧文化自身发展生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乡村振兴赋能铸魂的价值。

(作者简介:王梦灵(1979-),编剧、导演、副研究员。文学作品千余件发表于《光明日报》  《散文》《青年文学》等报刊。编创电影《幸福的小满》  《霍家拳之威震山河》等多部在国内外上映。曾获全国戏剧文化奖、江苏文艺大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鲁藜诗歌奖、万松浦文学奖、金陵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著作6部。)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题图:连云港市童子戏下乡演出

猜你喜欢
淮剧小剧场苏北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淮剧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解读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小剧场
苏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