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高效施肥技术

2023-09-16 15:13卢卫华
江西农业 2023年14期
关键词:结薯块茎基肥

卢卫华

(沈丘县卞路口乡党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河南 沈丘 466303)

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也是十大热门营养健康食品之一。马铃薯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营养全面及产业链长的优点,如在河南省,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点生产马铃薯馒头。马铃薯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钙、铁、钾、硒、镁等物质,马铃薯种薯及其各类加工产品已经在全球的经济贸易中占重要地位,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大。

1 马铃薯生育期的需肥规律

马铃薯营养成分丰富、齐全,马铃薯中富含植物蛋白、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类胡萝卜素。盐碱及黏重板结的土壤不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发育,马铃薯是一种喜肥喜钾的作物。要实现马铃薯的高产栽培,在马铃薯的生育期内需要提供足量的氮、磷、钾元素,还需要各种中、微量元素和有机质。在一般情况下,每生产1000 kg 马铃薯块茎,钾元素的需求量最大,块茎从萌芽之后直到盛花期期间,需钾量在12 ~13 kg;氮元素的需求量次之,块茎从发芽到现蕾的前后,需氮量在5 ~6 kg;需求量最少的为磷元素,随着植物的生长,对磷元素需求渐渐降低,需磷量在1 ~2 kg。马铃薯整个的生育期内还要保障钙、镁、锌、硫等中、微量元素的供应,为块茎的增产和提质提供保障。

1.1 马铃薯幼苗期的需肥特性

马铃薯的幼苗期是指从发育出苗到主茎现蕾的这段时间,主茎一旦开始现蕾就标志幼苗期结束,幼苗期的长短会因块茎品种不同而不同,有的可相差10 d 左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植株的主茎生长出约13 个叶片后,其生长点就有花蕾孕育出来,与此同时,地下的匍匐茎顶部开始停止生长,顶部膨大形成小块茎。幼苗期主要是指植株茎叶的生长以及根系的发育期,当幼苗的根系向更深更广的地方发展、须根开始进行分枝时,此时幼苗的生长对水肥的需求由一开始的种薯内部提供变成从外部吸收。在幼苗期,虽然块茎的生长发育很快,但是茎叶生长的总量小,对水肥要求少,大约只占整个生育期需求总量的15%。不过,幼苗期的植株对水肥的吸收非常敏感:若氮元素缺乏,植株的茎叶生长将会被抑制;若磷元素缺乏,植株的根系发育将不够旺盛,匍匐茎将很难快速形成。因此,在马铃薯的幼苗期应做好基肥的施肥管理工作。

1.2 马铃薯块茎形成期的需肥特性

发棵期是从现蕾开始到开花初期,这又是块茎形成的阶段,此阶段一般为1 个月。在正常的情况下,地下的匍匐茎会膨大,如果条件适宜,块茎的直径能长到4 cm。当地上主茎封顶叶生长出来时,表明植株生长的中心不再只是地上的茎叶,地上的茎叶与地下的膨大块茎都是生长的中心。当茎叶与块茎并进生长的时候,对肥料的吸收量突然增加。满足结薯需要的养分,能够让植株早结和多结马铃薯。在这个阶段,马铃薯对水肥的需求量都很大,植株此阶段吸收的氮、磷和钾的量约占整个生育期需求总量的30%,因此,马铃薯的块茎形成期应做好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充足供应,尤其是钾肥,可在发棵期间采取喷灌或滴灌高钾型的冲施肥,并同时进行叶面施肥,保证田间在结薯时具有良好供肥环境,使得植株结薯的数量及块茎的品质得到提高。

1.3 马铃薯块茎增长期的需肥特性

马铃薯从开始盛花到植株的叶片从基部开始向上枯萎这段时期是块茎增长期。一般情况下,块茎增长期能维持30 d 以上,增长期的长短主要由块茎品种决定。当主茎上面侧生茎叶开始进行生长发育的时候,植株茎叶干物质的积累量达到动态平衡,此时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中心为地下块茎,且其生长非常迅速,地上茎叶光合作用的产物不断地输送给地下块茎,地下块茎的体积、质量都在快速上升。这个阶段茎叶的增长速度是全生育阶段期间最快的,地下块茎生长量是全生育阶段期间最大的。此时期,田间管理任务是尽可能地把茎叶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延长,从而使块茎能积累更多碳水化合物,使田间块茎产量达到最大。研究发现,在田间肥水充足,各种生长因素都适宜的情况下,块茎增长期中,1棵块茎的鲜质量增长量可达到20 g/d以上。在整个生育期,需肥量最大的阶段为块茎的增长期,因此,在马铃薯种植时,需要确保这个阶段肥料供应充足。在实际的生产中,在田间可随水进行高钾或三元复合肥的冲施,还应与防治虫病的方案结合,进行富含钙、钾、硼、镁的叶面肥喷施,进而满足马铃薯在此阶段的水肥需求。

1.4 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期的需肥特性

当马铃薯的主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变黄,茎秆出现倒伏和回秧现象时,意味着马铃薯开始进入块茎淀粉的积累期。此阶段,植株的上部叶片还有光合作用的功能,地上茎叶的营养成分包括氮、磷、钾、碳水化合物、干物质等会转移给块茎,营养物质转化为淀粉在块茎中不断累积,块茎的重量不断增加,此外,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成分也在适量累积。因此,在这个阶段,应该做好防止茎叶早衰的工作,尽可能地延长茎叶的寿命,维持其光合作用功能,保障块茎不断累积淀粉,这是实现增收高产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肥料的补充应与病虫害的防治相结合,主要采取叶面施肥的方式进行补充,喷施钾磷叶面肥,以达到预防茎叶的早衰和保护植株的目的。总而言之,在马铃薯的生育前期,主要保证氮肥和磷肥的供应,以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分枝。在马铃薯的生育中期,主要保证磷肥和钾肥的供应,一方面控制茎叶旺长,一方面促进营养成分转移至地下块茎使得块茎渐渐膨大。在马铃薯的生育后期,应适时开展叶面的防虫病和喷肥工作,预防茎叶出现病虫害、早衰等情况,确保叶片能持续进行光合作用,为块茎的膨大提供养分。对于马铃薯的高产栽培,需肥管理原则为应保证种植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施用配方科学的肥料,基肥要足,追肥要及时,中微量元素要合理补充。

2 不同肥料元素的作用

2.1 氮元素的作用

氮元素决定着马铃薯生长的情况及产量。当氮元素吸收水平较低的时候,茎叶会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则相应的叶片获取的光能就少,光合作用的效率随之降低,会造成植株成熟过早,块茎里积累的干物质减少,产量降低。当氮元素的吸收水平较高时,植株将生长出大量的叶片,营养处于过旺的状态,使得块茎形成和结薯都延迟。在生产的中前期,施用过量氮肥会导致块茎的膨大延期,一般在15 d 以上,在收获的时候可发现块茎空心的数量增多;在生产的后期,过量施加氮肥,会使得块茎的比重降低。在马铃薯的生长初期,对氮元素的需求量不高,可以依靠吸收田间转化的氮元素满足需求,在块茎的膨大期,植株对氮元素的需求量大,需要直接进行氮肥的吸收,田间转换的氮元素已经不能满足生长需要,要及时进行外部补充。

2.2 磷元素的作用

磷元素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比较差,适合采用一次性加入基肥的方法,磷元素对植株早期的根茎发育及块茎形成有利,还可以使得单株的块茎数量增加。一般作业方法为在播种前或者播种时将磷肥全部施入土壤,施肥部位应靠近马铃薯根部,以发挥最大的作用。施肥方法不宜选择撒施,选择的磷肥应易溶解。施加适量磷肥能够促进植株根系的早期生长,使得根扎得更加深广。但是磷肥的利用率比较低,因为磷容易被金属离子固定,如在酸性土壤环境中容易被铁离子、铝离子所固定,产生无法被溶解和吸收的化合物;在碱性土壤环境中容易被钙离子所固定,产生无法被溶解和吸收的化合物。

2.3 钾元素的作用

钾元素是马铃薯生长发育中所必需的元素,马铃薯合成淀粉和能量代谢需要钾元素。当植株出现钾元素缺乏时,后期会大幅度减产,薯块容易得病。对于马铃薯,硝酸钾最好,硫酸钾次之。硝酸钾在田间能很快被吸收利用,且硝酸根离子中含块茎在生长期中所必需元素,对土壤的湿度要求不大,能够快速被溶解吸收,通常情况下施入1 h内就能被吸收。与硝酸钾相比,硫酸钾的溶解性略差,但是价格比硝酸钾低。钾肥应采用中等量进行施肥,在植株的生长初期进行施用,以确保植株有足够的吸收利用时间。

2.4 钙元素的作用

在马铃薯块茎中,钙的含量相当于钾的1/4,含量少,但钙是在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种营养元素。钙作为细胞壁构成的重要元素,还在细胞膜的构成、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钙不仅能作为营养物质供植株吸收利用,还可中和土壤的酸性,对其他元素存在的毒害功能有抑制作用。如果植株缺钙,其分生的组织会先表现出缺素症,细胞壁形成受到阻碍,进而对细胞分裂产生影响,表现在植株的形态上为叶片变小,叶片边缘上卷和皱缩,叶缘开始黄化,到后期甚至坏死,茎尖变短,植株的顶部呈丛生状,在叶片、叶柄和茎上有杂色斑点;块茎变短、髓部畸形,马铃薯的髓部出现分散的褐色坏死斑点,容易导致空心或者黑心,进行贮藏后,在出芽的时候,部分有芽顶端出现褐色坏死的现象,有些甚至出现全芽的坏死。一般情况下,进行马铃薯种植的土壤并不会缺钙,不过酸性的土壤易缺钙,尤其是pH 值低于4.5的强酸性土壤,需要使用石灰进行钙质补充,以降低土壤的酸性,起到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钙的来源主要有硝酸钙、氯化钙,其中硝酸钙的吸收最快,在土壤中的溶解性最好,使用时可以采取水溶灌溉、粒状撒施或者叶片喷施等多种方式。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氯化钙的使用,尽管价格低,但它含有的氯离子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

2.5 硼元素的作用

硼是马铃薯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在马铃薯的生长前期,其会对马铃薯根茎的分生及新生细胞发育造成影响,生长中期在花粉萌动、植株坐果等方面有调控作用。适量的硼元素会在植株生长的初期使得根、茎和叶的生长加速,促进植株内物质的合成、转运、代谢等,能增加块茎干物质积累。当生长中的马铃薯缺硼时,其发育就会迟缓,在主茎及侧芽的生长点上出现枯死现象,植株呈矮丛状,叶片厚且卷叶,块茎少且小,影响养分吸收及单株结薯率;硼元素使细胞壁对水分的控制增强,缺少硼元素对束缚水含量造成影响,使得植株的抗寒、抗旱、抗病能力降低;硼有利于叶绿素的形成及稳定,缺少硼元素会使植株的老叶早黄、新叶发生白化。硼元素可作基肥及追肥施用,也可叶面喷施,但是要适量补充,过少或者过多都会对植株造成伤害。

2.6 镁元素的作用

镁是构成叶绿素的一种元素,与植株的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镁作为多种酶的一种活化剂,影响着植株的呼吸作用,还对蛋白质合成及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影响。植株缺镁元素时,首先对叶绿素合成造成影响,主要症状为基部叶片边缘逐渐由绿变黄,后蔓延至上部的叶片,叶片变脆、变厚并且向上卷曲,直至病叶发生枯萎、脱落,植株早衰,导致严重的减产。缺镁现象大多出现在砂质、酸性土壤。砂质、酸性土壤中施加镁肥,增产效果较好,但钾肥施用过多时,则会使植株对镁肥的吸收受到抑制,而导致植株缺镁。当植株缺少镁元素时,应采用沟施硫酸镁或者钙镁磷肥等方式,或者向叶面喷施0.5%的硫酸镁溶液,每5 ~7天喷施一次,直至植株缺镁症状消失。

3 马铃薯高效施肥技术

3.1 基肥和种肥的施用

在生育期间,马铃薯有茎叶和块茎,在施肥管理工作上非常不便。因此,要重视种肥和基肥的施用。在生长过程中,植株所需营养成分中的2/3 来自基肥供应,对基肥的要求为营养成分、微量元素都要全面。可选择腐熟有机肥或者生物菌肥作为基肥,一般情况下每667 m2的田地施用45%的硫酸钾复合肥约50 kg,同时充分补充中、微量元素。如果整地时未能及时施加基肥,可在播种时进行施肥,一般情况下每667 m2的田地施用45%硫酸钾复合肥约20 kg。施肥时应注意肥料不能离种薯过近,防止肥料造成种薯灼伤。

3.2 巧施追肥

追施中耕提苗肥:植株现蕾前是需肥的关键期,第1次进行追肥应与中耕培土结合,在苗齐之后,可冲施或滴灌水溶型的平衡硫基肥,每667 m2施5 ~10 kg,可使地温提高,使马铃薯能早生快发,分枝多,培育出壮苗,为高产准备好物质基础。追施结薯肥:马铃薯在现蕾15 ~20 d 后开始开花,地下茎顶端膨大开始形成块茎,主茎的节间开始急剧生长,根系持续扩大,为块茎膨大期做好准备,生长情况对单株结薯的数量起决定作用。可采取每667 m2冲施或滴灌水溶型的平衡硫基肥2 ~5 kg。追施膨大肥:马铃薯在块茎增长期,要使地上植株健壮生长,病虫害的管理就要加强,以防茎叶发黄和脱落,使茎叶光合作用的时间延长、强度加强,加速淀粉累积,使马铃薯产量、品质提高,块茎耐储性增强。此阶段每667 m2可冲施或滴灌水溶型的平衡硫基肥5 ~10 kg。

3.3 适时喷施叶面肥

在马铃薯齐苗后、块茎形成期、结薯后都应适时适量喷施叶面肥,对马铃薯在各个生长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进行补充,喷施叶面肥可以促进植株生长,营养全面,增强植株抗病、抗逆性,在齐苗后能增强叶片营养传导能力,在块茎形成期能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在结薯后能使块茎膨大、淀粉累积,最终使马铃薯获得高产。

猜你喜欢
结薯块茎基肥
椰糠与草炭配比生产马铃薯原原种的综合技术分析
不同基肥对湿加松生长的影响*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马铃薯不同基因型试管薯形成能力比较及遗传位点分析
不同激素及添加物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白及须根与块茎的多糖成分比较研究
不同油莎豆品系块茎形成规律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