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作业实施路径探析*

2023-09-19 07:48向秋利苏艳妹
运动精品 2023年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双减体育课

向秋利 杨 宁 苏艳妹

(1.成都市盐道街小学,四川 成都 610066;2.成都市实验小学,四川 成都 610072)

受“双减”政策影响,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多,增加了学生的锻炼时间,体育课后作业成为了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其实体育课后作业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关于体育课后作业的讨论和实践早就有过,但是在最终的实践操作中收效甚微、难以为继,因为体育课后作业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体育课后作业的实施带来的是“多赢”的局面,有利于改善育人生态环境,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和家校共育,但也存在挑战,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陷入一些困境,本文从“双减”政策下对体育课后作业政策背景和现存困境加以分析,对体育课后作业的实施寻找对策。

1 体育课后作业的相关政策要求

其实体育课后作业一词由来已久,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提炼(见表1),从中不难发现国家相关政策为体育课后作业提供了理论空间和外部环境。

表1 体育课后作业的相关政策梳理

如表1 所示,在教育部相关政策内容中都涉及到关于体育课后锻炼的实施与开展,尤其是在“双减”政策下,要求“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这一举措为体育课后作业的实施提供了契机,也为体育课后作业制度的落地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2 体育课后作业实施的现存困境及理论归因

虽然体育课后作业有着良好的政策支撑,但纵观体育课后作业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是受困于缺乏系统设计,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以及社会主流意识对体育课后作业的负面冲击。

2.1 内因:学校层面对体育课后作业缺乏顶层设计

体育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内容应当与之相衔接,但目前体育课后作业内容纷纭杂沓,在课后作业设计上内容较多,涉及多个层面或学段,各学段的作业内容涵盖范围过大,没有针对性,且存在作业内容与教学课程内容不匹配等现象。例如,在水平一与水平二的体育作业内容布置上大同小异,区别只在于量化的标准,但未达到内容上的细化。从而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随意选择,毫无目标,作业完成效果不佳。其次,各学段的体育作业内容存在“各管各”的现象,各阶段不清楚学生已经掌握到哪种程度,使得各学段课后作业内容设计上缺乏衔接性和系统性,学校对体育课后作业缺乏顶层设计。

2.2 外因:社会层面对体育课后作业定位存在认识偏差

社会主流意识依然对体育课后作业有着强力的负面冲击,总体上学校体育在社会的重视度依然不高[1]。“跑跑跳跳”这是大部分家长对体育课的直观认识,是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过后所谓的“放松课”,所以家长并不重视甚至无视体育课,更难谈体育课后作业。第一,大多数家长更侧重于文化成绩,从而忽视体育锻炼对孩子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家长比较重视体育,愿意进行体育锻炼,但由于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体育锻炼。第三,还有部分家长担心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所以不进行体育锻炼。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也成为了体育课后作业布置的困境之一。要促进学校体育和开展体育课后作业,首先就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引起大家对体育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促进体育课后作业的开展。

在现实中发现学生并不重视体育这门课程,甚至觉得体育课就是玩耍课,最终学的怎么样,对体育知识掌握到哪种程度呈现“无所谓”的态度。面对体育课作业的布置,大部分的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应付了事”的方式进行完成,随便比划两下,体育锻炼参与的热情并不高。其次是部分学生在体育作业内容方面进行“挑选”,挑选分为两种。第一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第二是选择要考试的,因为某一项内容涉及要考试,所以只选择这项来进行完成。例如,小学学段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内容中有1min 跳短绳,那么学生可能在进行体育作业完成过程中只进行跳绳练习,不会涉及其他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在完成体育作业方面学生存在“应付性”和“功利性”。学生在完成体育作业时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运动技能练习,但却违背了体育课后作业是以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终身体育为目的的初衷。

3 “双减”政策背景下实施体育课后作业的路径探析

针对以上困境,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落实体育课后作业,可聚焦顶层设计、落实课程标准、构建评价体系等方面纵深推进体育课后作业的落地实施。

3.1 转变思维观念,加强体育课后作业顶层设计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首先要转变观念,明确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科目,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而才有利于体育课后作业的顺利推进。

学校要从更高站位出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实施体育课后作业重新进行审视,进行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进一步完善体育课后作业的系统设计,拓展体育课后作业的实施路径。第一,学校在作业设计上要树立正确的风向标,并不是为了“作业”而“布置作业”,其根本目的是在于让学生树立意识,通过作业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跑起来,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运动中来,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第二,学校在作业设计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各阶段学生特点、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作业设计,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意向,实行“体育作业超市”,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2]。第三,学校在体育作业设计上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规划。结合设计、布置、监督、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多维度创新。其次学校层面要明确作业设计的目标、细化作业布置的方案、分析解决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作业开展落地、关注效果的呈现、持续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最终让体育作业逐步走向体系化和课程化。

3.2 深化课程特点,实行体育锻炼课内外一体化

学校体育目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实行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体育课程存在各学段缺乏有效衔接现象,针对不同学段学什么及具体学段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缺乏系统的纵向衔接、横向一致的课程体系。所以,要深化课程改革的特点,不仅要在各学段课程内容上实行一体化,还要具体深入到体育课后锻炼中去,衍生出配套的一体化体系体育课后作业,从而实行体育锻炼课内外一体化。

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应该是校内一小时、校外一小时。学校体育课堂着重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过后,学生还需要课后的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所以体育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首先体育课后作业在内容的设计上不能搞“一刀切”,教师之间相互研讨,清楚各阶段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对运动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根据各年龄各水平阶段进行作业设计,使各阶段的作业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上采用大单元的教学方式,在体育作业也要通过单元化的形式进行设计,将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互联,由点到面,层层递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作业的相互衔接,实现体育锻炼课内外一体化,最终使体育作业在水平阶段和作业内容上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形态。

3.3 立足课程标准,制定个性化体育课后作业方案

制定个性化体育课后作业方案要立足于课标标准和学校自身特色,聚焦学生需求,结合实际,保证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3.1 体育课后作业具体化

以学生为主体,具体到学生,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进行设计,作业内容有选择性,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以作业内容设计为指导,将作业内容进行分层设计,不搞“一刀切”,充分考虑学生目前所能掌握的范畴,针对不同年龄段、水平段的学生设计合理、有效、可行的体育课后作业。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质情况,在作业布置方面做到关注差异,针对问题开出恰当的“运动处方”;体质较好的学生,可以对他们作业完成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突破、挑战自我;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应更多关注到这部分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适当降低难度和运动量,目的是为了激发他们对于运动的兴趣,进而逐步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

3.3.2 体育课后作业常态化

体育作业要因地制宜,考虑气候、场地、器材等各方面因素,作业的完成要有可操作性,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设计,不能流于形式。从生活中出发,利用生活周边的场地器材资源,利用楼梯进行单双脚跳台阶、跑楼梯;小区路边树木进行助跑摸高或纵跳摸高练习等。其次,因天气、疫情等因素居家时,可以利用瑜伽垫进行仰卧起坐、前滚翻、柔韧拉伸练习。将体育作业融入生活,让学生方便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课后锻炼的参与度,从而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3.3 体育课后作业多元化

例如,水平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与游戏类活动,在体育作业内容设计上可以将作业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在小区和亲友进行“木头人”游戏,培养锻炼学生身体协调、反应力等素质;其次可以在小区空地进行“跳房子”游戏,这些游戏符合水平一孩子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不但锻炼了学生跳跃、平衡、手脚协调等能力,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了体育锻炼。水平二这一阶段作业内容可以运用赛事形式进行,以赛促练,与小区同学、朋友、家人共同参与完成,小区内的接力赛、家庭内部比赛,这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发展其竞争意识,从而激发进取精神和练习的积极性。水平三阶段课后作业形式可以采用“挑战”的形式进行,通过设定不同的难度让学生进行挑战,制定各类运动项目的自我挑战表,通过“挑战”形式,培养学生不断突破自我的意识,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3.4 整合平台资源,构建科学精准的体育课后作业评价体系

体育课后作业如何评价是重点与难点,是保障学生是否完成“校外锻炼一小时”的关键所在[3]。为避免学生应付了事,出现“虚假作业”等情况,需要构建多方位的体育课后作业评价体系。

3.4.1 信息平台初步评价

体育作业的“回收”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相关数字信息平台进行练习反馈,如天天跳绳、钉钉等进行视频或拍照反馈[4]。教师通过平台上的锻炼反馈进行初步评价,有家长认为,这种“提交作业”的形式无疑是增加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建议体育作业的提交并不一定要每天进行,可以是单元结束后或周期内的反馈。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的焦虑,同时也让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体育锻炼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4.2 课堂展示现场评价

虽然利用平台信息化反馈起到了一定“作业回收”作用,但是也会出现“虚假作业”现象,所以为了检验体育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要适当安排在课堂进行作业“检查”即课后作业向老师进行展示,这样就可以直观判断学生在课后是否进行了练习,老师也能直接对体育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做出评价。

3.4.3 作业测试达标评价

通过开展体育课堂测试来进行课后作业评价,定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改变“急于求成”的观念,转化为“目标管理”模式,从要求“每天要跳多少个跳绳”转变为“两周内让自己一分钟跳至少绳达到150 个”,对学生前后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来进行检验学生是否进行了体育课后锻炼;其次,有关于技巧类的项目可以组织进行班级内展示,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从而对学生体育课后作业进行检测。

3.4.4 整合资源综合评价

首先要整合平台资源和评价方式,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足以对学生参与课后体育锻炼有科学合理的评价,要从多维度进行评价。评价不要以唯“分数论”为主,要以鼓励学生参与锻炼为主,并不是学生课后进行了体育锻炼就一定有成效,这是一场“持久战”,所以需要有过程性评价,要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来进行评价,其次,评价也不是每天都要进行,这样会增加家长的焦虑和学生的负担,可以形成周评价—月评价—学期评价[3]。学校要鼓励让体育教师大胆进行作业监管,同时也要将作业监管的成效纳入对教师的期末考评当中;教师也要将学生作业的反馈进行整理登记,将体育作业纳入到学生期末体育考评当中来,引起教师、学生、家长对体育课后作业的重视度,保障体育作业的高质量完成,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综合评价模式。

4 结语

“双减”政策下,体育课后作业有着良好的实施前景,本文从体育课后作业政策环境、现存困境进行了分析,对顶层设计、作业方案、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来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体育课后作业提供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有机整合。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双减体育课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