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发展的应用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以荔波“小七孔”智慧景区为个案

2023-09-20 03:18李桥兴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七孔景区智慧

于 漪 李桥兴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

一、引言

在当代“智慧旅游”一词日益成为一个学术界讨论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智慧旅游产业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利益相关者的共创平台,以及数据有效使用基础之上。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革命带来的“智慧旅游”快速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产业拓展和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以美国、日本、欧洲、阿拉伯地区等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智慧旅游”作为旅游产业战略布局的高地。

“智慧旅游”的建设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我国已经启动了旅游信息化项目的持续性建设。[1]“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智慧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涵盖了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能力、大数据挖掘与智慧营销、移动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内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4A级以上景区都基本完成了智慧旅游的基础建设。[2]“十四五”期间,智慧旅游建设提升与产业附加值的创造成为新阶段的发展目标。[3]

智慧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链形成以及技术应用成效,关系着我国旅游产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水平。与此同时,国家的“智慧旅游”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各个地区的旅游产业实现同步提升与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三五”期间,我国各省(区、市)大都建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旅游目的地。“十四五”期间,智慧旅游仍然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项目。因此,开展我国的智慧旅游研究,特别是对西部地区智慧旅游景区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与反思,既具有理论的前沿性,又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二、国内外智慧旅游研究的应用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

“智慧产业”的概念最初是由2009年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Sam Palmisano)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提出,原文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此后,“智慧地球”的概念被学者们引入了对旅游业的研究。[4]1997年、1999年美国先后出版的《旅游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与旅游业:一种挑战性的关系》等专著中都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于提升旅游行业生产效率具有突出的价值[4]。2000年加拿大学者菲利普斯 (Phillips) 在旅游业协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旅游的基础概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全面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方式进行旅游与开发、经营旅游业务、营销旅游产品。

在智慧旅游理论发展的初期阶段,学术界普遍认为,智慧旅游是由云计算、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基础所构成。然而,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并不是孤立的单一技术,而是由多个技术联合形成的循环产业链。“智慧旅游功包括了服务、智能导览、智能导购、支付设置、服务专线以及智能目的地管理等等。[5]”地理参考数据、大数据和物联网以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到了智慧旅游之中。通过Twitter(推特)这样的智能软件,游客能够获取到智慧旅游的体验,更多地进行交流和互动。因此,智慧旅游后期被定义为:智能、可持续和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数据链接资源。[6]与此同时,研究学者普遍发现,技术创新并不等同于智慧旅游,智慧城市才是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即提供集成系统的协作社区、促进生产效率、推动公民参与以及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

目前,欧美以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与地区的学者将智慧旅游描绘成为全球化时代一种更具技术性、互联性、可持续性、舒适性、吸引力和安全性的旅游方式。例如,欧盟委员会将智慧旅游定义为包括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环境、智慧人和智慧生活六个特征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各国学者对于发展智慧旅游的优势基本成为共识:开发智慧旅游产业有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竞争优势,并且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7]

与全球智慧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与地区相对应,我国的智慧旅游同样经历了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2000年之后,伴随着我国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智能手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对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学者不仅关注到了信息化对我国旅游产生的作用,并且从产业发展、国家战略以及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的主体体验等众多角度阐释了智慧旅游产业的新特征。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国内较为普遍的观点是:智慧旅游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发展模式。具体而言,智慧旅游就是将信息技术装备与传感器嵌入到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管理部门的商务、服务、政务等各类业务之中,并将其普遍地连接起来形成的“旅游物联网”[8]。

第二阶段,在我国以“智慧旅游”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较多学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个案分析,归纳与总结了信息化对旅游产业带来的作用。例如,诸多学者对九寨沟、河西走廊、云台山等知名景区智慧旅游项目建设的背景、运营状况、实践路径进行概述,并基于SWOT模型分析智慧旅游景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9]总体而言,国内学者普遍认可了智慧旅游建设带来的优势:第一,信息技术可让景点导航、景区图文介绍、景点语音讲解等服务内容通过虚拟化模式直观地呈现在游客面前,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第二,智慧旅游降低了部分实体服务设备的投入成本,使得景区的管理更加便利;第三,信息化技术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亮点与机遇。

第三阶段,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开始注重整体产业链的构建和旅游产业的生态问题。例如,张秀英提出智慧旅游建设必须注重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并且以此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10]另一些学者从信息生态的视角探索了智慧旅游的生态性、协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例如,王建英、张利基于旅游便利性理论,构建智慧城市旅游便利性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的智慧旅游城市发展划分为四个级别。[11]徐菲菲、黄磊从游客消费的角度对旅游主体使用智慧旅游服务的意愿、心理与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判断出景区智慧旅游系统对游客的旅游活动发生了正向影响。[12]

本文通过对中外研究文献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欧美学者较早地提出了智慧旅游的学术概念,并且在智慧旅游发展目标的理论建构上具有前瞻性。但是,这些研究集中关注西方国家和少数科技创新城市的智慧旅游发展状况,例如伦敦、纽约、东京、阿姆斯特丹、迪拜等,涉及的区域较为有限。西方学术界对于中国或者东南亚等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区域,通过智慧旅游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研究明显不足。

国内学界将信息技术作为旅游产业中一种生产要素进行分析,将智慧旅游概念简化为一种在传统旅游行业之上拼叠信息技术手段的业态,但是忽视了智慧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研究成果普遍肯定了信息技术为旅游产业带来的巨大收益,但是对于智慧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产业融合问题缺乏认识和反思。因此,本文从个案角度研究我国智慧旅游的实践路径,反思智慧旅游建设中出现的不足,并且以此提出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方向,具有突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我国智慧旅游景区的现状分析——以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为例

“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我国大规模地投入建设智慧旅游的基础设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当前,我国智慧旅游的建设几乎涵盖了旅游产业的所有环节,智慧旅游的项目建设包括了“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乡村”“智慧旅行社”“智慧度假区”“智慧博物馆”等。

“景区”是旅游目的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内智慧旅游建设开展的重点区域。2012年国家旅游局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布了全国22个景区成为“全国智慧旅游景点试点单位”,包括了都江堰、峨眉山、黄山、颐和园、泰山、云台山、西溪湿地、清江画廊和东部华侨城等等。十三五期间,我国智慧旅游建设的重点工程包括了智慧景区、智慧度假区与智慧乡村。2020年我国基本完成了5A、4A级景区,以及部分3A级景区的智慧旅游建设,建设的硬件设施包括景区门票预约系统、客流预警平台、三维景观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旅游目的地导航系统、多语种旅游形象推广平台等。智慧旅游景区实现的公共智能服务包括了景区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与信息推送等等。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南方喀斯特”所属的贵州省荔波县“小七孔”景区是我国西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一个突出代表。本文分析“小七孔”景区的智慧旅游发展历程,能够从一个侧面展示我国智慧景区的建设特点与实践路径。

(一)“小七孔”智慧景区案例简介

“小七孔”景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接壤,分布于东经107°39′—107°95′至北纬25°12′—25°34′之间,总面积46.4平方公里。“小七孔”景区原得名于一座修建于道光十五年横跨于响水河上的青石七孔拱桥。“小七孔”景区内部集林、洞、湖、石、水等多种景观于一体,兼具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风情,包括了小七孔古桥、拉雅瀑布、跌水瀑布、石上森林、野猪林、水上森林、天钟洞、卧龙潭、鸳鸯湖等21个主要景点。1988年“小七孔”景区被认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小七孔”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七孔喀斯特森林科学游览区”。

“小七孔”景区由于其独特的喀斯特自然景观深受游客青睐,但是智慧景区建设以前,存在着很多管理瓶颈:一是难以向游客实时传递天气、自然灾害等预警信息;二是无法根据流量数据对进入景区的游客进行智能调控和引导;三是进入景区的游客只能自行游览,景区不能提供有关动植物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动态介绍或开展与之有关的服务。总体而言,景区服务水平不高,游客的体验项目较为单一,以及围绕核心景区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在国家大力支持智慧旅游建设的背景下,“小七孔”景区运用信息化技术使其智能化管理的能力得到逐步迭代的提升。小七孔景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始建于2008年,最初仅包括门禁票务系统、监控系统和语音广播系统。2017年“小七孔”景区开始进行“智慧景区”项目规划,开展景区信息工程提质扩容建设。“小七孔”智慧景区项目建成之后,信息化体系包括了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观光车车辆调度系统、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游客紧急求助系统、无线WIFI覆盖系统、智慧传输系统、人脸识别系统与危险区域分析系统。“小七孔”景区的智慧旅游建设覆盖了小七孔东门、铜鼓桥至东门公路、小七孔桥、石上森林、响水河及公路、龟背山服务中心、水上森林、翠古餐厅、翠谷瀑布、翠古湿地、拉关湖、小七孔服务中心、天钟洞、卧龙谷、漂流终点、鸳鸯湖、三岔路口、乐谷入口广场与卧龙潭停车场等景点与景区服务中心。2019年,“小七孔”景区通过与华创集团所属的荔波云码通数字产业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实现了景区门票与酒店、餐饮和停车场之间的信息联通。与此同时,荔波“小七孔”景区销售平台借助于流量优势,完成了与全国139家旅行社的签约工作。

(二)“小七孔”智慧旅游景区项目建设概况

自然风景旅游区在我国智慧景区的建设项目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自然风景区包括了自然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公园等。由于历史发展的独特性,我国的自然风景区涵盖了天然和人文两类不同的风景旅游资源与不同的景观,如山岳、湖泊、河川、海滨、森林、石林、溶洞、瀑布以及历史古迹名胜等等,其间多配备道路、建筑和服务设施。由于自然风景区覆盖面积大,地理地质环境复杂,气象变化对景区的影响较大。在传统管理的模式下,景区管理基本依靠人力完成,始终存在着游客流量统计难、游客安全保障难、服务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因此,自然风景区对于信息化建设具有较高的需求度。与全国大多数自然风景区的智慧旅游建设项目一致,小七孔景区的智慧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见表1)。

表1 “小七孔”景区智慧旅游项目建设

一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lS)为智慧景区建设的基础。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将物理环境的数据化,包括自然景观与动植物资源的动态分布,景区的道路以及各类接待设施,都需要采用数字化模型通过图像呈现出来。在具体的实施方面,“小七孔”景区在智慧旅游建设中通过云3DGIS引擎结合云计算,将基础设施、平台、软件、内容等要素经过数据处理后传输到云3DGIS。与此同时,“小七孔”景区的地理信息云(3DGIS)通过与智慧服务体系(SOA)的连接,将地理数据信息包括三维地理信息基础设施服务(3DGIS IaaS)、三维地理信息平台服务(3DGIS PaaS)、三维地理信息软件服务(3DGIS SaaS)与三维地理信息内容服务(3DGIS CaaS)的数据共享到中心基础数据库。中心基础数据库能够为各个业务系统所使用,在统一的门户中实现用户的个性化调用,并且在各类业务系统界面层进行自由组装。中心基础数据库集成与整合“小七孔”景区内的各种信息资源,为政府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大众游客提供景区的空间地理信息服务。

二是以“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数据汇聚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垂直系统为智慧管理的核心。数据汇聚中心在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与指挥调度中心之间担任中转站的作用。数据汇聚中心将信息汇集在一起进行处理,从而进行信息的识别、综合处理与分类传达。数据汇聚中心负责将数据发送到指挥调度中心,从而实现对旅游区车辆、导游、游客以及旅游区工作人员的应急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的目标就是将各类数据进行相互调用,并能够实时地通过影像呈现出来。因此,“小七孔”景区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一方面将地理信息与公共平台数据相交换;另一方面接收景区产品链上的酒店、票务、电商、投诉、求助等数据,对游客需求进行点对点的响应与服务。

三是以“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资源保护”的协同服务为智慧管理的特点。“小七孔”景区的“微官网”平台统一管理预订模块和电子商务系统,游客通过“微官网”可预订票务、旅游团队和酒店。“微官网”的预订模块具有在线支付功能,预定模块通过与支付宝、微信钱包、银联等支付接口进行接驳,能够实现微信公众平台的在线支付。与此同时,“微官网”与GIS实现互联互通,不但能够查看电子地图导览,并且能够与语音旅游导览功能连接,实现按景点列表收听景点讲解。此外,“小七孔”景区的智慧营销体系还通过“微官网”构建了一个为游客服务的产品链,通过视觉信息向游客推荐景区与周边的交通、餐饮、宾馆、娱乐、购物、旅游线路等信息。

总体而言,我国以“小七孔”为代表的自然风景区通过智慧旅游建设,既能够满足游客对于景区景点导航、景区图文介绍、景点语音讲解等服务的需求,又能实现景区的数字化管理,减少景区管理资源浪费的现象。但是,目前“小七孔”景区的智慧旅游发展,距离实现以智慧旅游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四、智慧旅游发展的困境分析

根据学术界研究达成的共识,智慧旅游的发展在于实现三大目标:第一,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其发展目标在于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信息交换、处理、储存以及数据挖掘与分析上的优势,解决传统旅游产业中信息交流不畅、需求与产品不匹配、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第二,智慧旅游与信息化融合的初衷是借助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多种业务上的可能性,并且以此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获取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第三,智慧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满足游客的需求,实现产业利润的最大化。当前,我国许多景区的智慧旅游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没有实现智慧旅游全面发展的目标。以“小七孔”景区的智慧旅游建设为例,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景区智慧化探索中的不足与问题。

第一,智慧旅游建设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忽略了智慧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小七孔”景区智慧旅游建设的核心是“景区”,在此之外的三个基本子系统分别是服务、管理和营销。首先,从信息系统的架构来说,三个子系统的建设是以地理环境数据库为基础展开的,这种设计明显的带有一种侧重单项业务为主,多业务功能分散与并联的特点。但是,由于智慧景区、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没有形成有效的循环系统,导致了景区的空间管理体系与景区的游客管理体系之间出现了彼此分离的状况。其次,智慧景区的建设离不开物联网、空间定位技术、虚拟技术和数据交互技术等信息化手段以及与之配套的硬件设置。例如“小七孔”景区以地理信息技术(GPS)为核心,在GPS与图像传输技术所获得数据的基础上,感知景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以及游客数量的增减等资讯,再将这些接受到的信息数据化后传输到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发。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决策模型及动态的建模能力,管理人员只能依靠简单的数据阈值来进行管理决策。再次,从系统的层面来说,智慧管理系统是整个智慧旅游体系的数据中转站,其不但承担着信息传输的全部任务,而且还应该承担着对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基于大数据模型的决策建议等功能。但是,由于整个系统的数据过于集中于中转站,人工处理不及时就会导致数据处理的延迟,系统陷于“智慧不智”的处境。

第二,景区的智慧管理体系与景区的智慧服务体系之间融合程度不足。首先,“小七孔”景区面向游客的智慧旅游服务主要是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官网”来实现的,但大多数游客使用客户端的意愿较低,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微官网”的内容繁复、操作程序复杂以及缺乏创意,推送较多与旅游产品关联不大的新闻资讯内容,这都加大了游客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其次,“小七孔”景区客户端还存在定位不明的问题,即“微官网”提供的预定功能与全国知名旅游网络平台去哪儿、携程、飞猪、马蜂窝等提供的预定功能存在重叠性。因此,游客在选择时容易发生预定错误,导致退团与退票行为的产生。再次,智慧管理体系与智慧服务体系融合程度不足的问题还体现在无法快速地响应和处理游客的投诉问题。智慧旅游平台虽然将政府部门的信息与经营主体的信息进行了网络连接,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信息化系统的流程与经营主体的信息化系统架构并未实现同步连接。因此,信息的传导不畅或者重复,容易导致信息系统在游客投诉处置时出现时效性低和满意度低的“双低”问题。

第三,“小七孔”景区管理体系与游客使用端营销体系融合程度不足。首先,“小七孔”景区的“微官网”中虽然具备景区内外的餐饮、住宿等商家的链接接口,但是游客与商家却都无法通过营销平台感知整体的供求状态。例如,游客不能随时获取景区的自然环境数据(如各类植物的花期、瀑布群水量等),以及预计的旅游人数与基础设施的最佳接待能力(停车数量、餐饮服务的饱和度)等数据来选择个人最佳旅游时机。其次,“小七孔”景区客户端虽然包括了预订信息、地理信息、公共信息以及营销信息,但不同信息的组合并没有达到产业融合的目的。尽管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对游客消费行为的数据分析包括了游客的消费数量、游客的消费次数、旅游团体的预定数量、游客的来源地等数据信息。但是,“微官网”只是和消费产品供应商之间进行简单的链接交换,而不是面向全体消费者的服务整合,导致智慧服务与智慧营销之间缺乏融合,难以起到引导和促进消费的作用。

“小七孔”智慧景区建设中所存在的不足与国内许多景区智慧旅游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传统的旅游产品只是一种单向度的消费,景区主要通过门票来获取收入,游客消费的目的在于对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体验与感知。智慧旅游时代的旅游消费通过运用一切信息技术手段来让游客感知到的旅游商品不仅是观光和游览,而是消费意义丰富的、多维度的旅游商品的过程。从更深的层面来说,智慧景区与价值的体现关键在于信息、产业与服务达到的融合程度。因此,智慧旅游本质上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与旅游产业的变革,更是大众对旅游产业重新认识和体验的过程。

五、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十四五”期间,智慧旅游仍然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支持建设智慧景区,打造与数字新生活相关的智慧共享内容。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智慧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推动旅游景区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和加快智慧旅游景区的建设科学,推进预约、限量、错峰旅游;促进旅游景区实现在线、多渠道、分时段预约,提高管理效能;普及旅游景区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提高游览便捷性;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化智慧旅游景区,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根据十四五规划中的指导精神,针对目前智慧景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各地区建设创新型旅游目的地,从“智慧景区”需要提升为“智慧城市”。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之间实现深度的融合才是智慧旅游,因此“智慧”不是手段,而是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针对“智慧旅游”的产业链创建明确提出:旅游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旅游无障碍环境建设和服务进一步加强,智慧旅游特征明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旅游业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等方面作用更加凸显。另外,一些地区也开始认识到智慧旅游目的地整体性与全场域建设的重要性。“十四五”期间,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各省市都根据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特征,积极推进智慧旅游的建设。例如,广东省与浙江省积极开发沉浸式体验型旅游产品,推进云旅游、云观展等“互联网+旅游”的新模式,探索建设旅游云数据中心。四川省提出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推动以“互联网+ ”为代表的旅游场景化建设,发展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云南省、贵州省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推进大数据+全域智慧旅游”建设,打造5G+智慧旅游应用。从国家到各个地区的发展战略来看,目前产业主体对于从智慧景区提升为智慧城市的认识已经具有了某种普遍性。但是,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智慧景区”的建设不是孤立的,景区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是智慧城市的构成部分。因此,智慧景区的建设必须和旅游在线服务平台,以及城市的智慧旅游设施实现有效对接。旅游主体能够从预期、消费、体验到再消费的整体过程中得到满足,实现真正的“智慧化”与“循环化”。

第二,产业主体需要以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为中心,从社会公共服务的角度发展智慧旅游。在过去智慧景区的建设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GPS)通过景区的监控管理系统分析游客的流量与游览行为,并对这二者的数据信息建立模型,以此对各类结果进行动态的智能管理。但是,未来的“智慧景区”应该被视为整体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旅游消费活动的过程不仅是某种货币与商品或者商品间的交换过程,消费活动本身还在于消费者对消费品社会价值的一种需求。信息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应该以旅客的视角进行,也就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打造与营销旅游景区的自然属性之外的社会意义,比如环保旅游和低碳旅游。例如,目前广东省开展的“绿道”建设就使得游客对景点的游览,转变成为注重养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智慧旅游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传播的特点,能够提升公众的文化认知能力,提升自然保护意识,赋予旅游活动多样的文化象征意义,从而使旅游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和公众教育活动。国内一些地区的景区通过数字传媒的建构,将游客对旅游景点的游览过程转化成为对自然科普知识的探索,并且通过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上名人、网红的引导,将游客对景区的游览提升成为兼具娱乐性质的“打卡”、小视频分享等活动,更加体现了智慧旅游的研学功能。

第三,智慧旅游产业需要打通景区与相关的服务产品环节,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现新产业的创造并延长现有的产业链,是智慧旅游开展的目标。智慧旅游服务的本质在于从游客的角度出发,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旅游的体验与品质。它不但能够使游客深入了解旅游活动的所有细节,而且也能根据历史数据分析为游客量身定制旅游各环节的服务产品,从而发挥协助消费者智能消费的决策功能。智慧管理系统必须打通为游客提供各类产品或服务的供应链,使得所有与旅游有关的活动都能以直观的形象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因此,通过智慧系统将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开发与游客的行、食、住、游、娱、购活动进行深度融合,才能达到旅游产业创新的目的。

从游客的角度来看,旅游活动从来不仅仅局限于景点的地理范围之内,这个消费过程涵盖了对景区本身的消费以及对景区范围内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信息销售平台必须充分调动吃、住、游、购、行、娱等周边行业来形成共同的产业消费链。因此,旅游景区的信息平台需要与去哪儿、携程、美团等全国知名营销平台的信息数据进行交换,再通过大数据和消费行为分析等方法引导和协助游客的消费行为,并且以平台信用提供消费产品的品质担保。与此同时,在智慧旅游开展的实践中,许多旅游产品通过打造旅游产业链的方式实现价值。例如,游客消费指数信息有利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可以根据消费的各项指标定制出相应的产品。

游客基础数据库是智慧景区发展的重点,储存包括游客的年龄段、消费水平、消费时段、消费项目等基础数据建立数据关联模型,最终通过更多的数据来验证和修正模型,及时地调整服务项目。运用网络销售平台宣传不同的旅行主题,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实现精准营销,并且对营销效果进行跟踪与评价,最终实现智慧服务与智慧营销的产业融合。支付方式的创新也是实现智慧旅游高效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盛行的时代,在充分保护消费者隐私的前提下,应当积极探索数字货币等创新型支付手段。

猜你喜欢
七孔景区智慧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游大小七孔
“摘牌”
某景区留念
贵州大小七孔
有智慧的羊
七孔变燃速发射药内弹道性能的数值计算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