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幸福哲学的当代启示

2023-09-21 14:48丰大双
唐都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尼采意志个体

丰大双

(天津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4)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是德国近代史上最具诗人和艺术家气质的哲学家,这位著作等身的学者本可享有优越安稳的人生,然而性格上的天然执拗与反判总让他与所处的外部世界格格不入。为了追求心中的理想而背井离乡,忍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寂寞,在这种超常规的生活中苦苦思索的终极问题是自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尼采一生短暂且充满着悲情色彩,对于常人来说实在难有幸福可言,然而正是在阅尽人间沧桑后他才有了对个体生命更为窈深的感悟,终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重塑了人类对幸福的基本认知。或许只有尼采,也只能是尼采才能在那个“上帝死了”的时代里喊出“拯救人类”的口号[1]25,并以“终身为论证人的价值和尘世幸福而热情地著书立说”[2]44。尼采的幸福哲学洋溢着浓厚的个体主义色彩,它肯定个体对幸福的追求,鼓励个体要用超人意志在直面、体悟和超越不幸的过程中感知、体验和创造幸福。

一、尼采幸福哲学的缘起

尼采与时代周旋,其思想经历了被肯定、被否定到再被肯定的“轮回”,他最早也最深刻地感受并预见到“必将笼罩欧洲的阴影”就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危机,宣称19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时代,断言“对于科学、理性和物质的迷信……动摇了,人们发现,科学也有其局限性,单纯的物质繁荣只能造成虚假的幸福”[2]21。希腊悲剧文化,叔本华、陀思妥耶夫斯基、赫拉克利特等哲人的思想是尼采诗性哲学形成和成熟的重要理论源泉,尼采反叛、孤傲的个性和哀伤的人生经历则是其人生哲学的最直接来源。或许有人认为尼采的阅历太过简单,以致怀疑其对幸福的思考可能带来的共识。事实上,恰恰是因为尼采的人生特色主要表现为其超常规的生存方式这一缘故,才使得尼采的幸福哲学能够脱离常人的一般认知,只是这种脱离不是叛逃生活本身,而是以一个沉思者的身份对私人生活进行否定到肯定的双重反思;其幸福哲学的重点不是描述幸福,而是试图帮助个体在真实的生活中把握并创造幸福,这种突破恰恰就来自于他异于常人的人生经历及其“离经叛道”的理论探索。诚然,尼采幸福哲学过于高扬个体自私的幸福而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其超越时代的灼见还是确证了个体对幸福追求的合法性,对帮助人们在如何创造一种生活、创造一个自我、创造一种价值的思考中获得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虚假繁荣的资本主义是尼采幸福哲学肇始的时代背景

19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包括普鲁士在内的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但整个社会却处在追逐当下利益的恶性竞争当中,唯物质论更是给社会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安感与焦虑感,一味推崇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狂热思潮则进一步助推了欧洲人的精神危机。“导致人的非精神化和文化衰落的又一重要因素就是现代大机器生产和强迫分工”[2]279,整个欧洲陷入了对科学知识、技术文明的盲目向往之中,个体内心的需要被忽视,一切生存的意义只能在外部世界中去寻找,人的命运完全被偶然性所支配。终于,尼采“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2]7,他痛斥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生命意义被物欲、技术所左右的命运,疾呼“我不是人类,我是炸药”[1]121,严厉声讨技术的发展和理性对现代人精神和自由的禁锢,认为它直接导致了人类缺乏生机和想象力,尤其是精神和思想的早衰。他说:“我追求的是新鲜的空气,而欧洲荒唐的现状却阻碍着思想的发展,不能再这样下去了。”[3]233可见,一个社会,包括身处其中的个人,若片面追求物质繁荣和科学事业的进步,显然是不会真正幸福的。资本主义这一天然缺陷正是尼采思考幸福的起点,当时代的病痛深入膏肓并将个体生命的意义彻底淹没,尼采不得不选择一种激烈的方式宣泄他对时代和人生的热爱,正是这份深切的爱,才让他的批判那么直接、有力。

(二)个人独特经历和卓而不群的个性是尼采幸福哲学形成的现实基础

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2]9,尼采的个性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生性孤僻又不善辩驳 ,幼年接连痛失亲人,作为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尼采童年岁月被虔诚地信奉清教的女人们团团围住,女人们格外的疼爱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尼采自认有着波兰贵族的血统,清高自傲,也十分挑剔,不论是事业、爱情、友情……都因此而相继沦陷,为了避免更多的矛盾,他选择悄悄退出俗世生活,并自嘲道:“对生活不抱偏见与自由性同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关联的,这也许就是让我卓尔不群的原因。”[1]7显然,这里的卓尔不群仅仅是外在表现,其实尼采的内心是无比向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因为恰恰是人生那些失控的部分才真正地成为尼采孤傲、坚韧性格生成的源头。每当尼采坚定地认为“只有当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时,他才能成为世界的主人”[3]5时,他就越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当个体主导的生活被寂寞单调所包围时,人也极易变得更加忧郁,这种个性让尼采爱上了音乐和诗歌创作,过人的天分让尼采得以年少成名,并获得了令人羡慕的职业,然而一切或许皆由这忧郁的个性及相对安稳的生活,使得尼采更加向往精神的强健和灵魂的自由。尼采因此变得越发自大、轻狂,对如何过好幸福生活也自有盘算,“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我的幸福)。”[4]9个性充满反判精神的尼采曾笃信悲观主义,然而却一生都在治愈骨子里的悲观主义。为此,尼采一生都为不幸的人生辩护,尤其肯定人性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这种特性与西方社会鼓吹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更加认同的是个体精神上的丰满,强调个体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认为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个体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获得强健生命力的奋斗过程,他说:“幸好这个世界不是为了获得本能而建立,因此只有温顺的动物才能在其中找到有限的幸福”[1]125。

(三)叔本华等人的悲观哲学思想是尼采幸福哲学成熟的重要理论源泉

叔本华、克尔凯郭尔、赫拉克利特、蒙田以及瓦格纳等人的悲观哲学思想都对尼采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更是尼采哲学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尼采否定理性和科学,进一步发展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认为个体生存的意志并不仅仅限于求生存和停留在生活本身,他更加相信事物的生存意志应该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而不是简单的求生存,毕竟意志不是欲望,生命的意义也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高贵、活得有气魄。随后,尼采用权力意志代替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意图将叔本华的消极绝望的悲观主义改造为积极乐观的行动主义,“在我生命力最微弱的那几年,我不再是悲观主义者了。自我痊愈的本能禁止我创立那种贫困和气馁的哲学”[1]10。为此,尼采也更加鼓励个体要在人生的痛苦中去发现人类的创造性,积极主动地发现并创造幸福。

二、尼采幸福哲学的主要内容

任何一个时代,一个人想要幸福一定不能缺少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然而,尼采的一生都未能逃脱物质匮乏的命运,他穷困、孤独,饱受病痛折磨,同时代的人里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从世俗关注的角度看尼采一定是不幸的,甚至可以说其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然而,认为自由生命的意义来源于肯定而不是否定的尼采,相信唯有痛苦才是幸福人生的兴奋剂,一个人哪怕是遭遇了诸多苦难,也应对生命抱有乐观的态度,尤其要善用健全的生命意志在艰难、禁忌和束缚中不断提升个体生命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期盼个体能够在直面不幸、体悟不幸、超越不幸的精神追求中构建起真正的幸福。

(一)直面不幸

尼采大半生都在与疾病作战,在常人的眼光看来这根本就是不幸的。然而,正是长期的病痛时刻提醒着尼采,人的生命是虚弱的,真实人生中的不幸原本就是生命的常态。“尼采是一个典型的痛苦并快乐的人,虽然他的病痛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但是他从没有悲观过,也没有因此而怨恨过病情”[5],足见尼采对生命的热爱。“我从生活中明白了更多的东西,就因为我常常差点失去生活,也正因为这样,我比你们所有的人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东西。”[4]187尼采没有因为生活的不幸而变得消极,他认为既然人生的不幸不能回避,那就只能勇敢面对。尼采在给弗罗琳·冯·梅森柏格的信中如此写道:“从我的书里,我充分认识到了生活的艰难。事实上,这种磨难要远远比你看到的艰巨,它更加残酷、更加严峻。尽管如此,情况却都还不错。阳光不再存在于我的生活当中,可我却依然往前,这对我来说,就是巨大的幸福。”[3]106如此看来,正是生活中的不幸才磨砺出尼采深邃的洞察力,其思想也因此变得更加成熟。也正是因为这样,尼采才终于获得了跳出世俗藩篱的勇气,用智慧来治愈并享用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他说:“生活没有让我失望,绝没有!年复一年,我觉得生活愈益实在、愈益值得贪恋和神秘了。”[4]197尼采挚爱生活,也越发坚信那些生活中的不幸与痛苦所能承载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坚信“痛苦就是给人制造痛苦,但这不能成为反对它的理由,这正是它的本质所在”[4]194。尼采深知,一个人的痛苦与肉体相关,更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当面对生活中所能遇到的不幸时,尼采没有怨恨,因为他明白当个体无法改变世界时,只能转而改变自己,正是这种心态得以帮助其在面对不幸时,能够始终保持足够的乐观,正所谓“生活如镜,首当其冲,便是认识自己,千万要努力求索”[3]7。这种求索就是要求个体必须努力挣脱自然生命的束缚,主动积极地进行内心的调整,从而成为自我生命的主人。主人心态是尼采坦然面对人生不幸的人生态度,更成为他理解何谓幸福的基础。

(二)体悟不幸

“尼采拒绝向命运认输,痛苦无法压倒他,相反,他从中获得了教育,并且激励了思想”[3]144,他将一切能体验到的幸福都归功于生活磨砺中精神境界的提升。相信当一个人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幸遭遇时,也就学会了苦中作乐,毕竟想让生活充满阳光就不允许继续悲观下去。因此,尼采是反对悲观主义的,他说:“要努力超越以前的悲观主义,超越充满了爱意和善良的歌德式想法”[3]233,才能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尼采甚至认为,当一个人获得了积极转变与成长时,痛苦也即快乐。当然,尼采的这一快乐是建立在奋斗和追求的过程中的,他善于用快乐的思维去解析现在和未来,通过心态的调整,他学会了全面认识自己,也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尼采认为快乐的情绪就应当用在快乐的事情上,生活本身是要落实到个体的生活态度上来的,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幸,才需要个体更加懂得肯定生命,那些懂得如何调整心态的人才会变得更加积极,即使生活中需要经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磨难也能始终保持乐观,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幸福。尼采相信个体能够支配自己生命的自由意志是人的个性当中最核心的内容,他说:“我们所有有意识的动机都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我们的本能和状态的斗争。”[6]鼓励人们要“争优胜、能自制、爱战斗、富于进取”[2]105,相信只有“有力感,才有生命感,才能充分感受和享受生命”[2]105。因为只有精神动力足够强大,个体才会拥有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这种积极体验人生不幸的方式不仅改变着尼采的生活态度,更在时刻帮助他在内心与现实的矛盾中获得强大的力量。因此,尼采不再害怕孤独,反而选择寄情孤独、置身孤独并享受孤独。

(三)超越不幸

尼采认为,人生的根本就是现实生存本身,但生存的本质并不仅仅是为了自我保存,而是要努力创造,“如果有可能的话,自己做最简单的饮食”[3]150。个体的生存就是要努力为生命寻找到意义和价值。即使面对不幸时,个体也要不断地努力奋斗,因为“如果你想要得到灵魂的安宁和幸福,那么你就要相信;如果你想要做真理的信徒,那么你就要探索”[3]24。尼采正是从对生命的性质和意义的认识中推出了权力意志说,又反过来用权力意志界定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他说:“不受心智扰乱的纯粹意志!它们是如此幸福又是如此强大,它们就是不受心智扰乱的纯粹意志。”[3]29尼采甚至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人生而为人,就应该不断地表现自己、创造自己,尼采也更相信“斗争是世间一切幸福的源泉”[4]23。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将“我”比作光明的承受者和传播者,如同太阳把光和热给人们一样,宣称隐居的智者只有有了为众人奉献智慧的信仰才有意义,因为“信仰使人快乐”[4]152。尼采相信只有“试图从内部心灵体验中寻找生活意义”[2]182,才是通往个体幸福的必由之路。他鼓励个性和创造价值奔走疾呼:“我要做的绝不止此,我不是寻求者,我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太阳。”[4]195尼采的幸福哲学充满了对个体创造力、超人欲望的歌颂,鼓励个体应直面不幸,更要努力超越不幸,他承认个体创造力在形成个性自我中的重要作用,因为一切的努力超越只是“你要成为你自己”[2]165。

三、尼采的幸福哲学及其当代启示

尼采的幸福哲学肯定个体生命的独特性,鼓励个体向内寻找幸福,尤其欣赏个体在追求幸福中主体作用的发挥,鼓励人们用超人意志去创造和实现个体价值,强调要在直面不幸、体悟不幸和超越不幸的过程中激发个体创造力、提振自我精神的观点,不仅成为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发展的滥觞,而且对于激发当代人以超凡勇气与命运抗争、追求卓越和理解生命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然而,尼采幸福哲学也不乏缺憾,其中一些观点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存在忽视理性、片面夸大感性意志和生命本能作用的倾向,特别是片面地将人生意义仅仅限定在个体生命本能实现上的观点,使得个体生命活动和幸福实践逐渐脱离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得富有神秘色彩,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警醒和自觉加以剔除的。

(一)健康的身心是幸福人生的前提

柏拉图说:“具有认知能力的人不会屈服于野蛮或是非理性的感受——但他会始终想办法保持身体的和谐”[7]14,所谓“身体的和谐”也即强调了健康身体之于个体生命的重要性。不丹学者卡玛·尤拉(Karma Ura)也在其《国民幸福:一个国家发展的指标体系》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不丹王国将身体健康列为影响幸福九大评价领域之一的新幸福理论。显而易见,从过去到现在,健康之于幸福都是一个人们探讨、追求幸福所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时下成批的少年、中青年、老年人进行着经常性身体方面的锻炼,无一不是渴望通过关注身体健康来获得更加畅快幸福的人生,这是知识的进步,也是人们幸福认知能力的提升。甚至有学者预言,“当我们知道了运动本身的好与坏之后,我们就能找到一条通向健康与幸福的康庄大道。”[7]43因此,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与幸福相关的标准会被提得越来越高,一定还会有诸如饮食睡眠、衣着出行、休闲娱乐等影响个体体认幸福的重要内容成为制衡人类认知幸福的关键因素。需要强调的是,追求幸福是不能完全放任毫无节制的人之求生存本性的,所谓幸福是与单纯的感官愉悦存在明显区别的,对于那些只拥有健康身体但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来说,幸福一样可望而不可及。科学的健康观相信,身体健康是个体认知和体验幸福的基础,培育与健康身体相匹配的健康心态同样关键。路易莎·汤姆森·布莉丝(Louisa Thomsen Brits)在其《hygge丹麦幸福学:每天都要的北欧式舒心生活风格练习》一书中也提出,幸福与物质财富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感受幸福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归属感、安全感、存在感和亲密感。可以肯定的是,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健康不仅是人趋向理性的基础,更是人实现自由发展的必备条件。因为只有那些身体和心灵均健全的人,才不会习惯于墨守成规,他们拥有对个体生命进行整体评价的能力;对他人幸福的关切也会表现得足够主动、真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他们愿意帮助更多的人去认知和感受人生的幸福。因此,亨利·史密斯·威廉姆斯(Henry Smith Williams)也说:“你的身体就是一台机器,需要遵循一些大家熟知的身体与化学法则,你的心智能够正常运转,取决于你对这些法则的遵守程度,最后,你的身体也需要据此进行改变”,而之所以选择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想着努力追求更大的幸福”[7]28。

(二)注重精神之富足是幸福人生的终极选择

在现代社会,有人热衷于体验建立在群体概念上的欢愉感,而幸福多是个体的、主观的,于是有人在丰富人际关系的尝试时常会与追求个体幸福的努力背道而驰,常常会感受到人声鼎沸时的孤独感,因缺乏个性精神与持续的积极情绪而一度只能在模仿与依赖中迷失自我。事实上,幸福多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强大的内心和稳定的情绪更易于让一个人精神富足,进而对生活永葆活力,因为“精神的力量尤其能帮助人们领略更高层次的幸福快乐”[8]。精神与情感自足的人更加善于通过内向的肯定给予自己足够的信任,即使周遭缺少支持也不会轻易感到无聊或空虚,他们也更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更加愿意将时间与精力放在自我精神和情感的丰富和享受上。相比于听任外界摆布,他们有着强烈且独立的求知欲,懂得“要在精神上得到幸福,那么必须使智慧的种子—求知欲—开花结果”[9]。这些“智者”在面对人生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认知和体验上,也表现得更加智慧,他们也更容易听到和听从自我内心的声音,更加清晰和笃定自我的真实需要。至此,他们还会更加努力地营建个体的精神家园,以谋求精神上更持久的自由独立、情感上的愈丰富细腻,进而得以获得更多、更全面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精神与情感自足的人,拥有足够的勇气坦然面对真实生活中的一切快乐与不幸,他们轻易不会受到他人和外物的影响,不会轻易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更不习惯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自然也就能够静静享受独立的生活。时下的人类,与外界构建起来的联结愈来愈丰富、多重,强调个体精神与情感的自足,绝不意味着要鼓励个体脱离社会的一切支持而选择刻意回避社交、自我隔离,恰恰相反,这里的自足一定是适度的,它提醒人们学会与外界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人际距离,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结又绝对独立。毕竟,一个真正精神和情感自足的人,内心一定是自由且强大的,他们既不害怕孤独,也不主动寻求孤独,这恰是个体现代化以及个体情感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是走向幸福的必由之路

人类不仅时常回望过去,也每每渴盼未来。生活难免有辛酸与苦楚,也会有幸福时刻,正是这些正负相关的丰富体验共同编织着人的一生。因此,生活中的不幸,未必就是坏事,反而能磨砺人的意志。“承受不幸不仅是一种能力,来自坚强的意志,更是一种觉悟,来自做人的尊严,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的智慧。”[10]对于人生而言,现实是理想的出发点,理想则是现实的归宿。追求幸福的人理应有这样的现实感,既能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和不完美,又敢于承认现实并将现实的不圆满当成人生的起点,将人生视作一个持续修炼的过程,不断培养争取成功和体验幸福的能力。追求幸福的人应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困苦,并努力地追逐理想,这是个体不断超越自我、创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一种能使个体变得豁达与自由的人生智慧,更是提升个体创造幸福能力的关键。马克思说:“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11]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以及整个社会人们的幸福是彼此相连,互动、互进的。恩格斯也说:“每个人都靠别人来满足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而这就是爱应当做的事情,爱也在这里得到实现。”[12]毕竟,一个有爱的社会,不会阻止个体追求幸福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幸福只“从个人出发,就一定很危险”[13]。这意味着,个体向往理想的生活,更应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感,只有将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在关系中理解和关注幸福,在不断实现和创造多维幸福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幸福更为宏大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14]换言之,个体幸福是绝不可能脱离国家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而单独存在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创造幸福,“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15]。我们年轻人,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综上所述,尼采虽然是不幸的,但他却活成了自己眼中最幸福的人。尼采的非凡经历虽使他尝遍人间疾苦,但正是这些非凡的体验成为其体悟生命本质、洞见人生真谛的财富。尼采高扬个体幸福的合法性,主张个体应当用超人意志治愈自我精神困顿,真诚地体验生命和创造幸福,以昂扬的生命斗志“成为你自己”。尼采的幸福哲学对于激发人们在逆境中奋进、真切理解生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猜你喜欢
尼采意志个体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