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外一篇)

2023-09-26 03:11石红许
吐鲁番 2023年1期
关键词:灵山大地石头

石红许

像一面巨大的城墙,红底岩壁上,层层叠叠,叠叠层层,纹路清晰,却比城墙要高大、雄浑得多,它不是城墙,是大地留给人类的一部无字天书。不,它是有字的,只是还无法辨认出来。在龟峰,面对一条条简牍一样叠放在悬崖峭壁上的折痕,一行行漫漶在石头上的符号,我试图去翻阅。站在裸露的地层前,仰望这本直插云端的鸿篇巨制,我是那么渺小。

远看,崇山峻岭间,万绿掩映下,一部天书有惊无险地镶嵌在峭壁上,哪怕历经风霜雨雪,抑或地动山摇,依然完好地呈现在阳光下,保持着垂立的姿势,让人惊叹不已。

面对“天书”,我开始怀疑甲骨文、锲形文字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这一说法,细细观看,那看似杂乱、实则规整的线条、抽象图形,也许就是那时主宰地球的某种生物留下的印记,也许有那么一天会被人类解密。

轻轻地用手去触摸那从白垩纪走来的红砂岩,斑驳的青苔以强力胶水的顽固作派牢牢地粘附其上,仔仔细细观察每一个或凸出或凹进的砂砾,希望能有什么发现,企图能破解什么密码,面对我的浅薄我的徒劳,山体上的树木凭借风的力量发出了一阵阵善意的笑声。佯装拍拍手上的泥尘,我放弃了“考古”,又不甘就此罢休,那绝壁上泛出微弱光泽的小石子在勾引着我的好奇心,那岩层上想必布满了原始微生物的化身,是否还有来自恐龙的最后遗言?以及最早的爬行动物蛇类留下的瞬间美丽影像化石?

是谁借助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在巨大的能量掩盖下毁灭罪证,纵是天机,还是会被不断泄漏,龟峰山体旁边竖立的一块“说明牌”趾高气扬,红底白字言之凿凿像是宣布亿万年前的那一幕动魄惊心:地层就像一部万卷巨著记录和保存了亿万年来地球演化和发展的历史。晚白垩系圭峰群红色砂砾岩层是形成丹霞地貌景观的主要地层,由红色陆相碎屑岩组成。不同时期形成的红层由于受水动力、气候等的影响,地层厚度、碎屑颗粒的大小、颜色均不一致而表现出层层叠叠,因此红层记录了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信息……

老实说,我对“大地史书——地层”这段文字似懂非懂。

面对大地史书,面对那一百一百地数都难以抵达的时间数字,我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却仍然表现出极大的兴致,遗憾没深入研读过地质学。多么想变成一只穿山甲,在时光的石缝里自由穿越。据说,我们在野外行走,一不小心就会面对一部半截大地史书,哪怕是残破的、断章的,只是彼此不识罢了。一块石头上,镶嵌着像昆虫、兽骨、水草之类的东西,奇石爱好者都会一本正经地说,这是洪荒时代的呈现。鲁迅曾说:“盖化石者,太古生物之遗体,留迹石中。”

走在龟峰的山路间、栈道上,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或随意触摸一块岩层,也许就触摸到远古的信息。“石不能言最可人”,与石对语,其乐无穷,因此想起一个明显带有歧视性的成语“铁石心肠”,坚硬、寂寞、冰冷只是岩石的表象而已,其内心也是柔软的,是有温度、有灵性的。

与恐龙同时代的旷世龟峰画图一样盛开在我的眼前,就拿龟峰的画壁峰来说,尤为吊诡,简直就像不是自然天成的,我固执地认为有明显的太古人工作业痕迹,那一层一层切割的纵横纹理跃然其上,光滑平整,垂直的岩壁前,海市蜃楼、田园牧歌、江南园林、动物世界……各种图案栩栩如生,任凭浮想联翩,令人叹为观止,怕是连鬼斧神工也甘拜下风,这里也是当年拍摄《西游记》外景取景地之一。走近画壁峰,我自言自语,“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难道说孙悟空是从龟峰的石头缝里钻出来的?要问那根爱憎分明的金箍棒是否答应。

“大地文章集龟峰”,看来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且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龟峰,一块块嶙峋的石头、一座座奇异的山峦、一只只形态可掬的乌龟,都蕴藏着天老地荒的故事。龟峰,不是用来走马观花的,是需要细嚼慢咽的,毕竟有比甲骨文还难懂的“大地史书”。难怪徐霞客早在400多年前沿信江而下,竟愿意多花几天时间深入龟峰,老先生深知此理,遂挥毫在《江右游日记》里给龟峰留下三千余字,比那些刻写在容易风化的红砂岩上的历代摩崖石刻更具有生命力。

石头里也包不住火。有一种密码,纵然是凝结在坚固的石头里,还是会被不断破译;有一种记忆,纵然模糊远逝,还是会被不断解读。再看龟峰的展旗峰、老人峰、三叠龟等诸峰上那一个个大大小小不规则的椭圆形洞穴,像是一双双穿透时空的天眼,每一个小洞里面都隐藏着一串生态密码,隐藏着一篇弥漫远古气息的文章,令人意欲探究、阅读。

大千世界就是这么神奇,无论怎样的电闪雷劈、洪水滔天、翻天覆地、山崩地裂……总是会有一些早已发生的信息能够完美逃逸。

只要发现身边有破土动工,我总是会择时机去察看,那挖掘机硕大的铁臂伸向地下,大手笔开辟崭新的横切面,看着那些从亿万年前走来的不见天日的泥土,我目不转睛,生怕那一瞬间错失了来自远古的无声交流,它们以各种化学元素的形态在眼前叠幻、游弋,全身迅速蔓延一种感动,眼睛也会莫名其妙地湿润起来,甚至泪流满面,多么想弯下腰去掬捧一把深深的嗅吻。

在大地上行走,总是会有史前、元古代遗漏下的蛛丝马迹,也许与之擦肩而过,那些凝固的符号,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天地间,流淌的生物密码、藏匿的文明基因,恰好成为人们与远古对话的密匙。

岁月轮回,乾坤倒转,龟峰这本大地史书涂抹变幻风云写尽沧海桑田,终以丹霞的姿势定格在“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上,这里面当有“大地史书”的一份功劳。

我相信,偌大的地球上,山川海洋、冰天雪地、沙漠戈壁……一定还存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大地史书,只待人们去发掘、去解码。

智石

卧案久了,总要起身推开北窗,静静地望一望横亘在城北的灵山,那“叠嶂西驰,万马回旋”的雄浑气势,令人震撼。

常常走进灵山,那溪涧的花草虫鱼、那山岗的飞禽走兽,还有那里的修竹古木,都让我沉醉其中,艳羡生命的精彩纷呈,尤其是那里的花岗岩,屹立万年、万万年,千姿百态,用怪石嶙峋来形容都觉得太浅了,像石人、像华表、像万物……,无论人们赋予其多少神奇美丽的传说,我都以为是“好事者为之”。

在山间行走,我偏偏迷恋灵山的一款岩石,外形像极了人类大脑,那上面布满了一条条清晰的纹路,颇有规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远古人类大脑的化石?面对一座座散落在高山、峡谷的“大脑”,我保持着敬畏,脑子里充满着奇思幻想。

有人把它们誉为“智慧大脑”,也有人根据表皮纹理像菠萝像龟背而命名“菠萝石”“龟背石”“龙鳞”,想想也挺不错的,恰好适宜口口相传,也便于文旅营销。我更喜欢“智慧大脑”这一表述。摸一摸自己的脑门,大脑与大脑的碰撞,能否产生不一样的火花?也许碰得头破血流,还是无法接通“智慧大脑”。

有时候,我会静静地择一“大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与它对话。听山风徐徐吹过,看飞鸟掠过耳际,能否告诉我它的前世今生?灵山的“智慧大脑”,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智慧之花,莫不是通往史前文明的隐秘入口?

“智慧大脑”,是谁遗落在灵山高山之巅的密匙?借助它能够通往何处?借助它打开一扇神奇的大门,那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还是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

“智慧大脑”,装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信息,装着远古人类的烟火气息,装着山川星辰。

灵山,真的是有灵气之山,大自然把“智慧大脑”藏在这里,一座座庞然大物,呈半球面状,凹槽分明,浅褶低皱,沟回盘绕,一如大脑皮层结构,简直可以以假乱真,“它主要发育于岩体中有水平节理的石头,是微地貌景观主要的成景构造。”

我甚至还这样猜测,“智慧大脑”莫不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留下的“芯片”?倘使有人要是再振振有词提起“花岗岩脑袋”,我不知该质疑谁的无知谁的无畏。

灵山是古往今来的信息撑大的“智慧大脑”,脸颊上的陡峭之美,镶嵌在“环状脊岭”间。杜鹃花盛开在悬崖,记录春秋轮回的数字。人类的足迹探寻到此,把长诗短句弯弯斜斜排列伸展,才有如此的生机勃勃。

灵山花岗岩,烙印远古基因深入骨髓。从数亿年前走来,穿越茫茫时空,读《上邪》的赞歌和深情,“山无陵,江水为竭”,以坚硬不损的温度,诠释不灭不寂的绵长。在“灵山花岗岩体侵入震旦系—寒武系及三叠系地层中,同位素年龄140——105 百万年”的这一文献术语中,灵山的寂静、孤独的鸿蒙之境,从比人类历史还远的时空黑洞里远行,直至不用再在自己的世界自言自语。

沿着灵山水晶山林场徒步攀爬灵山,一路都遗落着花岗岩石,溪流冲突,便有“小桥横截,缺月初弓”之情景。先是进入稀疏低矮的树林,再是穿越一片青翠的竹海,最后才置身石头世界,垂直带谱一路相伴,给人以惊喜,石石灵气,石石玄妙,石石磊磊,石上开花,中华龙脊、金龟望月、雄霸天下、双鱼对吻、雀兔之恋、猎户出征……,满眼的神话色彩,令人浮想联翩,哪一颗石头里都有温情的人间。尽管山上的气温变幻莫测,一日三季常发生。时而云遮雾罩,恍若仙境,时而狂风暴雨,寒气袭人,时而风和日丽,祥光洒照。

一次次走进灵山,一次次深入脑回路,思接悠悠千古,却恍若走进更加深邃的迷宫,起点与终点的解锁,挂在哪一棵不老苍松的枝头?还是哪一块细小花岗岩的花缕缝隙?每一个石头都有自己愿意存在的形态,每一个形态都蕴含自己九曲回肠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祖先气息的旖旎清奇。山海经里的古怪精灵大概都在这儿睡卧吧?女娲可曾在这儿取过石头?莫邪之剑是否在这捭阖利刃?孙悟空是不是从这儿蹦出走上取经之路?贾宝玉曾遗落在这儿吧?还是谁的大脑石化绾结于此?又贮存了怎样的“玄机”?石头从来就是沉默的精灵。静默的灵山,如花如莲,一层又一层的皱褶,数不清的瓣,传递长生禅意的讯息。使人想借来那些智慧,传承那些能量,沿着天梯峰挺进,谢绝“观音指路”,启开天庭的按钮,上九天揽月,使日月星辰春色长留。

如同漫山遍野乱石飞渡划出的一个符号,没有人知道,灵山是从那远古时代海底浮出的龟裂,还是九霄苍穹流星雨炸裂的堆积。以一种巨大的天崩地裂的痛感呈现世间,似乎在时时提醒后人,切勿忽视亿万年前也许就有了的高度发达智慧、史前文明的存在。“智慧大脑”或许就是“他们”留下的遗迹,就是“他们”大脑的化石。或许是太古时代的人智商超凡,遭至环境破坏,才遭至如同恐龙一样的灭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灵山,给人留下了余味无穷的神往。

穿行灵山,处处都有“睿智”随行,轻叩面颊上的高低起伏,发出黄河长江的涛声,听见祖先的声音从风中传来,那种莫名而生的忧患一再敲打心扉,或许是希冀灵山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好能够天长地久。“一朵碧莲三万丈”,百步九折萦岩峦,水光山色不仅仅是描绘在文章里的锦绣,更难以凭记忆描摹于一张纸上鲜活,千里江山该有永不凋谢的行云流水与四季本色。守护心灵之山便是守护永远的家园。

猜你喜欢
灵山大地石头
灵山胜景
大地之歌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叫响灵山湾
灵山道中即景(外四首)
裂开的大地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