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解读

2023-09-27 08:23黄萃萃
活力 2023年4期
关键词:历史观党史经验

黄萃萃

(中共海安市委党校,南通 22660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决议》首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因此,正确认识“十个坚持”的内涵与联系,并将“十个坚持”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视野下进行考察,对于准确把握经验、走好今后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大历史观看待百年奋斗经验的必要性

何为大历史观?根据《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的释义,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唯物史观看待问题、总结经验。通过回顾历史事实,摸清历史规律,吸取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意志、开辟道路、以史为鉴、引领发展。

2021 年2 月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大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不同于史学家所提出的大历史观,它深深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许多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进行了解读。杨凤城认为:“所谓大历史观,就是从历史的长时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覆盖而不是单一视角中、从世界文明进步和制度竞争的宽视野中,审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特定历史阶段。”朱志伟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不断汲取历史智慧,丰富和拓展历史视野,形成了缜密、贯通、联系的大历史观。”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是以更加宏大的视野透视历史。以大历史观来看待百年奋斗经验,将更有利于厘清逻辑关系,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放眼未来。在关于《决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再次强调:“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二、以大历史观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总结的“十个坚持”都是基于波澜壮阔的历史事实,都对未来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适宜从大历史观的视域进行解读。基于“十个坚持”的内涵和逻辑,可以将“十个坚持”概括为四个问题: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怎么走路与合什么力。

(一)举什么旗

旗帜是方向和引领,回答好举什么旗的问题是今后做好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

1.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诞生符合历史规律。从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来看,清末的中国,封建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从明朝开始逐步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呼唤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制度的变革处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状态。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脉络来看,当时主要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正处于扩张期,急需获得大量的海外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从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来看,随着资本的扩张,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也开始暴露,先进的知识分子敏锐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

党的壮大同样符合历史规律。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只有50 多名党员,如今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到9600 多万名党员。要想真正将力量拧成一股绳,坚持党的领导至关重要。在建党初期,一直到1935 年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都没有能够确立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核心。这期间,由于没有形成坚强有力领导核心,党内思想无法实现统一。反观后来,在确立了党的领导核心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克服千难万险,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坚持人民至上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规律。郑齐猛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从马克思对人的科学认识开始的。”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正是着眼于人民利益,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科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唯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永葆初心。如果失去人民立场,就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对于西方的文化渗透等手段失去抵抗力,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在时刻警示着这一点。

第二,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是党史中一脉相承的精神。从大历史观出发,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围绕这一主题,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可以得出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这一主线。百年时间里,从“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论述中都可以看出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紧紧团结、依靠、服务的对象。

第三,坚持人民至上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民”和“政权”两者关系的相关论述比比皆是,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虽然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这些论述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皇权,但是其中包含的朴素的民本思想仍然成为今天治国理政的经验之谈。

(二)走什么路

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这三条经验回答了走什么路的问题,即通过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把握这三条经验,就需要做到横向和纵向的二维对比。

从横向上来看,近代中国是制度和理论的“试验田”,无数新旧观点在中国碰撞,在这一环境下,大量政党产生和消亡。马克思主义最开始传入中国的时候也仅仅是作为诸多新观点其中的一员。相较于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的种种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十分弱小。但是历史证明,最终是马克思主义让中国人民摆脱了任人鱼肉的命运,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人们深刻领会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资本主义制度先天存在着罪恶,一些其他主义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可操作性低、过于空泛等缺陷,且没有走好本土化的道路。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在一次次探索中逐步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焕发出勃勃生机。对于这一过程,可以从党史发展的纵向的脉络上进行把握。建党之初,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比较机械,直到三大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才开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道路的第一次探索。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提到了三个“飞跃”,分别反映了四个时期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在一次又一次飞跃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逐步更加紧密地结合。可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机械的、单方面的关系,而是能动的、双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中国实践探索的种种经验反过来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

通过横纵两方面的对比可以认识到:正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正确性才使之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在中国大地上扎根;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开辟新路,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才得以丰富。百年经验证明了通过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三)怎么走路

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三条经验回答了怎么走路的问题。有了思想引领,有了道路支持,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真正撸起袖子,迈开步子,以行动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条经验,同样体现着发展的眼光,符合历史的要求。

大历史观要求我们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目光来看待当下的历史,从而准确获得当前发展的准确定位,为发展提供正确的遵循。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处理好“他”和“我”两方面的关系。

“他”就是要胸怀天下,以贯通中西的视野来看待世界各国的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等重要论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顺应着世界主题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也给世界带来不一样的道路,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因此,新时代中国将继续携手世界人民共同建设更加和平的世界环境,推动文明车轮滚滚向前。

“我”就是要实现自我发展,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都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唯有坚持自我发展才能把握主动、掌握先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带给我们太多血的教训,把握时代风口、乘势而起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拓创新就有了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是指科技创新,而且指要努力使社会的各方面、各领域都涌动创新的活力,以智慧、勇气和魄力激浊扬清,为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两方面的支持。坚持敢于斗争则为自我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本领保证。可以从党史中汲取营养,从实践中锤炼意志,从学习中提高本领,全方位地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四)合什么力

要想发扬经验,走好道路,实现复兴,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批又一批矢志不渝的奋斗者加以贯彻落实。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自我革命,解释了发展的执行者问题,为发展提供了形成合力的两个方向。

1.向外聚力

坚持统一战线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统一战线的思想同样受到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中国传统文化三方面的影响。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今天中国的统一战线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的新形态。

周晓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统一战线论述的发展,认为从马恩到列宁,统一战线思想逐步发展,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从党史角度看,今天的统一战线思想是对前三个时期统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历史证明,做好统战工作对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取得三大改造的成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苏秦等政治家就认识到了联合的重要性,掌握了“合纵连横”等手段。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一直是重要的论述。

2.向内凝心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回顾党史,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第一,是对自身的反思。第二,是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将“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十个坚持”的最后一条,充分说明其重要地位。

结 语

“十个坚持”既是对建党百年来奋斗历程的缩写,又是对未来奋斗的指引;既受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年的影响,又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包含着东方思考,又满怀着世界期待。“十个坚持”的提出处在大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必将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产生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历史观党史经验
第一次学党史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习近平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