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小说类文本的教学思考

2023-09-27 13:54张家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7期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教学思考小说

张家波

[摘 要]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三要素,还要关注小说的表达形式、表达对象,探寻小说的表达意图,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小说阅读的乐趣,为学生今后的表达运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小说;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9-0041-03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小说作品。在时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围绕着情节、环境、人物这三要素进行小说的教学,很少去关注小说的表达方式、表达对象、表达意图等,以至于造成学生阅读眼界狭窄、阅读兴趣不高的问题。为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不光要让学生知道小说的三要素,还要善于从表达层面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表达方式、表达意图是什么,从而促进学生小说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关注小说三要素,感知小说特点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从儿童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梳理小说的结构关系等,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降低学生学习小说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小说的基本特点。

(一)梳理文本,把握小说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的支架,也是学生了解小说主要内容的抓手。学生读小说往往会被其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从故事情节入手来初步感知小说的体裁特点,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更加深刻。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桥》的教学中,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对本课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山洪暴发—村民逃生—老汉指挥—村民脱险—淹没两人—老太祭奠。有了这个情节示意图,本课的主要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对小说一波三折的写作特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从情节入手引领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有较为深刻的认知,为接下来有目的的阅读奠定基础。

(二)资料补充,理清人物关系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目的,小说中人物形象众多,如果学生搞不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在阅读时就会比较吃力。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补充拓展相关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小说的人物关系,可以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对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等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一定了解,就很难理解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为此,教师通过介绍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物所在的阵营以及孙刘联合抗曹的原因。这样,学生对诸葛亮的将计就计、神机妙算以及周瑜的自叹不如就会有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一课中出现的人物较多,宝玉、嫣红、紫鹃、探春、黛玉、宝钗、宝琴、翠墨……这些人物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对于这众多的人物,教师可以通过补充资料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谁是主子、谁是丫鬟。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对放风筝时人物的语言就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把握宝玉的人物形象。

可见,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内容,相机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对学生感悟人物形象及其特点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发现特点,理清文本结构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小说有些在结构上极具特点,理清文本的结构关系对学生理解小说的特点以及进行小说创作具有重要作用。

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快速理清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结合课文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运用“人物名字+形象特点+主要事件”的形式来梳理文本结构。

當学生理清小说中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后,他们对鲁滨逊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另外,这种梳理文本结构的方式也能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达与运用奠定基础。

不同的小说有着不同的结构特点,教师从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入手,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可以促进学生对小说的深刻感知,为学生的高效阅读奠定基础。

二、关注语言形式,品味独特表达

小说主要是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揭露深层的道理为主要表达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特殊的语言形式,可以帮助学生习得小说的语言表达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润泽学生的心灵。

(一)紧扣细节处品读

读小说不仅要关注小说生动的故事情节,还要关注小说中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细节处进行研读,有助于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把握。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中:“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这些句子看似与穷人没有多大关系,但是细品就可以看出桑娜是一个勤劳的人,小屋虽然简陋,但是被她打理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这句话中的“十下、十一下……”表示时间在飞速流逝着。对桑娜来说,在恶劣的天气中等待丈夫归来的每一刻都是那么漫长,尤其是“始终”一词,更是写出了桑娜焦急不安以及对丈夫的担心。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性格、心理,事件的发生、发展以及周围环境的刻画。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品味,从细微之处感知小说的深刻内涵。

(二)抓住反复处品读

反复是童话文本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在小说中也经常会见到许多反复手法的运用,主要有标点反复、词语反复、语段反复等。教师抓住小说中的反复之处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一课中的反复描写有三处:一处是老妇人数“一、二、三……”;一处是车厢里小姑娘的两次笑声;一处是关于两次“静”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引领学生仔细研读这三处地方,并想想从这些反复描写中自己读懂了什么。“老妇人为什么要反复数着‘一、二、三’?作者反复描写车厢里的“静”是为什么?你从小姑娘的两次笑声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就这些反复之处进行研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它影响的是一个家庭、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兴衰。作者运用反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在《在柏林》一课中,文本表达独特之处就是其中反复描写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对反复之处进行研读,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感受到微型小说的独特魅力。

(三)发掘留白处补白

许多小说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常会在行文中进行留白。教师挖掘文本的空白处,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来理解文本内容,可以使学生真正读懂小说中那些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内涵。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句中有一个省略号,渔夫在打鱼时会经历什么呢?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课文中都没有交代。课文结尾处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作者也没有交代。这些是作者有意的留白。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留白处进行补白,可以丰富文本的内容,促进学生对桑娜和渔夫形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又如,《在柏林》一课的结尾处写道:“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许多学生在读到这里时会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觉得课文不该就此结束。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补白或者续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小说的二次创作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留白是小说在表达上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教师挖掘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并对文本进行补白,可以使文本内容更丰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断提升。

三、丰富学习体验,探寻表达意图

小说是作者精心创作的,选编入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小说都蕴含着作者无尽的思考,更是作者人生观、世界观的折射。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入手引导学生品读,可以使学生对小说所传递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更深刻的感悟。

(一)畅所欲言,感受人物形象特点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也是小说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关注学生在阅读小说过程中的感性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在形象塑造中对人性的把握。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小说,塑造了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由于课文较长,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让学生先给课文中的每段话拟定小标题,再借助小标题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说说雨来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自己想对雨来说些什么。在阅读思考后,有的学生说:“雨来,你真了不起!”有的学生说:“雨来,你是家乡人民和全中国人民的骄傲!”这样教学,拉近了学生与雨来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雨来产生了亲近感,从而使整个小说阅读过程充满了童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

同样的小说,不同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同。教师让学生在读完小说之后尽情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情动而辞发,在发表自己阅读感受的同时获得了对文本的真正理解。

(二)生本对话,联系生活发表感受

小说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适切的话题,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真正由肤浅走向深刻。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家的男子汉》 一文,作者用生动而又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男子汉成长的过程,尤其是他对独立的要求以及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联系自身谈谈自己对独立、挑战的看法与感受。结合课文,对照自己,联系生活,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增强了向文本主人公学习的信心与决心,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受到了思想教育。

教师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把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思维与情感体悟也走向深入。

(三)注重评价,深化体验与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个体其思维角度是有所不同的。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也是如此。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之间的差异,即使阅读的是同一篇小说,也会形成不同的感受,给出不同的评价。教师注重阅读中的评价交流,以引起学生对自己与他人观点的反思与批判,能使学生的小说阅读走向更深的层次。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的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对武松进行评价,并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武松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进行品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大胆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当学生对武松的评价有所偏颇的时候,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導,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了深入。

又如,在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课时,学生对老汉的评价各有千秋。有的学生认为老汉太不讲情理,应该让儿子过桥的;有的学生认为老汉是党员,是党支部书记,他不徇私情,高风亮节,是应该受大家尊敬的。在个性化的评价中,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可以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对人物的了解由感性走向理性,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综上所述,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教师从小说的文体特征出发,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人物、结构之间的关系,品读小说的语言,探寻作者的表达意图,可以使学生从文本走向人本,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灌输学习走向涵养提升,真正让学生爱上小说阅读。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成,李敏.小说单元创意读写的教学策略[J].河北教育(教学版),2021,59(1):28-31.

[2] 张盈.明意图,强理念,教好新教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教学建议[J].贵州教育,2021(1):24-25.

[3] 朱文红.把准目标  巧用方法:以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2021(4):54-57.

猜你喜欢
统编语文教材教学思考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统编语文教材之新闻体裁作品编写探究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