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林五棵树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2023-09-29 09:40周茜茜
当代旅游 2023年1期
关键词:石林村民旅游

周茜茜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也将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云南省石林县五棵树村通过推进基层乡村治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以当地特色风光和非遗产品为抓手,把旅游产业与脱贫致富相结合,大幅度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多措并举实现乡村振兴。本文通过回顾五棵树村依托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其成功经验,希望能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引言

五棵树村是石林县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寨,又名“彝族第一村”,世代居住在石林风景区核心区内。2010年,五棵树村按照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要求,集中搬迁到离石林风景区2公里外的石林中路。统规统建的新村庄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打造,成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客栈、民宿、餐饮、生态果园、村史馆、电商馆、彩玉手工艺馆等一应俱全,初步建成了具有撒尼民间民俗特色的生态新村、文化新村、旅游新村。

一 村企融合助力五棵树村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在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背景下,旅游企业和社区如何协调发展是乡村旅游地面临的主要课题。乡村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活跃了城乡经济,还转移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乡村旅游企业正是伴随乡村企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衍生出来的结合物,它既具有乡村企业的共性,又具有旅游企业的一般特征。随着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很多乡村旅游地选择创办旅游企业参与运营,旅游地居民被赋予“村民+员工”的双重身份。下面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探讨旅游发展进程中村企融合的意义,这既是对现有旅游社区理论的丰富,同时也对其他相似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村企关系问题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本篇研究方法为实地调研法和文献研究法。其中实地调查4次、累计16天,先后走访二十多人次,主要访谈对象有石林管理局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五棵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与副主任、个体商贩、五棵树村村民、邻村村民、外来打工者等。研究采用自由访谈方式随机提问,对所得口述资料梳理分析,获得第一手材料。参考文献分两部分,一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前期研究文献;二是案例地资料,包括石林县县志、镇志、统计年鉴以及村委会存档的文件资料。

(二)五棵树村概况

关于“五棵树”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康熙路南州志》(由清朝澄江府路南州知州金廷献主持编纂,于康熙五十一年刊印出版)中,因老村在石林景区石林湖畔,村里有五棵大树而得名,彝语发音“卓切”,意为“富有的村子”。五棵树村是彝族撒尼人世代居住的古老村落,原址位于石林主景区入口的两侧,发展旅游以前,村庄以种植、养殖为主要产业。随着石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几乎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在石林景区工作,工作内容涉及为游客拍照摄像,对外出租民族服装,年龄大一些的参与景区的绿化保洁等。1993年,随着石林景区旅游业兴起,石林风景名胜区农工商集团总公司在五棵树村成立,村民成为公司员工,由于参与石林旅游业,大部分村民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收益,人均年收入也从之前的不足1000元,达到了万元以上。

2007年,石林景区不仅成功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还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五棵树村分布于进入石林景区的主干道两侧,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该村必须进行整体搬迁。

2009年,五棵树村整体搬迁到距离石林景区仅1公里的“彝族第一村”。统规统建的新村庄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打造,成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客栈、民宿、餐饮、生态果园、村史馆、电商馆、手工艺馆等一应俱全。浓郁的民族风情、彝家特色宴席、风格各异的乡村民宿、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络绎不绝的游客,“彝族第一村”已初步建成具有撒尼民俗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新村。

五棵树村民对参与石林旅游持积极态度,因为石林旅游的发展让村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所以村民不仅非常希望发展旅游业,欢迎游客来到石林,还表示自己也会努力学习旅游服务技能,以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三)五棵树村村企融合发展的路径

1993年,五棵树村在石林县政府指导下组建石林风景区农工商集团总公司,隶属于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一阶段,五棵树村的相关行政工作直接划由管理局负责。村民也变身成为公司的员工,在公司的统一安排下在景区内工作。公司在管理局的扶持下,为五棵树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积极争取管理局资金支持,用于村民的生产生活、养老保险、基本生活保障;依托石林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将租衣摄影等项目经营权收归五棵树村专营,为村民解决就业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供水管线、统一规划村庄生态,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村民依托紧临石林风景区的优越地理位置,把自家住房进行装修改造后开起了民族特色客栈、特色餐馆等经营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村里游玩等等。总体来说,村企关系非常和谐,公司在带领村民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被广大村民所认可,村民也由此走上了富裕之路。

(四)五棵树村村企融合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所谓“村企合一”也叫“村企共建”,是指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通过整合村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实现“大资本”与小农户、小土地等农村生产要素的连接,从而实现村企“双赢”的发展模式。若想通过村企共建实现村企共赢,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共同努力。

1 政府层面:更好地服务村民和游客,做大做强石林旅游业

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很多成功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案例表明,在乡村地区发展旅游,政府的介入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是环境的规划、规章制度的制定,还是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政府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1978年石林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的五棵树村民看到了商机,在经济利益和市场意识的引导下,他们自发地去接待游客,赚取一份额外收入。

旅游发展初期,石林接待的游客多为研究喀斯特地貌的专家学者及外国旅客,村民的语言和能力跟不上成为一个大问题。除此之外,当时的五棵树村房屋破旧,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牛羊等牲畜随处可见,它们产生的噪音、粪便等环境卫生问题都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再加上当时的石林景区未经规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均不完善,像样的旅馆只有石林宾馆,根本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游客量。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1992年6月,经多方斟酌,石林政府成立石林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五棵树村也委托管理局进行管理。1993年,为抓住机遇做强做大石林旅游业,县政府经过多番研究讨论,组建了石林风景区农工商集团总公司,五棵树村村委兼任公司领导班子,村民变成公司员工。

2 村民层面:旅游参与能力低,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帮助

从旅游资源理论上讲,乡村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尤其对于风土民情突出的民族地区,居民正是旅游资源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生产生活、饮食穿戴、节庆习俗等本身就是独特的人文景观。所以,发展乡村旅游,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是头等大事。

自石林对外营业,居住在景区中心位置的五棵树村村民很自然地参与到旅游业中来。由于世代务农、文化水平不高、市场意识淡薄,在参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村民表现信心不足、技能欠缺、方法粗浅。就连当时的村委会,也没办法将村民有效组织起来参与到石林旅游业中。在这种背景下,成立了农工商集团总公司。

如今,通过公司层面的正确引导、积极组织和专业运营,五棵树村充分发挥毗邻石林风景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和特色彝族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和丰富旅游业态,使当地的旅游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村集体和村民的纯收入均有显著提高。同时,五棵树村在乡村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石林乃至云南的全域旅游发展,实现了以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二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走出农旅融合、以旅哺农新路子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密不可分,但乡村旅游的模式也要与时俱进,才能满足游客不断变化、升级的旅游需求。毫无疑问,如今,人们的旅游需求已经从追求“美丽风景”向追求“美好生活”转变,乡村旅游的内容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更关注那些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乡村旅游资源,独具韵味的乡村旅游资源也日益成为农民致富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途径。五棵树村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0年,石林彝族自治县将五棵树村作为扶贫改造的试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

2014年,受益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五棵树村再次获得资金和人力投入,开始了又一轮的美化建设。

2016年10月底,五棵树村基本完成美丽乡村的改造建设任务,村民陆续搬进了新改建的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内部设施相结合的农舍民宅。之后,五棵树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建成了千亩生态观光果园,涵盖杨梅、油桃、黑李等多种水果,大力推进高原现代特色农业。另外,村里还积极引进投资,建成了褔牛斗牛城、温泉度假酒店、“水上石林”等项目,还推出了撒尼刺绣、彝族长街宴、摔跤等撒尼文化产品,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带动村民致富。

2018年,由村党总支书记领头,建立石林电子商务特色馆彝族第一村体验中心,成为石林县最先拥有电商的村子,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产品涵盖石林本地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生鲜果蔬等,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和线上线下并行销售的O2O模式,开创了石林电子商务“两条腿走路”的先河。在电商馆内,石画、彝族刺绣、彩玉、人参果、骨头生、乳腐等产品琳琅满目。为了挖掘民族文化,丰富旅游项目,五棵树村委会每年投入10余万元,在春节期间开展传统摔跤、斗牛、大三弦等公益性民族文化体育活动。火把节、国庆节等大型节假日期间开展斗牛、传统摔跤等商业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

五棵树村还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乡村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等多项优势,以石林入围全市首个、全省1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之一的县(市)区为契机,实施了村容村貌民族风韵改造,对村内423套单体别墅进行合理统筹和安排,以街区为单位着力打造特色美食一条街、客栈酒吧一条街、石林彩玉一条街、民族民优特产一条街,现已初具规模。五棵树村有名的手工艺品还有石画,用真的石头和沙制作成风景画,图案大多以石林风景区的景点为主。

2022年,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品开发,五棵树村打造了“天天火把节”、啤酒广场、夜市小吃等,以网红打卡点等形式不断厚植品牌,培育根基。五棵树村从过去唱“独角戏”到积极谋划旅游村寨建设,加大投入提升改造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创新和丰富旅游业态,通过旅游实现了乡村振兴。

在通过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五棵树村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收获了很多荣誉:2016年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7年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2020年被评为“云南省旅游名村”;2021年被评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结语

五棵树村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以当地特色的彝族手工刺绣、农产品等为基础,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并以旅游产业为带动力量,发展康旅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面对旅游市场不断发生的新变化,五棵树村也不断地谋划转型发展,主动适应新变化,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五棵树村在闯出“党总支+公司+员工”的“农旅融合、以旅哺农”路子的基础上,带领全村村民聚沙成塔,奔向美好明天。

猜你喜欢
石林村民旅游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黄河石林
相约在石林
旅游
石林迷阵
石林学校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