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旅游合作的路径选择

2023-09-29 09:40董小华
当代旅游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阿阿拉伯一带一路

董小华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行,为沿线国家在旅游、金融、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合作发展提供了契机。针对现阶段中阿旅游产业合作发展面临的世界政治环境复杂、双边旅游合作发展机制不完善、客源市场开发力度不足等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当前国际发展形势,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通过合理调整旅游合作战略规划、构建多元化合作机制、加强客源市场开发等策略,全面推进现代旅游外交政策的落实。

引言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旅游合作不断深化,在促进跨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借助国际旅游合作的溢出效应与先导效应,中阿双方的贸易合作、人文关系与文化交流也逐步深化,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发展。在国际经济发展多元化格局中,阿拉伯国家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和重要合作伙伴。随着旅游合作的全面展开,中阿之间的外交关系也日益密切。新形势下,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产业应积极顺应旅游外交、“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在共同发展、深化合作理念的指导下,推进中阿旅游领域的多层次合作。

一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深化中阿旅游产业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阿拉伯国家旅游产业的优化发展

2001年之后,大量阿拉伯旅居者选择回国,当地旅游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处于海港位置的阿拉伯国家积极谋求多元化经济发展路径,加大了对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推动海港旅游关联性产业群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优化了国内旅游经济产业发展结构。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阿拉伯国家的旅游产业也遭遇重创,但旅游产业仍旧是其国民经济产业中复苏较快的行业,阿拉伯国家对旅游产业的规划投入仍保持上升的趋势,对后疫情时代的产业发展前景较为看好。以沙特阿拉伯为例,在2020年油价下跌严重的背景下,沙特依然没有停止“红海项目”和“格迪亚娱乐城项目”的建设工作。新时期,阿拉伯国家积极与中国深化外交合作、开拓中国旅游客源市场,对阿拉伯国家旅游产业的可持续、稳定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有助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从旅游产业的建设形势来看,旅游外交主要依托于不同民族、国家、地方之间文化发展的吸引力与客源流量,促进不同区域文化交流,带动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并以旅游产业为先导,消除隔阂,增强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深化国际间经贸、科技、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旅游产业作为沿线经济合作的先导产业,能够为沿线各国的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并通过中阿游客往来提升双方民众的认同感,提高文化互信度,借助旅游产业合作打造旅游外交新格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阿经济产业的合作提供了政策方面的支持,阿拉伯国家是“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阿拉伯国家的港口和大型城市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站点,深化与阿国在旅游领域的联合,能够为新时期“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建设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加强阿国旅游市场的开发,构建国家层面的旅游合作协议,能够提高阿拉伯游客参与我国旅游项目的整体数量,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从而为“一带一路”在阿拉伯地区的有效推进提供助力。

二 中阿旅游产业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对阿旅游合作战略规划不明确

在“一带一路”旅游外交策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中阿双方的旅游合作项目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重点在于能源、贸易等领域,中阿旅游产业的合作处于探索期,缺乏理论指导依据与作用路径,合作战略规划不明确,制度顶层设计缺乏经验指导。如,旅游合作项目优先事项如何确定、安全事务管理是否具有统一标准、客源市场开发与宗教事务如何协调等方面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策略,导致各部门间政策联动性不足,难以形成合力。与此同时,由于阿拉伯地区局势处于不稳定状态,经贸产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合作战略的具体实行也面临重重问题,阿拉伯地区的旅游业也频频进入“寒冬”,产生的损失难以估量,自2020年7月恢复国际旅游业以来,埃及迄今已接待来自20多个国家的300万名游客;截至2020年9月底,突尼斯游客数量为170万,同比下降75%。

(二)旅游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1 合作形式简单化

目前,中阿双方旅游合作形式相对简单,在中阿旅游项目设计、跨国旅行宣传平台、文旅资源开发方面投入不足,旅游项目的开发没有结合游客实际的需求,双边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政府部门政策引导为主,次区域旅游合作项目数量较少。除此之外,各国间监督与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缺乏协调性的合作管理、纠纷解决机制。旅游合作协议的实行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并以市场化的形式运作,以促进中阿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然而,由于中阿旅游合作属于跨国项目,需要多方联动,将国家发展意愿切实转化为具体行动,产生预期的效益、影响力,因此合作监督与管理机制的制定需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面临的建设风险更加复杂。

2 合作机制的参与主体单一

在“一带一路”多边合作过程中,旅游产业合作主体、层次的不同,承担的职责不同,传导与合作机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可以分为国家主体、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三个方面。国家从全局发展、统筹兼顾的宏观层面出发,制定旅游合作的整体协议框架,并确定不同合作项目的实行标准以及法律法规。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指导、监督政策的具体实施,保证地方旅游合作项目的顺利开展。民间组织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与经营,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增进两国了解。游客在旅行的过程中,与地方群众进行互动,切身体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饮食习惯、建筑民居的差异,对客源国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念进行深入了解,进而进行深层次的人文交流,打破中阿合作壁垒。但从目前旅游项目合作开展的情况来看,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等民间组织发挥的作用有限,在本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中话语权不高,难以全方位参与到中阿旅游协议、规划的制定工作中。

3 中阿双边客源市场的建设有待加强

旅游产业的发展核心在于旅游市场的经营与拓展,而落实旅游外交政策离不开中阿旅游客源的发展,利用旅客流带动技术流、信息流、贸易流等方面的交互。从现阶段中阿旅游产业的合作经营形势来看,中阿国家双方互为客源国,但旅游产业市场开拓程度不足,作为合作手段发挥的溢出能效有待提升。现阶段,中国凭借国内庞大的客源市场优势,能够在与他国的旅游合作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但从当前中阿国家旅游产业合作情况来看,国内游客参与阿国旅游项目的数量尽管逐年上涨,但整体市场占有率仍不高,阿国游客在国内旅游的数量也相对较少,旅游对双边合作关系的调节作用不强。由于双方文化交流的途径狭窄,阿国文化对中国游客群体的吸引力不高,阿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相对不足,中阿双方旅游合作项目单一,文化交流水平有待提升。

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化中阿旅游合作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双边旅游合作战略目标,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阿旅游产业的合作迈入了新的阶段,在带动了地方住宿、观光、休闲、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贸易、科技等领域的深化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更好地落实旅游外交战略,在国际发展多变、复杂的形势下,中阿在旅游合作协议的制定与完善工作中,应在明确双边旅游合作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找准中阿双边旅游发展的契合道路。为此,一方面,应从宏观层面出发,在站稳外交发展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国家发展利益的合作规划,对是否深入开拓阿国入境客源市场、入境游产业项目的开发方向、如何控制入境游与出境游可能存在的风险等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与研讨,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找准下一阶段旅游合作的优化发展路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推动地方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如,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置中阿旅游扶持基金、利用政策倾斜鼓励文旅服务产业建设等方式,积极开发阿国入境游的游客市场,提升旅游服务体验,将旅游发展规划纳入一揽子经济复苏计划,使旅游成为多边和双边主流合作平台议题的重要选项,为旅游行业跨国、跨区域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

(二)构建多元化的旅游合作机制,重点关注次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

无论是从地理环境还是文化发展的层面来看,中阿各国都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与文化资源,为国内旅游、跨境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阿拉伯各国的国内环境相对复杂、不同群体收入有差距,因此很难与中国联合开展“一盘棋”旅游产业合作模式,在下一阶段的旅游合作战略中,次区域旅游联合发展成为重点。为保证旅游合作项目的有序、高效开展,政府部门应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机制。

目前,中国的北京、上海、浙江、广州、海南与阿拉伯国家的迪拜、开罗、利雅得、多哈等作为开展次区域旅游合作的先行城市,不仅在传统的旅游观光、餐饮、住宿等产业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深入研究阿国入境游旅客服务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旅游服务产业结构,开发了更多的旅游产品,同时,在文创产业、数字旅游、遗产保护、非遗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人才多层次培养等领域也建立了配套的合作机制,可以为其他地区次区域旅游产业建设提供实践参考与制度依据。

此外,在数字旅游合作方面,在中阿政府牵头下,中阿旅游管理部门与企业单位联合创立了旅游信息化管理平台,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旅游数据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并搭载舆情监测系统,对旅游产品情况、游客满意度、突发事件处理等信息进行动态监管、高效处理,全面提升了中阿入境与出境游的客户满意度,推进了双边旅游合作新格局的形成。

(三)联合开拓旅游新市场,全面提升游客流量

双边客源市场的开发是中阿旅游产业合作的基础所在。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阿旅游产业均受到巨大的冲击,阿拉伯国家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复苏,在中国客源市场的开发方面重新调整了战略,与此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拓展了中阿合作的范围,与中国联合加大了对沿线国家旅游市场的开拓力度,以此作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增长点。由于阿拉伯国家处于“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旅游线路设计规划的核心地带,尤其是海湾国家,是国际最具发展活力的旅游地区。新时期,中国应加强与阿国在旅游新市场开发方面的合作,利用阿国特有的地理优势,以中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交通枢纽,推进与欧亚、非洲等各国的旅游合作,并积极开拓阿拉伯国家的客源市场,全面提升游客流量。如,中国可以针对阿拉伯国家旅客特殊的旅游服务诉求,与阿国旅游业深度合作,建设具有相关特色文化的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阿拉伯游客。

(四)深化中阿旅游信息与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

新形势下,中阿双边旅游产业的合作不仅涉及衣、食、住、行、娱乐、休闲等各个领域的开发与建设,也可以带动双方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的集聚。“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关键期,中阿应重点关注旅游信息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通过互联网开展旅游联合推广及营销、双边旅游资源与产业链的整合、游客互联网使用习惯的培育,发挥旅游产业建设的先导效应,促进双方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支持,尤其是中阿跨国旅游产业的联合,更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在人才培养层面,中阿可以通过在本国开设国际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联合办学、派遣留学生等形式,共同培养一批了解双方文化的专业人才。在学校专业的开设方面,应结合双边旅游市场的开拓需求,面向区域内各国招收生源,在中阿之间开展交叉教学和实践,实现短期内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和交流。

四 结语

当前,中阿在旅游产业合作发展领域尚缺乏高效协同、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主要以政府为主导,采用行政手段推动市场的开发建设,在法律规范、人文交融、合同管理、纠纷协商等领域的管理体系都不健全,合作战略难以有效实行。针对该种状况,政府相关部门应明确中阿旅游整体规划目标,加强与非政府单位的联系,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旅游合作模式,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合作项目,并运用现代技术深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发挥旅游产业的溢出与先导效应,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中阿阿拉伯一带一路
开启中阿关系“新时代”
《窄门》中阿丽莎的爱情悲剧探析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西域察合台文史籍中阿闌豁阿感光而孕故事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