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视域下的茶文化研究

2023-10-03 14:20苏昱玮
福建茶叶 2023年8期
关键词:茶道茶艺饮茶

苏昱玮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1 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被誉为茶的故乡,并且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并且能够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利用茶叶的历史最早能追溯到神农氏时期,中国人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茶叶的独特价值并加以利用。随着对茶叶了解的不断深入,除作为一种日常饮品外,人们发现了茶叶对于保健以及药理方面的功效。茶叶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茶叶的广泛使用也形成了内蕴丰富的茶文化,饮茶习惯风靡了整个中国,茶叶的种植采摘量也开始激增,茶叶已经成为了中国各地百姓所热衷的饮料。时至今日,茶叶的种植采摘处理都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发展[1]。与茶叶不同,有关茶文化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汉代,例如司马相如所作《凡将篇》从药用方面介绍了茶叶的作用,杨雄所写的《方言》则从文学角度对茶进行了深度剖析。茶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物质符号,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渐渐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中国哲学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同西方的形而上学不同,中国哲学关注人和社会。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茶开始有了新的内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在当时,茶所代表的清、廉被用来对抗朝廷的不正之气,茶已经不再局限于使用功能,茶的社会功能已经初步显现。到了唐代,以陆羽的《茶经》为标志,茶文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在《茶经》一书中,陆羽系统的总结了当时茶叶的起源、生产、器具等方面的知识。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2]《茶经》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唐晚期和宋代的茶道。陆羽不仅总结了茶的自然属性,同时总结概括了茶的社会属性。《茶经》不仅仅在论述茶,而是阐述了茶的精神内蕴,将中国哲学的思想以及诗人的独特艺术情操与茶相结合,为中国的茶文化奠定了基础。在这之后陆续出现了一大批有关茶的典籍,例如《十六汤品》是关于煮茶的水质、《煎茶水记》对各地的水品进行勘察。到了宋代,茶文化进入了繁荣时期,茶叶开始从民间走向了宫廷,出现了著名的宫廷茶文化。当时的宋太祖极为爱茶,甚至在宫廷中设立了专管茶事的茶事机关,并且通过茶来区分等级,有关茶的礼仪也成为了一种礼制,君王通过御赐茶叶来笼络贵族和大臣。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对北宋的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足可见当时的茶道盛行。与宫廷茶文化的兴盛相伴的则是民间茶文化的多样化,文人们不仅用文字来记录,同时还通过各种画作来传达自己对茶的喜爱。例如唐伯虎的《品茶图》,描绘了在山水之间的品茶之乐,求得自然的美感与情趣。到了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茶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茶叶的品类也不断增多,饮茶已经成为平民百姓日常的活动之一,饮茶更被视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到了现代,茶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化内蕴。

2 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的饮茶集中体现为三种形式,分别是茶礼、茶艺与茶俗。“客来饮茶”被视作一种礼节、一种待客之道。当有客人前来拜访时,奉上一盏香茶是最基本的礼节。由此可以看到,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之深刻,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更是烙印在人们的风俗礼仪之中。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在千年的饮茶中形成了中国茶道,中国茶道体现为“廉、美、和、敬”,中国茶道在千年的茶史中逐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内敛平和的内核。越是好茶,越不张扬,不外显,平静而谦和,以处变不惊的态度对待人和事,方能做到游刃有余。长此以往,这种平和的处世态度与中国人的智慧相结合,能够达到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超脱凡俗的自由之境,是茶的极致,也是精神的极致。周作人在《喝茶》中谈到“我的所谓喝茶,在鉴赏其色其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周作人的品茶并不是仅针对茶自身,品茶品的是一种人生趣味,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不仅仅影响自身,还影响了许多国家。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日本的茶文化与本土相结合,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体现为一种“清和寂”,日本茶道是从茶艺发展而来的,是日本茶艺的完满形态,日本茶道将茶与自身的民族性相结合,同时将中国佛教的禅宗思想引入到茶道之中,最终形成了“陀茶道”,这种茶道完全继承了中国茶艺的外在的茶艺形式,并将中国的禅宗思想作为精神内核,可见,日本的茶道深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同样受到中国茶文化影响的还有韩国的茶礼,韩国茶礼表现为“和与乐”,其受到中国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以及中国哲学的“仁、礼”的影响,这就导致了其与同样受到影响的日本茶道的不同,日本茶道完整继承了中国茶艺的形式,但是韩国则更加注重礼,追求茶礼的韩国茶艺最终形成了一种“中正”精神。茶礼在韩国被广泛应用于婚丧嫁娶、民间祭祀以及宫廷的庆典之中,茶在韩国也成为了一种礼仪的象征。

3 中国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文化与哲学相伴相生,任何一种文化最终都会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在任何一种文化当中也必定存在着某种哲学思想,哲学思想也是由各种文化衍生出来的,哲学也要根植于某种特定的文化,由于文化土壤的不同,所孕育出的哲学思想也不尽相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茶文化也内在的包含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的传统哲学作为一种入世哲学,体现着中国人的处世之思,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也体现着中国人的处事方法与处世态度。茶文化汲取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结合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哲学内核,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国茶文化是儒、释、道思想的哲学表征。例如“茶礼”源自于儒家的“礼法、礼制”、中国茶道中的“理”则凸显了道家的真常之态、禅茶中的“空”则源自于佛家的“自性”思想。茶文化中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儒、释、道三种思想也通过茶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3.1 “中庸和谐”的思想

在儒家的哲学观当中,茶体现为一种“穷独兼达正人正己”,即代表的是一种洁身自好的情操。在中国的传统礼仪当中,讲求的是敬尊、敬长,晚辈给长辈敬茶、子女给父母敬茶、徒弟给师傅敬茶,体现的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在对待客人登门拜访时,也要奉上一杯香茶,以表示欢迎和尊重。中国精深的茶礼体现着儒家思想中的“礼”和“仁”,是中国人讲求平和、宁静、谦逊的集中体现。饮茶者不仅仅需要注意自身的仪容仪表,还需要格外注重饮茶的礼仪,在品茶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儒家观念里的“仁爱”、“礼仪”进行传达,注重长幼尊卑次序,实现饮茶者与其他人的和谐。[3]除此之外,茶文化体现出一种“中庸”的思想。中庸之道是一种处世之道,儒家将中庸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的价值来源于人道,而人道又秉承天道而生,道与人又不可分离。所以道就在人身边,并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得道”。中庸之道作为修身的最高准则被中国茶道所利用,中道即达到“持中”,达到“持中”以使万物和谐有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着万物和谐共生的局面,和谐被视作一种自然法则,由此推之到人本身,君子之道就是要恭敬、谦虚,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同时不迷失自身,能够做到求同存异。“中”是处世之根本,与“中”相生的是儒家所讲求的“和”,“和”与“中”相对应是一种处世之方法。《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4]由此可见,把握“和”的关键就在于能够“持中”。能够达到“中和”之境界,就能够做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之道所宣扬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生的价值观,要达到中庸之道,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中国茶道融合了“中和”的思想,并将品茶、饮茶与提高个人修养相联系,主张以和为贵、以德自律,用茶的廉与茶的清磨练自己的意志。直到今天,中国的茶文化仍旧表现出一种和谐、完善自身的律条,体现为将饮茶作为陶冶情操的手段以及修行之人品悟大道的途径。

中国茶道在蕴含“中和”之道的同时,也蕴含着另一层含义,即“诚实”。“诚实”也是中庸之道的另一个方面,《中庸》中提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被视作天道的原则,而人的诚实被视作人道的原则。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一个君子必定是一个诚实的人。这一思想在茶道中体现为敬茶的诚意,是待人接物坦荡、有礼的体现。

3.2 “宁静超脱”的思想

中国的茶文化中也同样包含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道家看来,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两气的和谐而产生的,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苟子尤其明确地指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5]阴阳的和谐是万物生长发展的基础。庄子说:“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6]当人身死之后,所构成人的气并不会消失,而是会构成其他的事物以继续存在,气流转于天地之间,气构成的天地也被认为是同一个整体,人要与天地一体,这在中国哲学中被视为一种极高的境界。在自然的发展变化之中,人必须要顺应自然以达到和谐,道家所强调的也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从陆羽的《茶经》就能够看出来,茶文化汲取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精神,茶是一种集自然之灵的植物,而人又生活于自然之中,茶所代表的淡泊、清幽的茶性与人所具有的清净、质朴统一起来。道家在看到茶叶的药理功效的同时也发掘了茶叶的平和之性,茶叶具有“致和”的功能,这样一来,茶叶就可以被看作是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物质载体。儒家同样强调“和”但是儒家达到“和”的手段是“持中”,道家是将茶叶视作一种物质载体,但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之“和”都是与茶密不可分的。道家的“和”与儒家的“持中”、“中和”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蕴。

“天人合一”主张的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方式,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最终目标,体现的是万物与我同一的价值追求。但是道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还有另外一方面,即是“静”。道家的“静”表现为虚静、恬淡。在“天人合一”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了追求“随顺自然”的精神趋向,在清净中感悟茶性,在平静祥和中培养品格,在品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由此,茶也成为了宁静超脱的代表,具体体现在从煮茶到品茶过程中追求的心灵的宁静,在道家的观念中,茶所代表的阴性,而只有阴阳调和才被认为是一种和谐,茶只有在自然中才能达到“和”的状态。茶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自然之物,那么与之相对的在茶具的选择上,也有遵循这一规则,人们通过自然茶具的选择来达到自然的茶境,对于不同的茶配以不同的茶具。尤其是在茶艺表演中,人们会根据茶的种类不同选择不同的茶具与不同的烹煮手法,从而营造出一种超脱宁静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茶平和清净的内蕴。

3.3 “内省修行”的思想

“禅茶一味”是茶文化在佛家的影响下形成的,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茶文化就受其影响并渐渐地与之融合,茶除了前文所提到的文人墨客之外,就连佛门中的僧人也同样喜欢品茶。从魏晋时期开始,茶文化开始进入了僧侣们的生活。由于僧人坐禅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茶作为兼具口味与功效的绝佳饮品备受僧人青睐,茶不仅能补充精力还能够起到醒神的作用。陆羽《茶经》中就提到了僧人喝茶这一典故。喝茶也能够使僧人的精神越来越清醒,清苦的茶味也使得僧人在长久的禅坐当中反省自身是否遵循佛家的清规戒律。于是,茶开始有了“自省”的意蕴,人们开始习惯于在清晨或傍晚,煮一壶清茶,在品味茶的过程中审视自身,反思今日之言行。

佛教戒条极为严苛,戒杀生、戒偷盗、戒淫邪、戒妄语、戒饮酒、戒着香华、戒坐卧高广大床、戒非时食,这些戒律并不是寻常人所能做到的。禅宗曾将茶视为修行悟道所必备,通过茶的清苦之味来压制人心之欲。佛门弟子也能够通过喝浓茶来使自己放弃尘世俗念,长此以往,茶就成为了辅助定性悟道之物。同时佛教的这种“自省”、“修行”的思想也与茶文化相融合。陈香白先生曾认为:“茶道是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茶也被视作修身养性,反省自身的工具。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茶文化中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的茶文化自始就与中国的传统哲学密切关联,中国的茶文化体现着中国人的处世态度与人生哲学。儒、释、道的基本哲学理念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理念内核。综合来看,茶文化的内核即为“和”,无论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亦或是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佛家所倡导的完善自省,都体现着一种和谐完满,这种和谐完满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是茶文化应有的内在特质。

猜你喜欢
茶道茶艺饮茶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茶艺
茶道人生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茶道六百年》
基于翻转课堂的《茶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
四季饮茶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