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新优质学校成长的路径

2023-10-08 18:39成文辉江西省芦溪县政府教育督导室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校本优质德育

成文辉|江西省芦溪县政府教育督导室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须优化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城乡、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1]。2020年印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高学校办学质量”[2]。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化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与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根本出路。

新优质学校以“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为追求目标:在育人观念上,回归教育本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发展;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建立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上,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关注学有困难学生的成长支持;在质量评价上,突破单一的分数指标,实施以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为基础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3]。

新优质学校建设抓住教育的本质,按知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办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良好品格、基本学习能力和生存技能,也提升了薄弱学校的发展自信,更让这些学校看到希望,从而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的差距。新优质学校没有一个固定的样态,但它的价值追求为新优质学校建设指明方向,也为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支撑。

一、坚持立德树人,筑牢新优质学校成长的“支撑点”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更是新优质学校建设的灵魂。

(一)加强党建引领

学校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引领性、贯穿性、覆盖性作用:可通过推进“党建+”项目培育,指导团建队建;也可通过建设学校红色长廊、红色文化墙、红色版画展区、党建室、党员活动室、校史室、队室等,深化红色主题教育,将红色基因植入育人机制,增强学校党建工作的校本性、直观性、教育性和指导性。

学校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严管党治党等有关内容写入学校章程,确保各项制度与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要求保持一致,并通过编印《教师手册》《管理手册》,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二)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应认真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校一案”制订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使德育目标层次化、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方法具体化。学校还应注重实践体验、创设实境互动、构建实效机制,以正面教育、活动推动、环境熏陶、学科渗透为主渠道,把“无形的育人要求”落实在“有形的德育活动”中,让德育活动走进学生心灵,以达到育人实效。

学校应全方位、多途径打造德育品牌,将德育课程系列化,坚持“成人”与“成才”并重,使德育活动更加系统与完善。同时,学校要开齐上好思政课,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的课程[4],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齐头并进。

(三)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应致力于架构全员高效的德育网络:一方面,组建班级、年级、学校三位一体的内部架构,形成学校育人和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组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三位一体的外部架构,形成全员育人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

同时,学校应优化家长学校授课形式,利用“空中课堂”与“互联网+德育”,分年段、有重点地面向全体家长授课,宣传科学教育理念、重大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知识,强化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与家长共同提升育儿水平。

二、注重课程建设,把握新优质学校成长的“着力点”

课程建设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应优化校本课程的结构,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将基础做扎实、特色做鲜明。

(一)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学校要优质化实施国家课程,不仅“开齐开足”,而且“开优开好”,筑牢课程质量体系根基,并加强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科课程标准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正确领会,按国家规定课程配足配齐所有学科教师,杜绝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等现象。

(二)开发富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

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积极开发富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立足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制订校本课程方案。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聚焦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师生特点和校园故事,使校本课程源于校园、立足校园、反映校园,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教师特长,注重跨学科统整,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如为学生开设农民画、书法、民乐、国际象棋、啦啦操、篮球、无人机、机器人、激光打印等特色拓展性课程,以课程育人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拓展性课程让课堂教学与托管服务、课外活动相辅相成,既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又丰富课程体系。

三、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找准新优质学校成长的“突破点”

教师是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的主力军,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应重视对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能力提升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识大体、业务上讲科学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制度为引领,强化教师的争先创优意识、教书育人责任意识,激励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引导教师构建民主平等、欣赏包容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组织者、管理者;为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举行“入职礼”“授殊礼”等仪式,增加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职业的幸福感。

(二)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学校应坚持长远规划,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如实施以名师为引领的“导师工程”、以培养骨干教师为目标的“培优工程”等。同时,学校要紧紧依靠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从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落实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全面引导教师向着“学习过程的领航员、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发展的交流者、专业成长的自觉者”的定位不断前进。

(三)深耕校本研修

学校要始终坚持“教师第一”的思想,通过校本研修大力培训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如开展读书沙龙、教学论坛、论文评比等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学校可通过主题教研活动提升研修品质,并采用“问题聚焦—学术沙龙—专业引领—教学实践—反思提升”的研修模式,以研促教,以教辅研,帮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四、推进智慧教育,搭建新优质学校成长的“增长点”

智慧教育撬动课堂教学发生深层次变革,创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优质学校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一)搭建教育数字化平台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智慧教育的必由之路。学校应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技术,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估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优势潜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校还应深度融合教务、研修、管理、服务,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教学重塑等方式,实现学校管理、学生评价、教师教研、课堂教学、家校沟通信息化,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校的治理水平。

(二)共享优质资源

学校应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充分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并促进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促使教师实现从“基于经验的讲授教学”到“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的转变,促进学生通过智慧学习提高自身的基础学习力、成长学习力与未来学习力。学校还可建立名师网络工作室,通过开展网络教研、远程教研和跨区域教研,强化专家引领、名师带动、示范培训、在线交流研学,并通过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双师课堂等模式,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上好思政课、艺术课。

五、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抓住新优质学校成长的“关键点”

新优质学校建设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去培养,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新优质学校建设的终极目标。

(一)扎实推进“双减”工作

学校应通过加强管理让学习任务精起来、让学生元气足起来、让学生底蕴厚起来、让学生体魄强起来、让学生精神富起来,同时通过实施课后服务“1+X”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让学生“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激发学生的活力。

学校应通过推行“精简”“精选”“精练”作业制度,增强作业与学科基本要求及课堂教学的匹配性,并同步开展“基础作业+特色作业”设计,推进作业多元化管理,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内容,自己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从而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学校还应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生立场优化教学,构建“指导型”“共振型”“对话型”“自主型”课堂,用生生互动的协同学习涵养学生的学习力、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能力、分享合作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形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动”、合作中汲取他人智慧的“互动”、生发综合素养的“联动”,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着力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应制订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方案,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管理,并通过开展诸如“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等主题活动,将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抓细、抓实。

学校可在校园内设立文明、礼仪标语牌,在学校、教室的显眼位置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小学生守则》,引导学生记住每一项要求、遵守每一条准则,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让良好习惯的培养落实到每一天、每一节课和每一个活动中,也让学生在一点一滴中养成好习惯。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能多出一批好学生。学校应坚决扭转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实行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体系校本化,不比排名比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有希望、有干劲。

依托学校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学校可开展“文道奖章”“学用奖章”“生命奖章”“艺美奖章”“向善奖章”等评选,鼓励学生扬长补短地自然成长。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没有终点,它必然会经历“均衡基础上的新优质,优质基础上的新均衡”的动态发展过程[5],并在公平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高水平、高层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6]。优质体现着质量,均衡体现着公平。新优质学校越多,基础教育离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就越近。新优质学校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既不能一味地补短,也不能简单地模仿,而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及具体面临的发展问题,采取具体的发展路径,逐步积累,久久为功,不断进步,以实现“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目标。

猜你喜欢
校本优质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