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产生低道德水准行为的原因分析与应对

2023-10-15 13:36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杨肇文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班集体德育工作心理健康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杨肇文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教师发展中心 王晓华

随着自然气候环境的日益恶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环境的日趋复杂等,影响学生道德品行的因素也日益复杂多样。因此,传统的德育方式已逐渐无法应对多变的问题。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也是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灵导师。要促成个体与集体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对新时代的班主任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道德行为只是外显形式,想要纠正学生的不良品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一对多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指导班级德育工作还应提倡一对一的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其中还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及专业医疗,但很多时候由于缺乏综合认知,存在教师忽视、家长忌讳的现象。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德育失效、学生产生低道德水准行为。

一、现状分析

(一)一般表现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理、心理困扰或问题,从而产生爱撒谎、暴力倾向、无法专注、易怒、恶意报复等低道德水准行为。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生理遗传的影响

在一些实际案例中,我们发现生理遗传占了不小的比例,特别是一些孤独症儿童情况凸显。他们往往不听从教师的指挥,一味沉浸在个人世界里,有交流和交际障碍。一个班集体内有一个这样的学生,就大大增加了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难度。一个人无视班规,会使其他学生受到影响,在培养学生价值观等方面就困难重重。而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往往源自生理遗传。在笔者接触到的众多案例中,学生父母一方,或父母双方常常都伴随其本身也有自闭倾向的特征。

2.自然环境的恶化

我们还发现目前在一些班集体中有一些易怒、报复心强的学生,伴随有啃铅笔头等异食习惯。这些学生在班集体中往往是“小霸王”,难管教,并且在下意识间无法控制自己的暴力、异食等行为。遇到这种学生,班主任一筹莫展,普通的德育方式收效甚微。

3.家庭关怀的缺失

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等要面临更多的压力,家庭关怀的缺失无疑是众多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几乎所有学生的德行问题都有其原生家庭的烙印。班主任在实施班级德育工作时一方面要对弱势儿童更加关爱,另一方面要与其家庭成员进行沟通,可见工作难度之大。

造成学生低道德水准行为的原因较复杂,笔者认为单一化的班级德育工作已满足不了当代学生德育的需求,班主任需要寻求诸如心理健康教育甚至专业医疗诊治等途径,家校配合共同改善现状。但是,小学班主任一般为师范类院校毕业,缺乏专业医疗经验和心理学学业背景,囿于学识、碍于家长情面等往往忽视其他途径的介入。这种做法的优点较为明显,手段较为科学,但是面临的困难重重。

(1)优点。医疗及心理咨询介入班级德育管理,有利于对学生学情和品行的分析。班主任可以学习通过专业化的量表对班级学生进行生理、心理、品行等情况的评估,这也有利于班主任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

医疗及心理咨询介入班级德育管理,对纠正班级学生的不良道德品行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多的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一对一服务。

教师如果能够明确自己教育的范围,适时“让位”,推荐家长以科学化的诊疗手段先行解决孩子的生理、心理问题,将大大有利于后期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分清轻重缓急、把握先后次序、服务学生品行发展是班主任应达成的共识。

(2)困境。心理健康教育及医疗介入班级德育管理,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缺少相应学历、经验背景的师资队伍,一线班主任掌握心理咨询方式与技巧的人数比例偏低,不能很好地满足需要服务的学生需求。一些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水平也有待提升,班主任要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帮助家长坦然面对,使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获得进步。

家长认知与接受度非常低,他们普遍认为品行问题只是教师的德育工作不到位,很少能够从自身出发找家庭原因。对于班主任给出的医疗介入建议,家长往往抱有抵触情绪。即使听从教师的建议,他们仍然担心以后班主任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孩子在班集体的群体之间会受到排挤,学校会记入档案而影响孩子升学,遵医嘱服食西药会变傻,等等。

家长顾虑非常多,主要是因为教育局、学校对特殊学生教育的相关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随班借读、融合教育、捐资助学、档案保密等相关制度都要根据目前社会现状不断调整,政策的制定要照顾学生实际需求、照顾家长心理需要,也要便于班主任推进实施。

二、应对策略

(一)区分执教三类德育课程

当班集体中存在德育问题需要处理时,班主任首先要进行普适性教育,可以利用班队会、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等三类国家课程规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尤其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要重视,还要善于区分、熟悉这三类德育相关课程的不同属性与执教方式。班队会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以实践形式,通过集体力量化解问题;道德与法治课注重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和民主法治意识的普及,以综合性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反思,树立正确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情绪调试,以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在一定的教育场域内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二)积极配合孩子的医疗介入

对于长期教育之后,依然不见德育效果的学生,班主任应不忌讳与家长谈学生的问题,沟通时顾及家长的心理感受,鼓励家长实事求是、不讳疾忌医,坦然面对就医后可能遇到的诊疗结果,积极配合诊疗,一切从孩子身心健康角度出发。班主任要指导家长在正规市级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利用专业量表、仪器等给孩子进行专业化测试,首先针对因生理原因导致的问题进行纠正干预。对缺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孩子,班主任要指导其家长关注他们的饮食摄入,对感统失调、存在多动现象的孩子不能一味以为其只是捣乱使坏等问题,而应该和家长一起正视现实,通过遵医嘱服药、注意力训练、游戏等逐步解决孩子问题,不能操之过急。对患有孤独症的孩子,班主任和家长要理解其暴力行为不受控制是由于受到生理因素影响,要帮助他们训练语言发展,重建人际关系,以缓解症状带来的行为影响。

(三)建议家长让孩子接受心理治疗

对于长期德育无效果,又排除生理原因的学生,班主任依旧不可以单纯认为其低道德水准行为就是道德问题,一味指责批评,可以建议家长让孩子接受正规心理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有心理咨询经验的班主任为学生制订改善计划;二是可以建议家长进一步转诊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机构。这既是对学生本人负责,也是对班级中其他学生负责。班主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理论,掌握一些神经症的简明诊断方法,不必下结论,适当给学生心理安慰,给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和家长一起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力量。学生进入心理诊疗环节后,班主任要注意其心理变化,淡化周边学生的影响,依旧表现出一视同仁的样子,私下尽可能给予其更多关心,和心理咨询师一起帮助其解决问题。

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作为生力军,一定要不断提升道德水平,提升专业能力,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能力。对于班集体德育管理,班主任应首选普适性的传统德育方式,针对德育失效、低道德水准行为频发的学生,要和家长积极沟通,尽早使心理健康教育及医疗介入,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面对未来多变的德育环境,不简单化、教条化。

猜你喜欢
班集体德育工作心理健康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我爱我的班集体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