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叹调《我仿佛在花丛中》的分析与歌唱家的演唱分析

2023-10-16 13:17吕星翰
戏剧之家 2023年25期
关键词:母音莱拉男高音

吕星翰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比才歌剧《采珠人》创作背景以及歌剧内容

(一)创作背景

十八世纪末法国政权不稳定,两势争权,一方代表了法国原贵族顽固资产阶级,一方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由于两方彼此争夺自己的利益,导致法国的战火不断,延续到十九世纪初期的法国一直处于变革状态动荡不安。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拿破仑·波拿巴登上了舞台。在其独特的权术加持下,成为一名万权集一身的独裁者,在这种压迫之下整个艺术世界充斥着阴霾,“浪漫”的巴黎堕落成了地狱,一切都在黑暗的笼罩之下。崇尚浪漫的法国人不愿受此压迫,奋起反抗,就在这时现实主义出现了。在外留学回国的比才,因此转变创作思路,不再崇尚英雄主义,从“浪漫”转为“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取材,《采珠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揭开面纱。

(二)剧情发展

采珠人这一故事发生在锡兰岛上,岛上的渔人们用歌舞来祈求神灵的庇护,随后在篝火大会中选举祖尔加为新领袖。祖尔加多年的好友也在当晚赶到了他的身旁,为他庆祝,而与此同时一位女祭司乘船而来,用自己的歌声向神灵祷告,保护岛上渔民们的安全,代价是孤老终身,一旦违反誓言,将会受到火刑的处罚,相反就会收到渔民们的祝福。但偏偏祖尔加与他的兄弟纳迪尔一同爱上了这个神秘的女祭司——莱拉。

莱拉与纳迪尔之间有过一些微妙的遭遇,纳迪尔在流浪之时曾经追求过莱拉,但那时莱拉隐姓埋名纳迪尔并不知晓,他只是觉得面前女子有些像曾经他追求过的那名女子,于是他便开始回忆那段往事,这时《我仿佛在花丛中》就出现了。

随着剧情的推进,他们二人似乎都认出了对方,那隐藏已久的爱情之火又被重新点燃,但这终究没能瞒过神庙的高僧——努拉巴德,他将二人抓了起来,并通报给祖尔加。莱拉应誓言赴死,纳迪尔不忍便要一同殉情,而祖尔加想到自己多年好友与深爱之人将要死去,内心十分痛苦,便决定解救二人助二人脱逃。但就在祖尔加燃起大火解救二人的同时,这一幕又被高僧——努拉巴德尽收眼底,他连忙向救火的村民们说明,村民们便知道这场大火是祖尔加为了解救二人而放,无尽的怒火落到了祖尔加的头上,让他丢掉了性命。

二、咏叹调《我仿佛在花丛中》在整部歌剧中的意义

(一)《我仿佛在花丛中》的歌曲情绪与内容

这首咏叹调正如前文所讲,是纳迪尔在外流浪时曾经追求过一名女子,但他并不知道这名女子的身份与名字。在为自己的好兄弟庆祝时,宴会上的一名女祭司让纳迪尔想起了那位他曾经追求过的女子。在宴会结束之后,纳迪尔独自一人在海边回忆让他牵肠挂肚的女子,曾经的过往犹如浪花不断涌上心头,让他又一次感受到了温暖,随着便唱起了这首咏叹调《我仿佛在花丛中》。这首咏叹调主要就是纳迪尔触景生情,怀念曾经爱情的美好,抒发自己内心浓烈情感的作品。是推动整部歌剧发展的桥梁,也奠定这部歌剧的情感基调。

(二)纳迪尔的人物性格和演唱情绪

纳迪尔是一位用情极深的人,他是可以为了爱人付出自己一切的性格,他在爱人与兄弟之间的这种两难处境让他愤怒、迷茫、彷徨和无奈。所有的一切的痛苦只有他自己来承受,内心的那种复杂情绪上升到极点,所以在演唱的时候,既不能同威尔第那般辉煌,也不能牺牲大部分音量而声音过小,需要演唱者恰如其分地拿捏演唱的尺度,让声音既圆润也富有穿透力,还要充斥着无奈、悲伤的情绪,这是极其难控制的。

三、《我仿佛在花丛中》咏叹调的作品分析以及演唱注意事项

(一)谱面分析

这首作品采用了8/6 拍的节奏运用,g 小调的调性,旋律舒缓,优美,又带有淡淡的忧伤之情,全曲一共86 小节。作品的前奏一共12 小节,以分解和弦的织体缓慢进行,柔和的情绪好似在低声吟唱,沉浸在其中有一种心伤的感觉,为男高音的进入完美地铺垫了情绪,这使得男高音必须用半声的技巧才不显得突兀,给予听众梦幻般的感觉。

在前奏结束后从第13 小节开始进行男高音的第一段表达直到44 小节,这第一段可以从28 小节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内部可从20 小节分为两个乐句,这部分连续的切分和小节间的连线,以及旋律的不断进行,充分地表达出了纳迪尔对莱拉的怀念,沉浸在了那段追求神秘女子的过往之中,独自一人享受曾经的幸福时光。从29 小节开始便进入第二部分直到44 小节,从36 小节这一部分同样分为两个部分。在这一部分内部,为男高音加入了华彩片段,需要男高音以高超的技巧唱出高弱,来和柔和的伴奏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体现出纳迪尔对莱拉的思念不断攀升,华彩部分将这一情绪推到了一个小的顶点。

经过45—46 两个小节短暂的休整后,作品开始进行到第二段,同第一段旋律没有变化,但是在伴奏的织体上加入了五连音,这让情绪开始不断涌动变得更加丰富,仿佛莱拉此刻就在纳迪尔身边,让他如痴如醉。从63 小节开始,歌曲又一次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这也是最后一次,曲子开始进入结尾。从这开始纳迪尔又一次不受控制地思念莱拉,演唱的速度开始加快,少了开头梦幻般的思绪,更多的情绪开始涌入,不断向上攀动,作品开始推向最后的高潮。到了78 小节,歌曲进行到了最后的部分,这是男高音最华彩的部分,是整首作品的高潮,纳迪尔对莱拉的情绪在这一刻充分释放,缓缓睡去。

(二)演唱中情感、气息以及半声的运用

情感始终是音乐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哪种音乐、不论是何民族、不论是何种器乐都是如此。当我们想表达快乐的情绪,我们就会用稍快的速度、明亮的大调、活泼的织体去表达;当我们想表达悲伤的情绪,我们会用小调式、稍慢的速度、长音或者分解的织体去表达。而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对于一名歌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歌唱者需要十分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绪,这样才能最快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中去,当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演唱效果。

半声技巧,作为一名学习声乐演唱的人最向往的天堂。我认为,它是声乐演唱中最高级、最难学习、最难掌握的能力,它可以让我们拥有天鹅绒一般的音色,说到这一技巧就会让人不禁想到伟大的歌唱家——吉利、斯苔芳诺。这两位伟大的男高音,他们在半声技巧的运用上炉火纯青,给后辈留下了难以登顶的天梯。想要学习这一技巧需要具备这方面极高的天赋,这很重要,例如帕瓦罗蒂(高音C 之王)他在一生的演唱中也很少去使用半声技巧。其实简单来说半声,它其实就是强弱的一种对比,但是困难的是需要我们做到强弱转化的无痕迹,需要我们做到弱音收放自如,需要我们具有高音的圆润饱满和穿透力,这难倒了无数英雄好汉。

在本首咏叹调的情绪中,想要表达出主人公在月色海滩旁,思念曾经爱人的情感,想要将观众带入歌曲情景,半声最好的诠释手段。

四、歌唱家演唱分析

(一)尼科莱·盖达(Nicolai Gedda)

盖达是瑞典男高音歌唱家,生于斯德哥尔摩,父亲是俄国人,母亲是瑞典人。曾经在顿河哥萨克男声合唱团中唱男低音。1948 年他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奥尔曼,奥尔曼认为,盖达是毕约林之后最出色的抒情男高音。盖达出演过《隆瑞莫的释车夫》《奥伯龙》《弄臣》《奥菲欧》《浮士德》《唐·磺》《魔笛》等极为著名的歌剧,堪称全才。他具有清醇甘美的嗓音和精深、全面的艺术素养,演唱风格纯正、乐感敏锐。对俄、德、意、法等六国语言都精通,格鲁克、海顿、莫扎特、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等人的歌剧也不在话下,均所胜任。瑞典在这一世纪一共出现两位超级男高音大师,尼科莱·盖达正是其中之一,另一位是约西·毕约林。在他还未出生时,他的父亲就在顶尖合唱团哥萨克民间演唱,他们专以演唱俄罗斯和哥萨克民歌为主,经常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并灌制了大量唱片。后来他的父亲定居瑞典并在教堂担任合唱指挥。在这样一个音乐家庭里,盖达受到了良好的音乐熏陶。

在这首咏叹调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盖达法语的清晰、准确、优美,他那优秀的音乐素养让我们感受到角色的形象,精准得让人无法挑剔。演唱这首作品全程他的嘴型都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每一个元音转换,每一乐句都完成得非常完美、规范,将半声技术运用到了极致。从第一段开始轻轻地诉说,声音圆润饱满,在过渡到第一个高音时,平稳地延续非常完美、丝滑,天鹅绒一样的高音轻轻抚摸着听众的耳朵,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在第二段演唱,状态没有丝毫的变化,强大的气息支持让他依然能够轻松的半声演唱,甚至中间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华彩处理将高音保持继续减弱,这般难度的演唱,在他完美的技巧下如履平地。最后的高音(降b)延长减弱,在本身就处半声演唱的条件下这无疑是加大自己演唱的难度,但是他高超的技巧让他自身与这首咏叹调融为一体,深深地折服了所有人。

(二)吉利

吉利是西方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意大利人,1890 年3 月20 日出生于雷卡纳蒂,1957 年11 月30日卒于罗马,毕业于罗马圣茜茜莉亚音乐学院。他被人们称为继卡鲁索之后,最伟大的歌唱家。吉利一生都忙于演唱、录音,很少进行教学和写作,除了在一些访问记载外,他在凯撒里所著《新的歌唱》一书中发表了《学唱入门》一文。他强调了意大利传统美声,总共有六要素:

(1)坚持母音的纯净。吉利认为母音不纯净是因为喉音、鼻音等导致,坚持正确的发声,母音才能纯净。

(2)先想好再唱。在唱之前要先想好声音,有正确的声音概念。

(3)保持声音的连贯。在同一音高或音程上做母音转换时,要做到最小的肌肉变动来达到母音变化的效果,要避免粗暴的、过大的变化。

(4)音色变化。知道自己喊的临界点,掌握自己音色变化的度。

(5)呼吸要有弹性。音色不是越尖越亮越好,要柔和,像天鹅绒一般。

(6)音乐表演的适度感。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来获得。

在这首咏叹调的演唱上,吉利用自己的实践论证了自己所说的歌唱要素。在演唱时吉利清晰地吐字与咬字,能够让观众听清楚他在唱的是什么,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母音的纯净;还有他全程半声的演唱,腔体的松而通透,气息流畅的运用,音量和声音张力的控制都完美无瑕运用自如,这使得吉利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游刃有余,如蛟龙戏水般轻松,不愧是被人们称为“完美半声”的大师。

五、结语

通过研究比才的这首咏叹调,让我更加了解了演唱时所需的演唱形式和表达形式,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作品的内在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学习中让我对半声唱法在歌剧中的运用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不经意间拓宽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视野,认识了许多未曾了解过的半声大师。这次研究也让我明白,想要唱好一首作品是极其不易的,并且在歌唱的道路上还有更多未知的艰辛与挑战,但也正是这些艰辛,让我们感到歌唱表演的魅力与意义,我将会坚持内心的笃定,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母音莱拉男高音
可爱的红(为男高音而作)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阳光下的中国
浅谈“o”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换声区唱法在男声歌唱教学中的训练
家庭系统理论视阈下解读《骨》中莱拉的转变
正确演唱意大利歌曲五个母音的重要性与具体练习方法
法国七旬老翁骗奸300美女
勇斗狂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