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问题及策略探讨

2023-10-17 09:54
现代食品 2023年14期
关键词:食品卫生食堂卫生

◎ 许 淼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61)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食堂作为学生集中就餐的地方,其安全性尤为重要。然而,近年,由于部分高校食堂缺乏有效监管措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仅直接威胁到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造成恶劣的社会舆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做好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1 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问题

1.1 食堂建筑规划不合理

一般来说,食堂内部的空间布局应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餐饮区、厨房区、洗碗区等,以确保食品加工和就餐过程的分隔及满足卫生要求。然而,当前部分高校食堂建筑规划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导致这些功能区域之间交叉污染,增加食品安全风险。同时,食堂建筑应具备合适的储存空间和设施,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然而,部分高校食堂建筑规划不合理,储存空间可能不足或不符合食品储存的要求,导致食品容易受潮、变质或遭受污染,增加食品安全隐患。另外,食堂厨房需要良好的通风系统,以排除烟尘和异味,并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此外,食堂的排污系统也应设计合理,确保食品加工和清洗过程的废水排放达到卫生要求。部分高校食堂建筑规划不合理,通风和排污条件不足或不畅通,影响食品加工环境的卫生和安全。这些不合理的食堂建筑规划问题可能会导致食品安全隐患,例如,食品交叉污染、食品质量下降、食品中毒事件等,从而对师生的健康和校园食品安全形成潜在威胁,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1.2 学校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首先,部分高校对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监管责任不明确,监督流程不畅通。同时,由于学校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监管人员数量不足或者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1],使食堂监管出现盲区和漏洞,无法全面覆盖食堂管理的各个环节。其次,有的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监督流程烦琐复杂,审批和报备环节过多,给食堂管理和监督工作带来困难,增加了监管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最后,少数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措施,使得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缺乏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同时,缺乏惩罚措施可能导致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处罚,降低了食堂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食堂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和风险,不仅会对师生的健康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也会影响学校形象和声誉。因此,加强学校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1.3 专业管理人员匮乏

当前,有的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专业管理人员匮乏,他们缺乏相关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和技能,不了解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无法正确识别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导致食品卫生安全风险的存在。与此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导致对食堂的监管不到位。他们不能全面了解食堂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也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监督和整改,从而增加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2]。

1.4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在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中,存在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首先,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一些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卫生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了解卫生标准和规定,不熟悉正确的食品处理和储存方法,以及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导致无法正确地进行食品卫生管理,增加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风险。其次,意识和态度不足。部分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卫生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存在不认真执行卫生措施、不遵循操作规程、不及时整改问题等行为,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滋生和扩大。最后,培训和管理不到位。有些高校食堂在从业人员培训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缺乏系统和全面的培训机制,无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2 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策略

2.1 对高校食堂建筑合理规划,改善硬件条件

建设完善的设施设备是保障食堂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之一,因此,高校要重视食堂建筑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高校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功能布局、建筑造型、材料选择及空间处理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食堂更加符合学生需求,提高食堂服务效能,促进学校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切实维护好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首先,食堂应根据就餐人数和流量进行科学规划,确保餐厅内的座位数量和就餐区域的大小合理适宜。同时,要考虑食堂的通风和采光情况,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自然光的充足,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性。其次,食堂应配备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餐具和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清洁。餐具应具备耐用、易清洁、无毒无害等特点,以减少细菌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食堂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再次,食堂应设立专门的食品储存区域,分别存放不同类型的食材,避免交叉污染。最后,食堂应设立专门的卫生管理岗位或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食堂的卫生工作。此外,高校要建立健全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规范食堂的操作流程,包括食品采购、存储、加工、分发等各个环节。

2.2 落实校园主体责任,强化各职能部门间协调配合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各种食源性疾病发生的主要根源。因此,做好校园食品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学校应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并确保其得到有效的执行。首先,校方应设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整体协调和监督食品安全工作。该部门或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制定和修订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规章和操作规范,以及监督各级食堂的执行情况。其次,食堂管理部门应负责具体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确保食堂设施设备的安全、卫生和功能正常,确保食品采购符合规定,并对食品供应、加工、储存、配送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最后,校领导在食品安全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应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将其纳入学校发展战略和管理考核体系。此外,校领导应定期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并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3]。

2.3 提升工作人员管理意识,培养专业素质

高校食堂工作人员是学生饮食安全第一责任人,因此,高校必须对其进行严格规范管理。为保障校园食品安全,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方面,针对食堂工作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管理知识。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卫生标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全面了解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和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管理意识和专业素质。例如,食堂可以设立食品安全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将食品安全管理作为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和荣誉称号,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和专业素质。此外,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对食堂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通过对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工作纪律和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培训,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意识和专业素质[4]。

2.4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推进社会共治

高校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各单位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积极作用,推动这一工程顺利开展。首先,要建立高校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的协作机制,形成学校、食堂管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学生代表和食品供应商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与沟通机制。同时,通过定期召开协商会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促进各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共同的监管力量。其次,要加强社会组织和第三方机构的参与,鼓励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和独立第三方机构参与高校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这些组织可以对食堂的卫生安全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估,提供中立的意见与建议,增加监管的公正性和可信度。最后,要加强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通过媒体的报道和曝光,可引导公众关注和监督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同时,高校要鼓励公众举报食堂的卫生问题,建立举报渠道和保护机制,确保举报人的合法权益[5]。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事关重大,不仅关系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影响校园的稳定以及整个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然而,部分高校食堂在监督管理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食堂建筑规划不合理、学校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专业管理人员匮乏等问题。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等措施,强化高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管,促进我国高校食堂健康有序的发展。

猜你喜欢
食品卫生食堂卫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食品卫生档案科学管理方法分析
卫生与健康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2018年某市铁路辖区动车配餐食品卫生安全现状
卫生歌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