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成效研究

2023-10-17 09:28李卓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风尚 2023年9期
关键词:运动队体育运动课外

李卓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课外体育活动与运动队训练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前者主要突出健康快乐,即帮助更多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通过各类契合学生需求的体育活动,提高其体育运动习惯,使其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后者更突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专业性,致力于打造更多体育运动人才。在学校教育中,二者存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即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协调发展。为发挥二者优势,促进课外体育活动与运动队训练的协调发展,教师应坚持因地制宜的理念,制定二者融合发展计划,以此挖掘更多带有体育潜能的人才,为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为实现终身体育理念奠定基础。

一、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现状

结合目前各学段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分析,存在运动时间少、缺乏体育锻炼习惯的情况出现。针对于此,教育部也增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度,并通过增加学校体育课时、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运动队等,希望为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体质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运动人才提供助力[1]。但结合实施情况分析,存在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矛盾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体现在训练器材、训练时间等方面。为更精准地把我校运动队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现状,亦为剖析融合问题,本环节选取一些研究对象,汇总研究方法,并提炼现状问题,为平衡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亦为制定更为有效地融合训练方法奠定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普通学生500人,运动队队员60人。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展开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500 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如表1 所示),学校超出80%以上的学生已经了解运动队的训练意义,但其中包含80 位学生缺乏对校运动队的认知,该人数占据总数的16%之多,而完全并不了解运动队训练意义的学生占据总数的4%。通过数量和百分比的呈现可知,普通学生对运动队训练活动、训练情况的了解较少。

表1 普通学生对运动队认知调查

从运动队成员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可以发现(如表2 所示),目前,能够对课外体育活动产生积极参与态度的运动队成员人数为12 人,除此以外,较积极、应付甚至逆反心理分别为15 人、27 人和6 人。从人数占比可以发现,运动队成员对课外体育活动多秉持应付的心态,这也影响课外体育活动与运动队训练的协调发展。

表2 运动队成员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三)研究现状与问题

从表1 展开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普通学生对运动队训练内容的了解较少[2]。引起此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运动队的训练模式还未形成有序化和常态化,更无法顾及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故普通学生对校运动队的了解较少。根据表2 呈现的结果可知,超出一半以上的运动队成员,在完成训练任务后,大多不愿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导致其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运动队日常训练强度较大,运动队成员在完成训练后大多产生身心疲惫,不愿再继续参与其他类型的课外体育活动。另外,部分学校为兼顾到运动队成员身心发展情况,大多免除其参与晨练的要求,但此方式减少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联系。运动队队员的日常训练时间集中在假期或是晚间,此时段下,学校学生大多已经离校,很少在体育场逗留,并且运动队训练常采用封闭式管理,关于运动队训练的宣传较少。从普通学生的角度来说,运动队的训练活动无法对其形成正向引导效果。从运动队成员角度来看,运动员训练环境过于封闭,缺乏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契机,这也造成许多运动队成员认为只需参与高强度的运动队训练即可,不愿投身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同时,为契合普通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课外体育活动大多在下午课后开展,此时段也是集中进行运动队训练的时段[3]。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学校内部大多形成一种“有课外活动便取消运动训练”的模式,此模式也阻断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影响二者的有效融合。

二、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策略

通过对运动队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可以发现,无论从训练或体育活动实施的角度而言,二者均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但二者之间存在实施目标、形式、时间上的差异,导致运动队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无法有效融合[5]。为此,有必要从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改变训练时间任务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与运动队成员创造更多互动机会,以此提高二者的融合成效,为共同助力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发展而奠定基础。

(一)协调训练时间,创建互动机会

在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校运动队属于重要组成部分。但结合近年来校运动队的发展情况来看,存在过分重视训练成果、强调体育精英化、忽略运动队成员的身心需要等方面问题,影响运动队训练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为此,应从运动队训练时间、方式等角度着手进行逐步完善。通过现状研究不难发现,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大多集中在下午时段,此时段易引起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为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及时转变传统训练理念,推进校运动队训练的常态化发展。如以实际为例,针对运动队成员,可以减少训练时长和训练频率的方式,为运动队成员提供更多可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6]。同时,假设运动队处于比赛周期较长的项目中,可赋予运动队成员更多自由选择其他体育社团活动的机会,使运动队成员能够自觉拉近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距离,逐步感受到课外体育活动的魅力。此方式不仅满足每位运动队成员的身心发展需求,更让普通学生增加接触运动队的成员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了解运动队训练的意义。

因体育技能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而逐步掌握,为避免其他外部因素对运动队成员造成干扰,教师大多会选择独立化训练模式,如根据运动队成员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表。虽然此方式能够提高运动队成员技能,但却也影响课外体育活动与运动队训练相融合。为此,应从两个方向出发,如找到运动队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之处,增加运动队成员和普通学生可共同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包括晨练或是其他室外互动活动,打破因运动队训练过于封闭而产生的融合局限,一方面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使运动队成员在普通学生的激励中,产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热情;另一方面,增强普通学生对运动队成员、训练形式等方面的了解,从而形成一种观摩学习的模式,为提高普通学生体育运动水平奠定基础。此方式不仅优化校园体育训练环境,更传递一种体育运动文化,使更多的学生成员均能感受到体育训练的意义。此外,教师应充分明确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提升甚至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先从运动队着手,增强运动队训练的广度、深度,再协调运动队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任务、强度和时间,提高普通学生与运动队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使普通学生能够自觉关注运动队训练,使运动队成员能够产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以此带动二者的协调发展,形成一种和谐共存的模式。此模式下,也有利于打造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延续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推进体育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二)审视两者关系,形成互动机制

20 世纪60 年代,终身体育概念应运而生,终身体育即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接受体育教育。1960 年,蒙特利尔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中提出关于“终身教育”理念。从终身教育基本性质分析可以发现,终身教育主要为帮助人们在一生的学习和成长中获得发展。而终身体育亦是如此,终身体育主要伴随终身教育而生。保尔朗格朗作为终身教育之父,曾提出“必须摒弃‘体育只是在一生的某个短暂时期而进行的活动’观点,应结合体育与终身教育,使体育与文化能够从刻板思想和状态中解放[7]。”无论是体育运动队训练亦或是课外体育活动均为更好的实现终身体育价值。为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应切实把握运动队训练与终身体育的融合点,通过运动队训练挖掘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形成更系统的互动训练机制,以此助力体育事业的发展,使每位学生均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

以实际为例,应从课外体育活动的角度,拓展活动形式和内容,增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专业性,避免二者在融合中存在技术水平和训练组织目标上的偏差。同时,结合研究现状分析,普通学生对运动队的了解较少,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课外体育活动与运动队在实施时间、实施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均存在偏差,甚至出现实施空间上的矛盾冲突。为此,学校内部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机会,从文化和氛围的角度着手,增加普通学生对运动队的关注度,以此形成连带效应,激发普通学生产生体育运动热情。同时,为打破运动队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之间存在的孤立无援、无法和谐共处的问题。可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运动队训练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形成互动协同发展机制,即依托课外体育活动弥补运动队训练中的空白,渗透运动队训练理念,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规范化发展。相较于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更侧重于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人才,并且运动队的训练内容更具技术性也更为专业。为此,可以运动队带领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形成互动机制,如组织普通学生参观运动队比赛和训练,将运动队成员作为校园体育文化下的“体育明星”,一方面为激励运动队成员更积极地投身训练,并形成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使学生在更具技术性的训练模式下,掌握体育运动的意义,在体育文化的感染下逐步产生体育运动习惯。同时,在课外体育活动与运动队训练的实施中,教师起到引导和协调的职责,更应及时创新现有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协调分配运动员训练任务,使运动员拥有更多与其他同学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机会,为助力运动队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三)规范训练活动标准,形成协同发展空间

运动队成员主要集中一些带有体育运动热情和体育运动技能的人才,通过专业指导训练,进一步强化其运动水平。与普通学生相比,运动队成员更具体育运动潜能。但培养体育运动人才并非是学校展开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需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如针对运动队成员做到体育潜能开发、针对普通学生培养运动习惯。为此,应基于不同全体需要确立差异化协同发展目标[8]。如结合运动队成员实际情况确立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围绕普通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设计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并找到训练计划和活动项目的融合点,建立运动队成员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形成和谐共同发展的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空间,为建立一支更为健康蓬勃的体育运动队、为推进普通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发展、为挖掘更多带有体育运动潜能的人才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运动队训练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协同发展过程中,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学校和教师需亟待思考的问题。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调查与分析不难发展,普通学生对运动队训练模式的了解较少,而运动队缺乏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二者之间的融合存在诸多阻碍。为此,应打破运动队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空间等多个方面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机会。同时,确立协同发展机制,形成融合发展空间,为实现终身体育理念,打造更多体育运动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运动队体育运动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呆呆和朵朵(13)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山西省高校健美操运动队现状及发展研究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