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疾病负担及发病预测分析

2023-10-19 09:57杨继张垚马腾田昕彤赵英强
中国全科医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标化总体患病率

杨继,张垚,马腾,田昕彤,赵英强

1.300381 天津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300381 天津市,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301617 天津市,天津中医药大学

4.300250 天津市,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复发加重率高、致死率高、经济负担重的特点,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病,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1]。近30年来,我国医院的临床技术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心血管疾病的院内救治上取得了明显进步。然而基于医院的技术进步并未改变我国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和相关疾病负担。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已达2.9亿人,其中脑卒中病例已达1 300万人,其次是冠心病1 100万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仍居首位,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1年复发加重率分别为10%、10.6%、16.9%;脑梗死、脑出血1年复发加重率分别为17.7%、32.5%,农村、城市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分别为309.33/10万、265.11/10万;分别占全因死亡率的45.5%、43.16%,心肌梗死每年需要负担190.85亿元,脑出血为254.19亿元,脑梗死为601.05亿元[2]。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持续增长、老龄化、城市化不断加速,以及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比例持续上升,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将日益严峻。

心血管疾病负担的变化尤其是性别、年龄分层变化是决策者合理制订防控政策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尚缺乏此方面相关数据。本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库,采用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和早死损失寿命年(YLL)等指标对1990—2019 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不同性别、年龄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预测2020—205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为系统掌握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疾病负担,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检索GBD 2019数据库(http://ghdx.healthdata.org/gbd-resultstool),提取1990—2019年中国、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GBD数据库中心血管疾病包含《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3]编码为I05~I09、I11、I20~I25、I34~I38、I41~42、I48、I50~I51、I60~I69、I71~I73的疾病。

1.2 观察指标

使用基于GBD 2019数据库可公开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以及对应的年龄标准化(简称标化)率来量化心血管疾病的疾病流行情况。使用YLD、YLL、DALY量化疾病负担情况。其中,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YLD=发病病例数×疾病权重×伤残平均年数。YLL=标准期望寿命-死亡年龄。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为YLL和YLD之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9 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使用1990—2019年的变化率来分析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和负担的变化趋势,变化率计算公式为(2019年数据-1990年数据)/1990年数据×100%;使用Joinpoint 4.9.0.1软件计算中国心血管疾病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YLL、YLD、DALY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双侧检验水准为α=0.05。发病率预测采用SPSS 26.0构建ARIMA时间序列模型。

2 结果

2.1 心血管疾病总体流行情况

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从447.81/10万增至867.65/10万,增长了93.75%,标化发病率从646.20/10万增至652.21/10万,增长了0.93%;患病率从4 235.43/10万增至8 460.08/10万,增长了99.75%,标化患病率从5 847.92/10万增至6 176.75/10万,增长了5.62%;死亡率从204.78/10万增至322.30/10万,增长了57.39%,标化死亡率从381.21/10万降至276.94/10万,降低了27.35%(表1)。

表1 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流行情况(1/10万)Table 1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1990-2019

进一步分析发现,2019年中国男性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45.30/10万、5 621.04/10万、361.93/10万,相比于1990年分别增长了1.18%、3.80%及降低17.49%;2019年中国女性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67.28/10万、6 678.37/10万、219.73/10万,相比于1990年分别增长了1.22%、7.47%及降低36.18%(表2)。

表2 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不同性别流行情况(1/10万)Table 2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gender in China,1990-2019

1990—2019年,男性和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总体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男性的变化幅度较大,除2005—2006年外,女性的标化发病率均高于男性;男性和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标化患病率总体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女性的标化患病率高于男性;从标化死亡率来看,男性和女性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男性的标化死亡率要高于女性(图1~3)。

图1 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不同性别标化发病率变化趋势Figure 1 Trends in standardized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gender in China,1990-2019

图2 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不同性别标化患病率变化趋势Figure 2 Trends in standardized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gender in China,1990-2019

图3 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不同性别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Figure 3 Trends in standardized mortali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gender in China,1990-2019

标化发病率变化情况: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男性和女性的标化发病率呈阶段性波动趋势;从整体趋势看,总体年均增加0.017%,男性年均增加0.035%,女性年均增加0.037%。总体、男性、女性均呈现6阶段的波动趋势,男性标化患病率各阶段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仅在1990—1994年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在1990—2001年、2001—2005年、2005—2010年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标化发病率增加幅度最大的在2000—2005年,此期间男性年均增加0.801%,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14—2017年,此期间男性年均降低0.862%;女性增加幅度最大的在1990—1994年,此期间女性年均增加0.351%,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14—2017年,此期间女性年均降低0.354%;总体增加幅度最大的在2001—2005年,年均增加0.356%,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14—2017年,此期间总体年均降低0.500%(表3)。

表3 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不同性别流行情况的年度变化情况(%)Table 3 Annual changes in the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gender in China,1990-2019

标化患病率变化情况: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男性和女性标化患病率呈阶段性上升的波动趋势(P<0.05);从整体趋势看,总体年均增加0.191%,男性年均增加0.131%,女性年均增加0.249%。总体呈现5阶段的波动趋势,男性、女性均呈现6阶段的波动趋势,除男性标化患病率在2016—2019年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阶段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增加幅度最大的在1997—2005年,此期间男性年均增加0.294%,总体和女性增加幅度最大的均在2010—2015年,此期间总体年均增加0.417%,女性年均增加0.540%(表3)。

标化死亡率变化情况: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男性和女性标化死亡率呈阶段性下降的波动趋势(P<0.05);从整体趋势看,总体年均下降1.130%,男性年均下降0.656%,女性年均下降1.554%。总体呈现5阶段的波动趋势、男性、女性均呈现6阶段的波动趋势,男性标化患病率各阶段除2010—2013年外,其余各阶段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各阶段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除2007—2011年外,各阶段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增加幅度最大的在2007—2010年,此期间男性年均增加1.872%,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13—2019年,此期间男性年均降低2.493%;女性增加幅度最大的在1998—2004年,此期间女性年均增加0.686%,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04—2007年,此期间女性年均降低3.544%;总体增加幅度最大的在1998—2004年,年均增加0.709%,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04—2007年,此期间总体年均降低2.774%(表3)。

从年龄分布上看,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率随着年龄升高呈上升趋势,在95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最高值。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趋势与总体趋势相似;在45~49岁年龄组之前,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当,女性在45~79岁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男性在75~79岁的发病率大致高于女性;患病率随着年龄升高也呈上升趋势,但女性高于男性。从不同性别的死亡率上看,在45~49岁年龄组之后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男性的死亡率在各个年龄段上均高于女性(图4~6)。

图4 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各年龄段发病率变化趋势Figure 4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age groups in China in 2019

图5 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各年龄段患病率变化趋势Figure 5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age groups in China in 2019

图6 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各年龄段死亡率变化趋势Figure 6 Trends in the mortali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age groups in China in 2019

2.2 心血管疾病负担情况

1990—2019年,中国人群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YLL率由4 735.61/10万增至5 733.41/10万,YLD率由355.42/10万增至730.05/10万,DALY率由5 091.03/10万增至6 463.47/10万(表4)。

表4 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负担情况(1/10万)Table 4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1990-2019

进一步分析发现,2019年男性YLL率、YLD率、DALY率与1990年比较分别增长了36.99%、102.42%、40.78%,女性YLL率、YLD率、DALY率与1990年比较分别增长了2.79%、107.13%、11.50%(表4)。

标化YLL率变化情况: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男性和女性的标化YLL率呈阶段性下降的波动趋势(P<0.05);从整体趋势看,总体年均下降1.571%,男性和女性分别年均下降1.020%、2.204%。总体和男性均呈现5阶段的波动趋势,女性呈现6阶段的波动趋势。男性标化YLL率各阶段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除1998—2004年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他阶段的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在1990—1998年、2004—2007年、2010—2019年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增加幅度最大的在2007—2011年,此期间男性年均增加0.921%,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04—2007年,此期间男性年均降低2.618%;女性每个阶段均呈下降趋势,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04—2007年,此期间女性年均降低4.488%;总体增加幅度最大的在1998—2004年,年均增加0.148%,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04—2007年,此期间总体年均降低3.560%(表5)。

表5 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不同性别疾病负担情况的年度变化情况(%)Table 5 Annual Changes in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gender in China,1990-2019

标化YLD率变化情况: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男性和女性标化YLD率呈阶段性上升的波动趋势(P<0.05);从整体趋势看,总体年均增加0.320%,男性年均增加0.299%,女性年均增加0.344%。总体呈现6阶段的波动趋势,男性、女性分别均呈现6阶段、5阶段的波动趋势,男性标化YLD率除1990—1995年、2017—2019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阶段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标化YLD率各阶段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除2017—2019年年度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阶段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增加幅度最大的在2014—2017年,此期间男性年均增加1.169%,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00—2006年,此期间男性年均降低0.121%;女性增加幅度最大的在2010—2015年,此期间女性年均增加1.097%;总体增加幅度最大的在2010—2014年,此期间总体年均增加0.957%,在2001—2005年呈下降趋势,此期间总体年均下降0.102%(表5)。

标化DLAY率变化情况: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男性和女性标化DLAY率呈阶段性下降的波动趋势(P<0.05);从整体趋势看,总体年均下降1.406%,男性年均下降0.932%,女性年均下降1.918%。总体呈现5阶段的波动趋势,男性呈现5阶段的波动趋势,女性呈现6阶段的波动趋势。男性标化DALY率在各阶段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除1998—2004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阶段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除1998—2004年、2007—2010年外,其余各阶段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增加幅度最大的在2007—2011年,此期间男性年均增加0.886%,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04—2007年,此期间男性年均降低2.448%;女性每个阶段均呈下降趋势,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04—2007年,此期间女性年均降低4.006%;总体增加幅度最大的在1998—2004年,年均增加0.138%,降低幅度最大的在2004—2007年,此期间总体年均降低3.270%(表5)。

从年龄分布来看,2019年YLL率、YLD率和DALY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普遍呈上升趋势,但总体上无明显拐点。男性YLL率从25~29岁年龄组起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并远高过女性,女性YLD率在55~59岁年龄组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并远高过男性;男性DALY率也在25~29岁年龄组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并远高过女性(图7~9)。

图7 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各年龄段YLL率变化趋势Figure 7 Trends in the YLL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age groups in China in 2019

图8 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各年龄段YLD率变化趋势Figure 8 Trends in the YLD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age group in China in 2019

图9 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各年龄段DALY率变化趋势Figure 9 Trends in DALY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age groups in China in 2019

2.3 与全球相关数据比较

2.3.1 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与1990年相比,中国和全球心血管疾病标化发病率分别从646.20/10万和790.78/10万上升至652.21/10万和下降至684.33/10万,分别上升0.93%和下降13.46%;相较于1990年,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标化患病率从5 847.92/10万增至6 176.75/10万,增长了5.62%;全球心血管疾病标化患病率则从6 728.04/10万降至6 431.57/10万,降低了4.41%;从死亡率来看,1990—2019年中国标化死亡率呈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与1990年比较降低了27.35%;而全球数据显示1990—2019年的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1990年比较,2019年全球标化死亡率降低了32.34%,但中国的标化死亡率在各年份均高于全球水平(图10~12)。

图10 1990—2019年中国及全球心血管疾病标化发病率比较Figure 10 Comparison of the standardized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and globally,1990-2019

图11 1990—2019年中国及全球心血管疾病标化患病率比较Figure 11 Comparison of the standardized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and globally,1990-2019

图12 1990—2019年中国及全球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比较Figure 12 Comparison of th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and globally,1990-2019

2.3.2 心血管疾病负担情况:1990—2019年,中国和全球的标化YLL率呈下降趋势。中国标化YLL率下降36.47%,全球标化YLL率下降33.20%。中国下降幅度大于全球水平,但2001—2017年中国标化YLL率高于全球水平。1990—2019年,中国标化YLD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标化YLD率上升9.65%,而全球标化YLD率下降3.34%。中国标化YLD率远高于全球水平;1990—2019年,中国和全球标化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中国标化DALY率下降33.38%,全球标化DALY率下降31.35%。中国的标化DALY下降幅度大于全球水平,中国标化DALY率高于全球水平(图13~15)。

图13 1990—2019年中国及全球心血管疾病标化YLL率比较Figure 13 Comparison of the standardized YLL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and globally,1990-2019

图14 1990—2019年中国及全球心血管疾病标化YLD率比较Figure 14 Comparison of the standardized YLD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and globally,1990-2019

图15 1990—2019年中国及全球心血管疾病标化DALY率比较Figure 15 Comparison of the standardized DALY rat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 and globally,1990-2019

2.3.3 1990—2019年中国及全球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2019年,中国人群因吸烟、吸二手烟、饮酒、体力活动少、高空腹血糖、高收缩压、高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不全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82.25万例、18.93万例、18.52万例、12.70万例、70.03万例、24.72万例、54.95万例、91.60万例、37.68万例,分别占2019年总体死亡人数的17.94%、4.13%、4.04%、2.77%、15.28%、53.92%、11.99%、19.98%、8.22%。1990—2019年,吸烟、吸二手烟、饮酒、体力活动少、高空腹血糖、高收缩压、高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不全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高收缩压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因素。此外,在2011年以前,吸烟是造成心血管疾胆固醇病死亡的第二因素,在2011年以后,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成为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二因素。与1990年相比,2019年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少、高空腹血糖、高收缩压、高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不全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比例分别增加了3.96%、5.98%、73.79%、24.24%、11.44%、63.17%、52.76%、33.06%,吸二手烟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降低了10.04%(图16)。

(续表5)

图16 1990—2019年中国不同影响因素下所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变化Figure 16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deaths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in China,1990-2019

进一步分析1990—2019年全球数据发现,2019年全球人群因吸烟、吸二手烟、饮酒、体力活动少、高空腹血糖、高收缩压、高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不全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270.52万例、59.85万例、42.78万例、63.92万例、376.33万例、996.60万例、322.70万例、439.70万例、173.43万例,分别占2019年总体死亡人数的14.57%、3.22%、2.30%、3.44%、20.27%、53.69%、17.38%、23.69%、9.34%。1990—2019年吸烟、吸二手烟、饮酒、体力活动少、高空腹血糖、高收缩压、高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肾功能不全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高收缩压是造成心血管病死亡的首要因素,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成为造成心血管病死亡的第二因素。与1990年相比,2019年吸烟、吸二手烟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比例分别下降20.55%、10.05%、4.79%。饮酒、体力活动少、高空腹血糖、高收缩压、高BMI和肾功能不全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比例分别增加了16.50%、12.00%、39.49%、0.40%、30.34%、16.19%。2019年吸烟、吸二手烟、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降低了20.55%、10.05%、4.79%,饮酒、体力活动少、高空腹血糖、高收缩压、高BMI、肾功能不全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增加了16.50%、12.00%、39.49%、0.40%、30.34%、16.19%。与全球水平比较,2019年中国吸烟、吸二手烟、饮酒、高收缩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心血管疾病总死亡人数的比例有所增加(图17)。

图17 1990—2019年全球不同影响因素下所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变化Figure 17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deaths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y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globally,1990-2019

2.4 2020—205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预测

预计2020—205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标准化发病率仍将呈现一定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将达到663.618/10万(表6)。

表6 2020—205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预测(1/10万)Table 6 Prediction of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na,2020-2050

3 讨论

国家高度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但从相关数据来看,关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控仍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显示,1990—2015年我国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则持续上升[2]。与同期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趋势相比,我国经年龄调整后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已超过发达国家,脑卒中死亡率仍远高于发达国家[4-5]。

本研究基于GBD 2019数据,对1990—2019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与疾病负担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0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9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增长了93.75%、99.75%、57.39%。女性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均高于男性,标化死亡率低于男性。且2019年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率随着年龄升高呈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趋势与总体趋势相似,但略有差异。总体患病率随着年龄升高也呈上升趋势,女性高于男性。在45岁以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男性的死亡率在各个年龄段上均高于女性。《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也显示,2018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20.18/10万,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28.24/10万,农村高于城市,且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均显示男性高于女性[6]。从患病角度来看,应当重点关注女性心血管疾病;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应重点关注中年人群。

心血管疾病负担与其高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近30年来,我国多项以医院为基础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难”问题上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从疾病负担数据来看,2019年与1990年比较,中国人群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男性YLL率、YLD率、DALY率分别增长了36.99%、102.42%、40.78%,女性分别增长了2.79%、107.13%、11.50%。从2019年数据上看,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的YLL率、YLD率、DALY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尚无拐点出现。男性YLL率、DALY率随人口老龄化进展逐渐升高并远高过女性,女性YLD率在55~59岁年龄组后逐渐升高并远高过男性。可以看出,疾病负担减轻的拐点尚未出现,以医院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并不能减轻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

近年来,发达国家通过重视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的干预,心血管相关病死率呈下降趋势[7]。GBD 2019数据显示,与全球范围比较发现,30年来,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及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中国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仍有所增加,标化死亡率虽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全球范围。从全球整体水平上看,中国心血管疾病的YLL率、DALY率虽同全球一样呈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后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高于全球整体水平,且YLD率逐年增加,其主要原因为我国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得不到有效控制。此外,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城市化进程及生活节奏加快,人群中吸烟、不健康饮食结构、多静少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密切相关[6]。

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常隐匿发生,被发现时常引起血管病变,甚至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从GBD 2019数据分析,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包括吸烟、吸二手烟、饮酒、体力活动少、高空腹血糖、高收缩压、高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肾功能不全。从中国及全球相关数据来看,相较于其他危险因素,高收缩压(高血压)依然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且死亡人数逐年增加。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脂血症)是全球及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二因素。2012—2015年开展的中国高血压调查显示,中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加权率为23.2%),年龄≥75岁的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是18~34岁人群的11.5倍(分别为59.8%、5.2%)[8]。国内数据显示,我国35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34.7%,40岁以上居民年龄与性别标化的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43%[2]。因此,控制血压、血脂仍是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中的重中之重。

通过构建ARIMA模型对2020—2050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到21世纪中叶,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仍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将达到663.618/10万,心血管病的防控工作仍是重点。

综上所述,1990—2019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较重,在未来50年尚无拐点出现,疾病流行及负担情况均高于全球范围。

作者贡献:杨继提出研究思路,负责设计文章研究方案、检索GBD 2019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及撰写论文;张垚负责检索GBD 2019数据库资料,数据整理,全文相关图表绘制;马腾、田昕彤负责检索GBD 2019数据库,提取数据资料并进行汇总、整理、二次校对;赵英强进行论文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论文最终版本进行修订,对论文负责、全部作者已确认论文终稿。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标化总体患病率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2005—2016年中国喉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2020年秋粮收购总体进度快于上年
外汇市场运行有望延续总体平稳发展趋势
企业创建安标化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黄岩长潭水电厂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无锡地区孕中期孕妇血清AFP、free β-HCG、uE3中位数标化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