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网络流行语现象及其规范

2023-10-20 22:29王敏晓汪东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流行语语言文字规范

王敏晓,汪东锋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语言文字是人类赖以交流的工具与载体,近现代语言与文字的改革运动主要有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中华民国”时期的国语罗马字运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汉语拼音方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这大半个世纪中,语言文字改革运动一直在进行,对后来的语言文字规范也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当下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批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被称为时代的标签、心态的风向标和年度“纪念邮票”[1]。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探讨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流行语规范运用的必要性。

1 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原因

1.1 社会因素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宝贵财富。没有语言,就没有今天的人类文明。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具有语言功能,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语言[2]。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语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正是因为社会中出现了某种新事物,需要加以命名,便产生了新词。比如汽车的出现淘汰了马车,“司机”替代了“车夫”,旧词所对应的旧事物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由此可见,社会的迅猛发展是新词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样的,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强劲发展、输入法的迭代更新,用户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开始传递更多的信息,这也促成了流行语的形成。流行语兴起并广泛传播于网络时代,可见其深受大众喜爱。但并不是所有的流行语都可被大众传播,其中也有一些扭曲的、含有歧义的语词严重误导大众,甚至影响到社会文明的进程。

1.2 个人因素

除了上文提到的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也是推动网络流行语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71.6%,中国网民人数超过10亿人。从年龄结构来看,网络主体主要集中在年轻一代,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17.5%,30—39岁的人群占比20.3%[3]。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网络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这主要是因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并且在日常交流中,运用网络流行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的象征,这刚好也符合当代年轻人标新立异的风格。互联网是个性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空间,青少年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灵活地使用语言,从而使网络流行语呈现出求新、求变、求简、求快的特征[4]。于是一个音节对应一个汉字的传统表意文字的特点被打破,语言以一种新颖的面貌呈现出来,如缩写汉语拼音的表达方式:yyds(永远的神)、dddd(懂的都懂)等,诙谐而又不失大意,这种现象恰恰又证明了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

2 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形式

2.1 缩写式

2.1.1 拼音缩写式

“拼音缩写式”主要是省略了词语的韵母和声调,只留下声母,进而用声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缩写,常见的有如下一些。

(1)yyds,公认的含义是“永远的神”,用于表达对人及对事物等的称赞、欣赏及崇拜。该词最初见于英雄联盟职业联赛的比赛直播,一位主播认为uzi(职业选手“乌兹”)所在的RNG战队会赢,便说了一句“uzi,永远的神”,于是这句话迅速在网络走红。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yyds”还可以译为“一衣带水,以一当十,永远单身”等。

(2)xswl,在不同情景下,受众可能会解读出“笑死我了”“吓死我了”“想死我了”等,造成传辞达意上的障碍,降低了沟通效率[5]。“笑死我了”该语义源于微博,用来评价非常搞笑的东西。

(3)dbq,该词是“对不起”的缩写.该词出自“饭圈”,一般粉丝采用明星的名字缩写,来避免讨论时发生争执。但“对不起”并没有什么缩写的理由,莫名其妙就被缩写并流传开来。

(4)xxs,意为“小学生”,多用来形容人幼稚无知,具有褒贬两义。

(5)dddd,意为“懂的都懂”,该词源于宋丹丹的一篇博文,她把yyds以为是“丫丫ds”,网友笑成一片,之后宋丹丹发文“大家笑话我不懂‘yyds’,有本事你们猜猜‘dddd’”,于是该词由评论区开始逐渐对外传播。

2.1.2 数字缩写式

采用与汉字发音相近或相似的几个数来组成词语,用来表达与之读音相近的词。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传呼机(又称bb机)时代,那个年代并没有手机、微信,为了便于交流,抑或是一种潮流的象征,数字缩写开始被广泛使用。比如:584(我发誓)、886(拜拜咯)、520(我爱你)、1314(一生一世)、995(救救我)等,算是比较经典的一批流行语。尽管有些词汇现在已经很少被使用,但有少部分词汇仍然在微信 “存活”下来,如“886”意味着聊天结束,“520”“1314”等常作为微信红包的金额,象征着彼此之间的美好感情。

2.1.3 英文缩写式

英文缩写式与拼音缩写式大同小异,选用英文单词首字母或其中几个字母组成缩写,常见的有如下一些。

(1)emo,为单词“emotional”的缩写,意为心情低落、颓废、郁闷等,多用来表达消极情绪。

(2)bbq,为单词“barbecue”的谐音缩写,起初仅表示烧烤,后由烧烤引申为“火化”,进而引申到“完了”,形成“完了,芭比q了”这句流行语。

(3)wtf,为短语“what the fuck”的缩写,意为“搞什么鬼”,属于美剧中人物的不文明口头禅。

(4)omg,短语“oh my god”的缩写,意为“我的天哪”,表示感叹、惊讶,该词由国外逐渐传到国内。

2.1.4 其他

u1s1:意为“有一说一”,由“拼音+数字”结合缩写而成,并且带有谐音色彩,也是从评论区逐渐传播。

普信:普通且自信的简写,常用来指人,一定语境下含有贬义色彩。

2.2 语素重组式

2.2.1 两种语素结合

动词和其他词组合,用来强化表达。比如:喜提,意为“成功得到、高高兴兴获得”,所指对象从人到物,“喜提新娘、喜提新车、喜提空调”等;破防,字面意思意为“破除防御”,后引申为看到一些触及内心的东西突破了心理防线,更加强烈的表达为 “破大防”;“内卷”形容生怕落后与对方,比对方更努力,表示一种内部竞争;“躺平”与“内卷”词义相反,表示一种与世无争,看淡一切的态度;“摸鱼”多用来形容工作学习不认真,不出力,和“划水”同义。

名词和名词组合,前一个名词起修饰作用,使中心语(后一个名词)更加生动。比如黑人问号,该词最早是一组黑人疑惑的表情包,后直接用来表示纳闷、疑惑;宝藏女孩,形容某人身上具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才华,每次都能让人眼前一亮;猪猪女孩,形容既可爱又懒惰的女孩子。此外,名词和名词结合的还有“某某精”一类,如“柠檬精”形容嫉妒心强的人;“睫毛精”形容睫毛长的人;“腿精”形容腿瘦长的人;“戏精”形容情感丰富、动作语言夸张、带入性强的人;“杠精”形容喜欢抨击、抬杠的人。

副词是用在谓词(形容词、动词)前作状语的,但现在有不少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比如“很中国”“很男人”“很淑女”“等,读起来并不会觉得突兀,反而觉得这样的表述语气更强烈。

2.2.2 “秒”结合动词

“秒”字结合其他动词语素,表示一种非常快的动作,比如秒变、秒懂、秒赞、秒回、秒杀等。

2.2.3 “子”后缀

某词加上“子”后缀,且“子”的读音为上声,用来加强语气。但并不是加了后缀就成了名词,比如:“离谱子”并不表示离谱的人,而是表示非常离谱。类似的词还有“无语子”“绝绝子”等。

2.2.4 “xx人”结构

流行语“xx人”主要是采用实词语素加“人”的形式,表示一类人,前面的语素修饰这类人。常见的比如“干饭人”“打工人”“工具人”等。从音节数量来看,多为三音节,也有部分三音节以上的多音节结构,如“凡尔赛人”。 从构词方式来看,以偏正为主,且较为多见的是定中结构,表示“具有xx特征或行为的人”。可见不同语素与“人”的组合,构建了许多新型表达,这类表达不仅看起来有趣,同样也体现了语言的能产性,体现了语言运用中的经济原则。

2.2.5 “浅x一下”

这类流行语中“x”主要由动词充当,最初的是“浅尝一下”,来源于“浅尝辄止”一词。经过网络传播,现在主要表示点到为止、表面功夫的意思,带有戏谑、幽默色彩。“浅x一下”逐渐形成了一种聚合现象,只要是动词基本都可以充当x,比如“浅听一下”“浅学一下”“浅试一下”等。尽管这种组合方式并不符合语法规范,但是深受年轻人喜爱,具有很强的传播生命力。

2.3 谐音式

采用与原词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外文单词替换原词,看起来更加诙谐有趣。常见的有:“嗨皮”为happy的谐音词,意思不变;“我不李姐”意为我不理解;“夺笋”意为多损,源于东北话语调;“蚌埠住了”谐音绷不住了,意为崩溃,受到打击;“害”语气叹词hai的谐音。此外,还有半汉半英的,比如:“笑blue齿”意为笑不露齿,用blue替换“不露”;“duck不必”意为大可不必;“skr”为“是个/死个”的谐音,常见用法有“你真skr机灵鬼”“吓skr人”。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运用一些独特的形式博得了受众的喜爱,在这个有着成千上万网民的复杂交际网中,网络流行语想要形成并且生存下来并不难,只需要网民们约定俗成,达成共识。

3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容易被网民接受,其特点如下。

3.1 适时而生,借势而长

不同于传统语言的是,网络流行语赶上了互联网时代,相比传统语言,流行语更能体现创新性和创造性,根据一个热点事件能立马诞生出多个可以让人联想到该事件的词,而传统语言则是稳固的、墨守成规的,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述。

3.2 互动性强,空间自由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可以抛开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释放真正的自己,运用网络流行语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谈天说地,暂且不说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性格,在网络上至少是个“活泼”的形象,或许可以借此来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3.3 形式新颖,感染力强

网络流行语采用各种形式相结合,模糊了词与词之间的界线,灵活巧妙而生动有趣,给人一种新鲜感,符合人们不断追求新事物的心理需求。简明的风格使我们更容易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同时更好地融入自己周边的社交圈,紧跟时代步伐。

4 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化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丰富了语言内涵,方便人与人交流的同时也提高了民众参与热点话题的积极性。尽管网络流行语朗朗上口,幽默风趣,但如果接二连三地将一些词以各种有特色的形式表达,那么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理解,这难道不会造成语言秩序的混乱吗?网络流行语本身都不是学术词汇,其缺少严格界定、含义模糊实属难免[6]。所以网络流行语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不规范的语言形式,会对使用者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尤其是刚接触基础语言文字的小学生,在看到这些流行语时很容易形成 “该词本就可以用于表达某个意思”的错误观念,以至于将其用于造句、作文中,对小学生今后学习中国语言文字构成一定的障碍。

因此,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规范是必要的任务。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要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对新词新语、字母词等的检测研究和规范引导。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强化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7]。在规范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有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学者李敏芳从受众素养角度出发,认为“应对网络流行语低俗化影响的途径就是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8]。学者周妍就政府、媒体、网民方面提出观点:“政府应强化其服务职能,主流媒体应善尽责任,重视网络流行语中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观问题,提高我国网民的媒介素养。”[9]学者易纯在《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规范》中指出,目前学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成果颇丰,但针对网络流行语的规范措施大多从宏观出发,缺少实质性建议[10]。

5 结束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演变快速的特殊语言,规范化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随着网民群体逐步扩大,我们对网络流行语的评价也逐渐变得全面中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主动做好流行语的“把关人”,对于低俗的网络流行语要及时抵制并规范,对于能积极表现民心民意的流行语,可以结合语境适当应用,促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丰富语言文字的内涵。与此同时,在这个大环境的熏陶下,小学生的语言文字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规范语言文字应该从小抓起,从源头重视。由此一来,可以更好地将网络流行语规范化逐步推进,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流行语语言文字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来稿规范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