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揭阳城乡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问题及对策

2023-10-20 22:29黄淯斌郑苑婷蓝大鸿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2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城乡中华

黄淯斌,郑苑婷,蓝大鸿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揭阳 522000)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我国城乡青少年的文化认知与成长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掌握城乡青少年对待中西方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增进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以广东省揭阳城乡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从2021年6月开始,采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在揭阳各个地区共发放问卷2 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 230份,有效回收率99.11%。通过对中西方节日文化对城乡青少年的价值观差异化影响的调查与研究发现,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对全面提升青少年群体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青少年认知传统节日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精神内涵理解不足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接受调查的城乡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内涵理解不足、文化认知不全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在中国传统节日数量的认知方面,接受访者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在7~10个之间的占比约47.44%;认知在4~6个之间的占比约19.37%。一些不是法定假期的传统节日,诸如寒食节、中元节、腊八节等,城乡青少年普遍缺乏了解。当前,城乡青少年对节日文化的认知更多停留在饮食、吃、穿等物质层面上,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春节穿新衣等,这种参与层面是较为粗浅的,缺乏对节日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认知。

1.2 文化宣传不够深入,缺乏整体文化认同

城乡青少年认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宣传引导、社会氛围活动、学校教育培训和家庭交流沟通等。其中,选择通过政府的宣传与引导认知的仅有46.68%,远低于其他途径。这说明对于青少年而言,目前政府的宣传与引导影响力相对薄弱,宣传途径与方式有待加强;另外,在提高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节日认知的方式选择上,约有72.56%的受访者选择“网络媒体、广播宣传”。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城乡青少年乐于通过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去了解和认知传统节日文化。传统节日文化宣传不够深入,宣传途径和渠道相对单一,导致了城乡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相对浅薄。

1.3 传统文化形式单一,文化践行动机不强

从调研的结果分析,大部分城乡青少年参与节日文化的形式相对单一,品尝美食、家庭聚会与休闲旅游成为参与传统节日的主要方式。过节形式单一导致城乡青少年主动参与、践行节日活动的愿望不强烈。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青少年不能将参与节日文化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他们对节日文化的概念、参与节日文化的方式都缺乏清晰的理解,属于被动接受节日文化,不能将践行节日文化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责任。因此,这部分受访者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态度也较含糊,对节日文化缺乏深厚的情感。

1.4 青少年易受西方文化影响,文化自信不够坚定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大多数青少年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与宣传意愿均高于西方节日文化。但是,目前城乡青少年受西方价值观影响依然明显,在文化自信层面不够坚定。在中西方文化频繁交流的背景下,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受西方节日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严重。调查显示有2.3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会向身边的人宣传西方节日文化;13.9%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会向身边的人宣传西方节日文化;而44.3%的人则表达中立,选择不确定。这说明大部分青少年并不抗拒西方节日文化,而西方节日文化中所蕴含的个人主义思想、功利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如果长期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危害。因此,仍需继续加强意识形态的教育,积极应对西方节日文化的渗透,避免西方节日文化中的负面价值对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

1.5 商业炒作突破底线,价值观影响较严重

青少年受节日文化的商业性支配,对节日文化的精神性与教育性关注度不高。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城乡青少年对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参与意愿较高,有61.12%的人表示中西方节日都过,受物理范围与文化传统等影响,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更有亲近感与认同感。但是,受商业利益的推动,各大商家常常会利用各种节日的噱头推出各种节日消费项目,吸引顾客进行文化消费,节日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青少年所认知的节日文化,常常被商家过度包装,节日文化变成一种消费行为,节日中的仪式感与精神性被慢慢淡化甚至消解,致使一些青少年对节日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认为过节就是吃吃喝喝,节日的独特性被消解。因此,需要重新审视节日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中,加强对节日文化精神性与教育性的关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节日观。

2 助力城乡青少年正确认知传统节日文化的对策

筑牢青少年的价值观关系到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中西方文化激烈交流的背景下,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繁荣发展,积极应对西方节日文化中负面价值的渗透,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城乡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1 政府层面

2.1.1 规范节日文化舆论宣传,营造良好节日文化氛围

近年来,新媒体传播形式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这类传播途径,在更加宽广的范围内传递信息,但是传播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对青少年价值观树立造成负面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与监督力度,规范新媒体运行机制,从源头加强把控,营造健康、绿色的新媒体运营环境。同时借助新媒体,以更加生动、丰富的形式开展节日文化宣传,传播科学而积极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

另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规划指导,推动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进企业、机关、社区、家庭。做好统筹协调,在各类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有组织地展示传统节日文化,扩大舆论空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网络文化、行业演出等内容,创作中国优秀节日文化产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节日文化资源。各级单位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结合“红色文化”和新时代思想,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种节日活动,例如:清明节祭祀革命烈士墓,重阳节到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等,烘托节日气氛,营造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

2.1.2 适当增设法定节假日,提高青少年节日参与程度

从调研结果来看,我国青少年群体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西方节日。其中,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这几个法定节假日的了解程度最高,而个别非法定假期的传统节日认知度较低,如中元节、腊八节等。这主要源于学生在求学阶段,如果没有设定为法定节假日,将无法参加祭祀、庆典等节日民俗活动。尽管青少年对中国节日文化有较高期待,但是受客观环境的限制,青少年参与节日文化活动的程度仍不高。

早在2005年12月原文化部公示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入围。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增添了清明节、端午节及中秋节3个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2]。这些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保护,同时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适当增加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假日,为传统节日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可以促使青少年更好地去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提高传统节日践行程度,让中国传统节日成为维系中华儿女思想情感的精神纽带。

2.2 社会层面

2.2.1 丰富节日文化活动形式,激发传统节日新活力与生机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因此,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丰富中国节日文化的活动形式,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转化[3],激发传统节日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例3 铝、氧化铝、氢氧化铝和可溶性铝盐与过量强碱溶液的反应,其生成物有一定的规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与教育作用[4]。我们要善于利用现有信息资源的教育功能,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不断丰富节日文化的载体,如运用直播的形式报道节日文化活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网站、建设中华优秀传统节日资源库、创建中国节日文化游戏小程序等,不断丰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线上节日文化,立足用柔性教育的形式,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节日文化中来,增强青少年群体的节日体验感。

2.2.2 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几千年来,我国形成了悠久的节日文化传统,其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与人文情怀。中国传统节日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5],坚定青少年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因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是所有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义务。

当前,青少年群体对中国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不强,认知意愿不强烈。从调研结果来看,部分青少年对很多节日的由来、发展与文化含义理解不透彻,概念不清晰。因此,社会各界要加大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和传播[6],从传统节日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出发,多渠道挖掘中国节日文化内涵,以简单易懂的亲民方式,深植在每位青少年的心田,进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学校层面

2.3.1 推动优秀节日文化走进校园,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推动中国节日文化进校园,事关青少年精神信仰的塑造,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工作,应该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2.3.2 优秀节日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涵养青少年精神世界

学校作为青少年群体的教育主体,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主要责任。推动优秀节日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中华文明,提升青少年群体对中国节日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8]。“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推动中华优秀节日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或者跨学科教学的方式,讲解中国节日文化的历史脉络,使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传统有清晰的认知。学生在课堂中,可相互交流节日文化习俗、感受节日文化礼仪、学习节日文化美德,能有效弥补节日文化教育的缺失,能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自觉构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 家庭层面

2.4.1 注重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引导青少年自觉践行

青少年的主体价值观往往代表了中国未来的主体价值观。青少年阶段正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做好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工作,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至关重要。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元素,是一种优秀的家庭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家庭开展各种传统节日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自觉参与家庭节日活动,如春节剪窗花,元宵节猜灯谜,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爱老敬老等活动,既能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能在无形之中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家庭节日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有助于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敬重感、神圣感,增强文化烙印,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寓教于无形。

2.4.2 重视优秀传统节日礼仪,主动推进家风建设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果受到良好家风家教的熏陶,更能怀有敬畏之心,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礼仪蕴含着无限亲情,也蕴含着家风传承[9]。如春节礼仪,既有行礼如仪之义,也有修身养性之用。“尽人伦曰忠曰孝,守家业以俭以勤”“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馀”,春联中有着各种劝人向善、勤俭持家的正能量;春节团聚,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讲老故事,在围炉夜话、一起守岁的过程中,一家人沉浸在浓烈的节日气氛中享受浓浓的亲情,青少年更能够接受父辈的谆谆教导,良好的家风家教就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教化青少年。

2.5 青少年层面

2.5.1 积极理性参与传统节日活动,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

学习中华优秀节日文化,不仅是增强青少年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的关键要素,也是弘扬和延续中华精神基因的重要举措。

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作用,积极理性地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使青少年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与亲近感,自觉承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社会角色。一方面,青少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刻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深刻理解并主动挖掘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形成爱国、爱党、爱家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积极并且理性参与各种优秀传统节日活动,投身到传承和弘扬中华节日文化之中,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节日文化的重担。

2.5.2 理性对待西方节日文化渗透,进一步实现文化自强

当代青少年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大多数青少年对外来多元文化充满热情与好奇心,当他们面对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难免会迷失价值判断。因此,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只会进一步加深,而不会减弱[10]。西方节日文化作为西方世界文明的表现,要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理性对待西方节日文化的渗透。既不能全盘接收,也不能全面否定。对西方节日文化中蕴含的真、善、美部分,要善于吸收转化,对其中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要主动摒弃并加以批判。做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要避免“一刀切”的教育形式,不能强行禁止学生过西方节日,而是应该更好地加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让中国节日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当践行中国节日文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就能充分发挥中国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进一步实现文化自强。

3 结束语

本文以广东揭阳城乡青少年为对象,调查分析了青少年群体在中西方节日文化认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今天,青少年在构建文化认同等问题迎来了新的挑战。在新时期,我们要重视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应对西方节日文化中负面价值的渗透,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青少年层面等加强合作,打出一套深入人心的“组合拳”,加深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更加具体和鲜活,让青少年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和发展中赓续中华文明。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城乡中华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城乡涌动创业潮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