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模型制作在园林设计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23-10-20 14:23武文丽杨梅花付宗驰
教育观察 2023年25期
关键词:园林设计园林要素

王 翠,武文丽,杨梅花,付宗驰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一、引言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为后期的风景园林规划专题设计打下扎实基础。[1]园林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艺术创作的丰富空间想象力,即读懂场地空间,理解场地空间,进而设计空间的能力。如何在课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建立空间感,让学生在设计中或设计完成后可以体验、感知、反馈设计空间,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将园林模型应用于园林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具体路径,加深学生对园林空间、园林要素的理解。

二、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园林设计课程是石河子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园林专业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共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是一门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学生通过掌握园林设计的理论知识,在实验教学阶段对道路、广场、居住区、公园等场地进行景观设计,培养综合设计素质、空间想象与空间组织能力,最终获得独立完成设计工作的能力。

(一)理论教学现状

经过两轮教学改革,我校园林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实现了研讨型课堂的有效切入。教师将单纯的理论讲授课时压缩,采用实验教学中学习并研讨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增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2]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学生对空间的认识仅停留在图纸上,二维设计空间和三维设计空间相互转换比较困难,尤其在设计前期,学生对场地地形设计、局部空间等方面的认识欠缺,团结协作能力也有待提升。

(二)实验教学现状

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部分在园林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性,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都不能替代的。[3]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学生以平面构图为主要的设计构思表达方法,在场地调研后完成最终的图纸设计。在将三维设计空间转化为二维平面构图的过程中,面对建筑、地形、景物等园林要素,学生大多凭现状和基础图纸资料去推理,在设计空间时缺乏图纸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联系和转换,缺乏三维立体思考和体验。因此,教师需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空间的设计与体验融入实验课程,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深化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实践分析水平。

三、应用意义

“模型”是根据实物、设计图纸或者设想,按照比例、形态或者其他特征制成的同实物(或虚体)相似的物体,用于展览、观赏、绘画、摄影、试验或观测等,常用木材、石膏、混凝土、塑料、金属等材料制成。[4]在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园林模型的制作,是在专业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导,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设计方案、设计表达、设计理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图纸和模型之间反复推敲,不断修正和完善园林设计方案的实践教学方式。[5]将园林模型应用到园林设计课程实验教学,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将二维设计变“活”、变直观。

(一)培养学生从二维走向三维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园林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有时难以跳出二维平面的限制。在教学中导入园林模型,要求学生对场地空间、园林要素等的组合拼接进行模型展现。学生在搭建模型过程中需要运用立体空间思维进行创作,细心体会从二维的平面、立面图到三维模型的转化过程[6],模型给予学生反复体验和试错的机会,通过反复开展三维空间思维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维得以在三维空间中展现,甚至尝试用三维模型反哺二维平面设计。

(二)加大学生对园林要素尺度的掌握力度

学生在初步接触园林设计时,通常难以较好地把握园林元素的体量大小,且在制作平面设计图纸时很难全面地从各个角度衡量设计的合理性,更多地依靠主观想象完成设计。园林模型以三维实体的方式呈现,制作园林模型需要学生努力对设计中各个要素的尺寸进行把控,按照合适的比例和尺度,将园路的质感、景观小品的体量、建筑的肌理等设计元素体现在真实空间中,并进行全方位表达,从而增强学生对园林空间的驾驭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与合作实践能力

模型制作的时间长、工作量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需要学生分成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几名学生需通力合作,共同探讨模型的比例和材质、制作工艺等多项事宜。从初步设计到制作完成模型,学生可以深入体验“分析方案、建立方案、推敲方案、深化方案、实施方案”的全过程。此过程能够有效锻炼学生再次创作景观设计要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能锻炼小组成员间互相沟通合作的能力。

四、应用方法

实验教学包含场地分析、构思、设计、成果展示等多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学生尝试运用手感模型、工作模型、展示模型等不同模型制作方式表达设计空间。模型制作成为学生与场地间进行空间交流的最直接的表现手段。

(一)基于教学环节的应用

1.踏勘设计场地,记录场地空间信息

教师选择学生可以亲自踏勘的场地,让学生在此环节体验真实空间尺度,初步建立场地的现状空间感,收集最直接的空间信息,为后续的平面设计和模型搭建打下基础。以我校园林设计课程实验教学为例,教师选择学校所在地的街头公园绿地作为设计案例场地。场地位于两路的交叉路口,东、西、北面均临居住区,南面为商业建筑。教师带领学生运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皮尺等测量工具进行真实踏勘,测量场地的现状地形、道路宽度、建筑高度、植物体量等基本信息,并了解场地周边用地状况。学生需用纸笔画出现状平面草图,记录场地中需要保留的建筑、景观小品、植物等的尺寸信息和位置,并拍照留存。

2.穿插模型拓展,合理选择模型种类

当学生进入一些重要空间节点的设计环节时,教师适时讲解相契合的简易模型并说明其特点和作用,让学生习得辅助设计、调整设计的手段,辅助学生在平面构图时更好地感受立体空间,更有效地开展设计活动。例如,手感模型[7]、工作模型[8]的制作不宜过于精细,场面、体量不宜过大,否则会挤占设计制图时间;成果展示模型[9]需最大限度地还原设计空间等。在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前,教师简单明确地讲解模型制作的关键步骤,展示往届学生制作的优秀模型实体,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模型种类。学生合理选择模型,使模型制作具有可操作性,有更大概率制成效果好的模型成品。

3.分析材料特性,挑选合适的表达材料

制作模型的材料十分丰富,但不同材料有其特性,应用于模型制作的效果存在差异。教师组织小组对模型的材料选择展开讨论并积极论证。在小组挑选并确定制作模型材料的过程中,成员间思维碰撞,表达意见,学习不同材料的特性,了解材料与模型间的紧密联系,掌握运用材料表达模型空间的基本技能。例如,草坪微地形制作更宜使用雕塑泥来完成,并利用热熔枪调整地形的起伏,操作方便,能迅速让场地设计变得更加有参与性和体验性;体育运动公园属于功能分区较明确的场地,可利用布织布按比例制作各种体育运动空间,布织布颜色多,轻便好修改,布置花费时间短且空间感容易获得,可直接放置在整体场地模型空间中;植物的大小比例、数量多少难以精确把控,因此,在模型中可选用彩泥模拟树的冠幅大小,再在底部插入木制小棒,快速模拟植物种植情况。

(二)基于模型类型的应用

1.利用手感模型体验场地空间要素

在概念设计阶段,学生通过制作手感模型,建立全面的场地地形空间观,推敲设计方案,拓展空间思维。手感模型应具有较高的灵活度,当学生修改设计方案时,可以同步动态调整手感模型,较为便捷地将二维设计图转化为三维实体,从而初步呈现或验证设计方案。手感模型强化了学生的空间体验感。学生尝试利用高低起伏的草坪对空间进行围合和分割,空间内包含大量的地形设计,若使用传统的地形模型材料,学生难以随时修改,而选择运用雕塑泥设计地形,学生能够在亲手模拟、塑造、体验场地地形空间时,不断对照设计图纸,对地形中坡度、山脊等空间再次进行把控,感受设计地形空间的起伏并及时调整设计图纸,为后续场地中其他园林要素的设计构建基础环境。

2.利用工作模型推敲空间功能要素尺度

在平面二维设计中,学生对园林各要素尺度把控不准确,如道路的宽度、硬质铺装的面积、空间围合的尺度等。工作模型可以将二维设计空间转化成等比例缩小的三维设计空间。学生将固定或已知比例的模型材料作为参照,根据元素间的比例关系和元素的使用功能,推敲空间功能要素尺度,确定合适的比例,直接用视觉确定园林要素的大小,设计空间的尺度、围合关系等。如图1所示,这是学生在某一场地设计中布置的二层观光平台,利用二层道路框架与平层硬质景观共同构成兼具生态功能和分流功能的集散系统。学生在制作二维设计图时,始终对观光平台的入口高度和整体体量把握不准,后利用已知比例的成品树模型材料进行多次比对,得以确定合适的尺度。

图1 利用已知比例的模型材料感知设计空间尺度

3.利用展示模型体验设计总体设计空间

体验是一种综合感觉,体验是人类感知环境空间秩序从而建立场所感的一种有效途径。[10]制作展示模型就是一种体验活动,能帮助学生检验整体方案的合理性。学生完成园林设计方案后,制作完整的展示模型。学生按照平面图对各种园林要素进行拼接和组合,形成完整的三维设计空间。在此过程中,原本被分割的园林要素得到汇集,检验园林设计方案的整体协调性。学生在逐步组合各项园林要素时,有机会发现先前设计中未能从整体协调性角度考虑的问题,除了设计工艺、设计功能的合理性,还应准确把握全局的比例和各元素的尺度,以及在数据合理性之外的人文要素。如图2所示,两个小组分别以体育运动公园和儿童游园为主题,制作出较为精确的设计空间,还原方案中园林要素的关系,并推敲、解决图纸中的问题,强化自身的立体空间思维。

图2 利用展示模型体验总体设计空间

五、应用成效

(一)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笔者在我校园林专业2019级的园林设计课程实验教学中引入园林模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认真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实验,均有能力完成现场调研、设计方案讨论、模型制作、方案调整、方案展示等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并最终确定园林设计方案。这说明园林模型应用于园林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具有可行性。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做到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每名小组成员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做出综合判断。课程结束后,所有园林模型在实验室进行展出,吸引了园林专业2020级和2021级近百名学生参观。各小组的组长针对小组制作的模型和设计图纸,向参观的学生耐心讲解并答疑解惑,深度的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自信。

(二)建立具有创新性的模型材料库

学生在制作园林模型的过程中,创新了实验材料,教师收集这些宝贵的园林模型制作经验,建立具有创新性的模型材料库。例如,在对儿童活动区进行铺装时,学生使用了颜色丰富的布织布材料,让活动区的地面变得五彩缤纷;在模拟道路两边的植物景观时,学生将彩泥塑成不同形状,并用丙烯颜料进行调色,呈现层次丰富的道路景观,制作过程较简单但效果却非常好,准确表达了具有个人设计风格的道路空间。每组制作的园林模型都被放在展示架上,与往届学生制作的园林模型共同组成模型库,便于未来的教学指导和交流学习。

六、结语

本研究将园林模型应用于园林设计课程实验教学,通过各种模型制作,让学生将局部或全部的二维图纸转化为真实的三维空间,展现其设计图纸中园林景观的布局和立意,有效引导学生加深对园林空间、园林要素的理解,使其具备完善的空间思维理念。园林模型制作是有效的空间研究手段,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材料进行再次创作,并与小组成员协商,认真、耐心、细致地完成所有步骤,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有益于提高园林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园林设计园林要素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清代园林初探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园林设计与施工协调管理模式的探讨
园林设计中的灰空间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略论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