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3-10-29 20:21汤春霞江苏省无锡市锦程幼儿园214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17期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幼儿

王 磊 汤春霞(江苏省无锡市锦程幼儿园 214000)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始终把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作为提升保教质量的抓手,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培训引领、规划改造、课程实践等形式,践行课程游戏化理念,努力构建贴近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

一、研训融合, 有效推进, 走专业提升之路

教师是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园所发展的重中之重,秉承“终身学习、不断超越”的培养理念,我们着力带领教师团队稳步前行,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重塑教师观念,改变教师教育行为。

1.转变理论内需,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

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需从加强教师对教育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开始,我们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游戏化专项培训,通过生活化课程、发展评价研讨会、专题研讨等形式促进教师深入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珍视游戏与生活的价值,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

结合《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布,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围绕其中15项关键指标解读教育行为,组织教师开展持续性的学习,以促进教师对文件精神的进一步思考和落实。

2.夯实园本教研,服务课程游戏化建设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江苏省优质幼儿园评估指标》等纲领性文件,以园本教研活动为平台,注重顶层设计,总结经验,将教研的落脚点放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上。

一是以小组教研为载体的课程审议。在前期课程审议研讨模式和开展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开发对课程实践的课程审议新模式,即:审主题活动设计(注重取舍)——审主题活动内容(注重优化)——审主题活动成效(注重生成),通过多次、分阶段的课程审议,建构适合幼儿发展的主题课程和项目课程,充实并完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

二是以月度教研为核心的专题研训。以月为单位开展园本研训,聚焦一个话题开展一个月的专题研训,以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如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训、小组沉浸式研讨、教研沙龙、头脑风暴等,引领教师在培训中勤于思考,立足于实践,将园本研训进一步整体化、系列化、持续化。

三是以项目引领为依托的引观共识。将项目研究落实到教学计划中,渗透到每周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及生活活动中,鼓励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同时,根据项目开展情况,督促项目组人员做到课题活动初期有计划、活动中期有思考、活动末期有总结,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为课程实践打好理论基础。

3.落实分层培养,夯实发展型教师梯队

落实“分类打造、分层培养”的教师队伍培养模式,结合园所教师队伍实际状况,我们重新明晰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四层级五段式”的渐进培养模式,打破年龄论、消除资格论、拒吃“大锅饭”。“四层级”指:新手型教师到发展型教师、实践型教师到成熟型教师、骨干型教师到能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到教学名师。“五段式”指:集中培训——师徒结对——园本研修——定期评价——跟踪培养五段式培训。“渐进”是指每个阶段教师培养目标和要求呈渐进式,对培养质量实现全程控制。

一是聚焦“适应性”,建设有成长空间的发展型教师梯队。让新教师有规范、有章法、能组织各类教育活动,通过浸入式的跟岗实践,帮助新教师快速了解一日流程的组织与实施,在实践中模仿和实践,尽快成为一名发展型教师。

二是聚焦“助力点”,建设有实践经验的成熟型教师梯队。注重教育实践、实训,要求教师熟练组织一日活动,同时注重引领实践型教师团队学习专业理论,从实践中提炼经验,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让专业实践更有成效,助力实践型教师成长为成熟型教师。

三是聚焦“发展线”,建设有发展潜力的能手型教师梯队。通过引发思考、总结方法等形式,在教育教学中善总结、善归纳,在幼儿培养方式上有思考、有创新,对园本课程建设有思路、有举措,通过“支教帮扶、示范观摩”等方式,分享教育经验,为骨干型教师提供可发展的平台,带动其向能手型教师成长。

四是聚焦“辐射面”,建设有教育合力的教学名师梯队。注重培养有责任担当、愿意开拓进取、能引领带头的专家型教师,鼓励能手型教师用研究者的视角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和现实问题,发挥示范辐射引领作用,以个性培育、精准指导等方式培养教学名师。

4.深化阅读共享,形成终身学习的氛围

在全民阅读时代,教师阅读更关键。在探索实践中,我们以“四角色三维度”为实施路径,即:领读人、共读人、跟读人、分享人四大角色分工阅读,每周确立一位领读人领读,同时邀请小组两名共读人助读,做好前期的阅读梳理,组内其他教师为跟读人,在领读人和助读人的引领下共同阅读,最后推选分享人进行阶段性分享和交流,建设教师阅读体系,在读、写、交流、评价中逐步提升教师的阅读能力。

为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园内坚持每周三开展进阶阅读研讨活动,不断进行集体反思,以研代培,实现教师的快速成长,形成终身学习的氛围。

二、潜心改造, 创新驱动, 走环境育人之路

1.重视幼儿终身发展,对话与浸润园所环境

从幼儿园的外部环境改造到内部环境创设,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我们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在幼儿园大厅里有三面文化墙,即“文化理念墙”“幼儿笑脸墙”“教师风采墙”,三个墙面是游戏化精神和理念的对话。结合课程游戏化理念,我们将楼梯作为幼儿园课程文化展示的窗口,融合“趣游戏、同生活”的课程资料,将课程的行进脉络进行展示和回顾,用收集的废旧物品以及教师和幼儿巧手制作的作品,装点幼儿园公共区域和大厅,让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有儿童的痕迹和课程的体现。

2.尊重幼儿主体地位,设置与布局班级区域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动下,我们通过三步走的研讨方式,反复审议、不断调整新的方案。

第一步,试点先行。年级组推出试点班,集合大家的智慧,重新规划“抽屉床”的摆放方式,把床作为幼儿游戏材料与室内布局的一部分。调整后,墙面与幼儿产生了互动,教室外的布局更加合理,游戏空间也更大。第二步,互助共研。开展全园性班级环境的现场调研,不断寻找和发现环境创设的闪光点,分享在创设过程中的困惑和解决办法。第三步,整体推进。在全园性班级环境调研后,又通过区域游戏环境创设分享活动,结合试点班级分享的实际案例,直观、细致地向大家讲解区域环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3.解放幼儿自然天性,优化与改造户外环境

一是改造室外游戏区域布局。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对户外环境进行大改造,转移零散的体育器械,留出大片场地供幼儿进行创造性游戏,借助户外游戏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在开展相互交流与集体合作的户外游戏活动过程中,自由、自主地参与游戏。

二是调整晨间户外锻炼模式。在户外锻炼中,我们打破一个班一个区域的体锻方式,开展体能大循环与小循环,通过自主选区的形式,让幼儿自由进入各个区域进行晨间活动。

幼儿园的连廊处开辟了体能锻炼区和骑行锻炼区,将体能器械与连廊有机整合。户外场景式骑行区也给幼儿的户外环境增添了修饰,将幼儿基本动作融入材料中。固定场地和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形式,打破班级间的界限。教师定点定区、分工协作,负责指导本区域幼儿活动的安全以及器械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创设“七趣”体验区:即“趣·搬砖”“趣·运动”“趣·唱跳”“趣·打野”“趣·涂鸦”“趣·玩吧”“趣·种养”,每个体验区之间既有各自的功能,又相互融合。

三、沉浸深入, 优化策略, 走课程实践之路

1.一日活动从“教师中心”到“幼儿中心”

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中,针对“教师中心”的现象,我们围绕“幼儿一日生活的全面自主”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进行挖掘和梳理,并对教师进行一日活动组织策略的指导。经过近三个月的沉浸式、系统化的研讨,形成了“一日生活全面自主”价值梳理表,为幼儿一日活动全面、自主地进行提供了指引,让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能真正关照每一个幼儿的发展。

2.户外游戏从“功能缺失”到“有机整合”

我们通过户外游戏常规调研,进一步推动户外游戏的组织和环境的开发。从户外游戏场地改造、活动内容选择、游戏材料的提供、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等方面进行研讨和有机整合,为幼儿园户外场地的改造提供了依据,更好地发挥了户外环境的教育价值。

3.课程资源从“零散拼盘”到“复盘整合”

我们从儿童的视角复盘园内外的课程资源,以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切入点进行梳理。

一是一张课程资源清单。与家长、幼儿共同收集身边的资源,聚焦儿童立场,对资源的种类、照片、所在的位置和可能引发的活动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整合,指向幼儿关键经验,形成课程资源清单。

二是一份课程资源地图。结合“课程资源清单”,和家长、幼儿一起调查,绘制资源图,将有价值、利于幼儿探索的资源筛选出来,与幼儿一起绘制课程资源地图,用发展的意识利用资源,促进园本课程建设。

4.幼小衔接从“阶段实施”到“全面渗透”

针对幼小衔接中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强的问题,结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我们聚焦身心准备、生活准备、学习准备、社会准备四大关键能力,将幼小衔接渗透在各年龄段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确定幼小衔接重点培养内容。通过园部家委会会议、各班级家长会,共研幼小联动模式下如何开展班级结对帮扶,聚焦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真问题,开展相关项目课程,如“我与时间的故事”“云端初体验,幼小零距离”“小学,你好”等课程活动。

猜你喜欢
幼儿园游戏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