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教师科教相融能力提升途径探讨

2023-11-01 14:35夏水鑫郑时有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7期
关键词:提升途径青年教师新时代

夏水鑫 郑时有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面临着向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转型,青年教师是高校主力军,也是高校转型的中坚力量,肩负国家教育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科教相融的职业素养能力提升不仅是青年教师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高校教育发展转型的推进器。根据现阶段高校教育发展状况和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从主观思想、科研实力、教学技能等方面探究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改变思维定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扩展专业知识领域、加强与学生教师交流、融合新技术教学和改善课程考核方式等多种途径和策略,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升个人科研、教学以及两者相融合的能力,为应对未来教育做好准备。

[关键词] 新时代;青年教师;科教相融;提升途径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上海理工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项目“教育信息化2.0时代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与保障机制研究”(CFTD223038)

[作者简介] 夏水鑫(1987—),女,山东淄博人,理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郑时有(1974—),男,江西上饶人,工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7-0089-04 [收稿日期] 2022-08-16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新时代教育建设培养创新能力强、一专多能、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这不仅要求高校具有良好的教育平台,也对高校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以科技前沿引领课堂教学,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转化成主动思考科学问题,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回馈科研,科研教学相互融合,这也是高校強化科研育人功能、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3]。

各高校不断开展资源整合,优化教师结构,引进国内外高素质人才,增强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培养。在高校不断发展中,青年教师不但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也逐渐成了学校科研和教学任务中的主力军。但是,青年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积累,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科研上也不如老教授有深厚的科研底蕴和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储备,所以青年教师用有限的科研成果引领教学必然成效甚微,要实现教学回馈科研更是难如登天,个人职业素养能力提升遇到诸多困难和障碍[4-5]。

为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科研实力、教学技能以及科教相融的职业素养,本文分析了现有环境下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能力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了提高科研能力、教学技能和两者相融能力的方法与策略,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职业能力发展和优秀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青年教师职业素养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主观能动性,科研实力不足

近年来,高等院校为了向“双一流”高校发展,招聘的教师都是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博士研究生或者有海外研究学习经历的优秀青年人才,这些教师拥有足够的科研经验和能力,可以满足高校基本要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教学成果要有所突破,难度并不小于发表科研论文。同时,现阶段高校在职称晋升中较为注重科研成果的考核,导致青年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才能尽快满足科研任务考核和职称晋升要求,形成了高校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6]。青年教师缺乏思考科教相融问题的积极性,甚至不愿花过多的时间用于教学,这是青年教师科教相融主观能动性差的第一个原因。

实际上,青年教师纵使愿意把科研融入教学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科研实力的不足使青年教师在研究成果、人才培养、专业知识储备甚至研究项目资助等方面都比不上高职称教师,他们把有限的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只能实现部分课堂的科教融合,不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对个人科研和人才培养起到的促进作用较小;使用他人科研成果用于课堂教学,难以做到尽知、尽解、尽证,不能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自信心起到促进作用。科研实力不足使青年教师不能把科研反哺教学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青年教师科教相融主观能动性差的第二个原因。

(二)教学经验不足,缺乏教学技巧

高校在青年教师入职后会提供师德师风、教育法规、教育理念培训,但这些培训不能让青年教师获得课堂讲授应用的实际教学技能,因此青年教师通常参考个人教育经历模仿教学。高等院校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设置了“传帮带”“指导教师”等模式,由高级职称教师实行一对一辅导,解决青年教师授课经验不足的问题,青年教师可以到指导教师的课堂现场听课学习教学技巧。但实际上青年教师由于知识覆盖面不够、教学技能不足、临场应变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大多不能将学到的教学技能灵活应用。此外,近年来高校教师规模大幅提高,本专业课程数量不足迫使青年教师承担外专业、外学院课程甚至无课可上,导师机制没有发挥实际效用。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和专业工程认证是目前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和向一流学科、一流高校迈进正在进行的项目,而青年教师由于对学校、学院、专业情况认识不足,对本专业教学成果、本科生培养方案、学生竞赛获奖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不了解,参与以上学科建设项目也难以做出全面、准确,既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又耽误科研工作,因此很多青年教师不愿参与这些“琐碎的事情”。此外,高校教师承担的主讲课程确定后基本不会更换,多次讲解同一课程可以熟能生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可减少备课时间,把更多精力用于科研。但这样的弊端也很明显:青年教师没有机会接触其他课程导致专业知识面狭隘;教学技能单一,丧失核心竞争力;各自为政,缺少同专业教师、同校教师或不同校教师的交流和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近三年许多课堂教学转到线上,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暴露出了青年教师准备不足、处理应急情况经验欠缺的问题。资深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网络直播中出色完成授课,而青年教师脱离了实际课堂和道具后,却没有利用好网络资源、信息化技术开发新技术教学模式,没能发挥出年轻的优势。

(三)与学生、其他教师缺乏交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院校已经对职称晋升体系做出了调整,科研成果占用比例持续下降,部分高校将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兼职辅导员,指导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或国家级创新项目大赛作为职称晋升的考核内容,这些政策的实施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但实际开展以上项目过程中青年教师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首先,青年教师授课技巧欠缺没能给学生留下较好印象,学生首选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指导教师,青年教师虽积极组织学生报名却大多无人响应;其次,青年教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缺少对学生耐心的指导,生硬地让学生执行任务,缺少交流沟通技巧,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这也是青年教师常犯的错误。

青年教师缺少与同专业其他教师、外校教师之间的交流。高校每年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师技能大赛等增加青年教师的教课技巧学习和交流,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理念以及授课技巧都提供了很大帮助。但青年教师对讲课技巧的重视程度不够,交流的话题仍然集中在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同时高校常聘请具有PPT课件制作、翻转课堂、微视频课堂等专长的教师开展授课技巧讲座,但青年教师学习后交流不足导致这些授课技巧没能在课堂上广泛应用,教学技能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现如今,青年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又肩负着教书育人与科技创新等重要使命和任务,如何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快速提升个人科教相融实力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青年教师科教相融能力自我提升途径

(一)改变主观思想,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青年教师能够做好科教相融工作的首要条件。教育改革已经使高校对考核和职称晋升机制从重科研走向了“重教学、科教并重”的策略,近年来已经涌现一批教学竞赛获奖或指导大学生竞赛获得全國奖项而职称或职位晋升的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不再是唯一出路,青年教师应该调整思维模式,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响应教育改革政策,主动将科研和教学融合,为国家培养爱思考、爱创新的优秀人才。

很多高等院校设有“我最喜爱的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由本科生投票选出的优秀教师奖项,每次选出的优秀教师中不乏青年教师的身影,表明学生从教学风格、听讲感受、交流互动上依据自己喜好进行判断,学生对新老教师一视同仁,青年教师同样有机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和重视。因此,青年教师应当同样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课堂、对待学生,力求把课堂每个细节做好,了解每位学生的想法,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小,更容易做到“学生了解教师、教师读懂学生”。

(二)加强科研实力,以科研引领教学

打造一堂学生喜欢的、启发式的优质课堂,离不开过硬的科研实力。青年教师没有做好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足够的科研实力作保障。青年教师不仅要从研究方向上进行深度挖掘,也要从专业知识领域上不断扩展。把解决科研问题的态度带到课堂中,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思维定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科学严谨的思维逻辑和科学性问题带到课堂讨论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基础教育科研赋能,教学回馈科研。

国内的学术会议普遍是由高校承办、高校科研人员参加的,而高端的装备会议全是由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科研成果与技术应用相互独立。这也是青年教师把科研成果融进课堂时遇到的一大难题,不了解科研成果如何在实际工程应用及其应用效果,而没有得到应用的科研成果更难让学生感兴趣。所以青年教师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研究,在多方合作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提高创新技术的普适性和接受度,加强跨学科、跨学校、跨领域等多项合作研究,对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机制进行创新和改善,让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更广泛地了解与应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并且从中受益。

(三)重视自身教学能力提升

提升自身教学素养能力,首先要对本专业课程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青年教师大多是博士研究生毕业,但在课堂中经常会遇到对于多门课融合的知识点不能给出准确的解释,讲课时显得捉襟见肘。首先,青年教师可以主动组成课程互换小组,把本科生专业课程知识全面梳理清楚,为学生答疑解惑时能清晰地剖析问题脉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轮换授课机制也能增加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在讲课过程中碰到的难点可以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学习,取长补短提升个人教学能力和技巧。其次,青年教师要积极主动听老教师讲课,参加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座,认真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件资源和考核方式进行设计和改善,力争做到能讲好一个科研讲座也能讲好一门课程。再次,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学科建设和工程认证,努力做到对学科发展、学生培养计划、学生竞赛获奖情况和就业方向有清晰全面的了解,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青年教师应当积极使用翻转课堂、互动小程序、微视频等新技术教学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学习场景,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信息技术、资源和课堂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

(四)探索积极的课程考核新模式

现阶段高等院校课程考核仍然以试卷形式为主,大学生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完成课程考试,显然课程内容的理解仅仅浮于表面,不能满足学以致用的基本要求。青年教师应当敢于尝试探索新的考核方式,如将考核方式改成开卷考试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改成课题答辩可以增加学生的思考、表述能力,同时也能增进小组成员的协同合作。再加以小组成员任务分配和完成度考评,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面对课程考核。课程考核穿插到整个教学过程,合理设置学习阶段作业、期中考试和课堂讨论,为最终的课程考核做好铺垫,由简入繁、逐步深化,形成“了解—思考—实践—再思考”的循序渐进过程。

結语

青年时期是职业能力素养提升最快的阶段,青年教师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科研实力、教学技能以及科教相融能力,引领学生参与科研问题讨论、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技术实际应用,发掘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信息化技术、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成一体,让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考核不再局限于考试。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建设的主力军,科研教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现代教育正在发展的方向,青年教师应当敢于打破舒适状态,积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肩负起新时代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2-07-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王斌,黄琼宇,陈熙.有效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两个重要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2(5):39-41.

[3]陈群.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争做新时代教育改革探路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政协,2021(5):35-36.

[4]张洽,张诗琪.高校科研与教学失衡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22(1):1-6.

[5]蔡玮,张建德.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76-78.

[6]杜妍.普通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并重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21(17):131-133.

Study on th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XIA Shui-xin, ZHENG Shi-you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era,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pplied and compound talents. Young teachers are the main forc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ies, shouldering the hope of national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of you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not only the embodiment of young teachers self-worth, but also the propell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erms of the subjective think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 teaching skills i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young teachers. Sever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changing the thinking mode, giving full play to subjective initiative, expanding the field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tegrating new teaching technology and improving the way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to improve young teachers for future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era; you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promotion

猜你喜欢
提升途径青年教师新时代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浅析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与提升新途径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
探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提升途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