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视域下国家级非遗“得荣学羌”的舞蹈动作语汇
——基于网络民族志的田野调查

2023-11-04 11:21何洋托美次仁杨丽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语汇右脚左脚

何洋托美次仁 杨丽萍

(1.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81;2.成都市龙泉驿区新果泥艺术培训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引言

“得荣学羌”是藏民族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发源于得荣县的瓦卡镇(原子庚乡),最初流传地仅限于瓦卡镇境内,目前保持活态传承的有瓦卡、子实、八子斯热、阿称、吴拥共、子庚六个村落。[1]2008年6 月14 日,“得荣学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序号:Ⅲ—66。[2]

本文从艺术审美的视域对非遗传统舞蹈项目“得荣学羌”的舞蹈动作语汇进行观察。艺术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是以艺术作品作为对象,去感受与领悟客观事物本身所蕴含、表达的美学境界。通过网络民族志的方法,笔者与传承人建立虚拟社区,使用微信进行语音的深度访谈、发放在线问卷和收集图片、视频,借助抖音等自媒体进行舞蹈动作观察和解读,了解其历史起源、特色动作和寓意内涵。针对保护非遗舞蹈急需调研记录的动作语汇,文中着重调研了“得荣学羌”外在展示出的“下肢动作”“上身及手部动作”和动作内在蕴含的“寓意”。

一、“得荣学羌”历史起源与传承现状的田野调查

“得荣学羌”是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得荣县广为流传的一种藏族自娱性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关于“得荣学羌”的历史起源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途经瓦卡,得荣大土司子庚阿吾为迎接公主驾到,特意召集当地民间艺人,创编能让文成公主看懂又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最终产生了融汉族、藏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歌舞风格为一体的“学羌”舞;部分学者们认为,明代晚期纳西族曾管理中甸、巴塘、理塘一带,得荣因旧属巴塘管辖,所以跳“学羌”舞时的服饰、唱调、舞姿等与这些地区特别相近;最具依凭的观点是“学羌”由藏族传说人物江根阿坡创作,他综合了康巴三江沿岸的锅庄与踢踏的舞步,又融入了滇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些舞蹈元素。结合江根阿坡创作的历史传说,从历史上看,得荣瓦卡(茶马古道金沙江码头)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座重镇,各民族的马帮和商人曾集聚在此。或许,人们常常在这里载歌载舞,久而久之在碰撞和交流中慢慢融合出了一个新的舞蹈:“学羌”。[3]

历史传承中,得荣学羌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流传。虽没有歌本与文字记录,但因表演形式活泼且互动性强,舞蹈语汇丰富且易学易懂,民俗文化内涵丰富且多姿多彩,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并广为流传至今。同时,由于得荣地处四川省西南隅的川滇交界的高海拔地区,交通闭塞、对外交流较少等地理、历史传统因素,也是促成其保留完整和传承至今的外部客观因素。正如传承人在微信语音中口述道:“以前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外出交通也不方便,跳这个舞蹈就是大家觉得最好耍的事情,所以大家当时都喜欢跳,都愿意学”。但是,随着当代交通的便利、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网络信息化普及,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得荣学羌”原有的传统传承方式受到了挑战与破坏,特别是随着当下手机、自媒体的大众普及,年轻一代得荣人的审美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信息的交流发生了转变,传统古老的非遗舞蹈的保护与传承正在面临消失的危机。所幸,当地有关部门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探索非遗在当代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我17 岁就跟随我的老师也就是现在的国家级传承人格玛次仁学习跳舞,他多次带领我们的演出队奔赴康定、得荣县参加演出并获奖。我现在也免费给学生孩子们教跳舞。我们县还成立了一支以“学羌队”为主,规模60 人的文化艺术协会,会员年龄在20—50 岁之间”,传承人单珍洛布对当地的传承现状介绍道。

但是,保护和传承非遗传统舞蹈项目,调查和记录其舞蹈的外在动作、内在文化内涵,是保护和传承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其教学和传承的基础。鉴于该非遗项目动作语汇记录的缺少,本文从艺术审美的视角解析了该舞蹈外部呈现的下体、上身和手部的特色动作,赏析了舞蹈动作所蕴含的内在寓意,从而揭示“得荣学羌”的艺术美学价值与民俗文化功能,为当前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艺术审美视角的理解。

二、“得荣学羌”舞蹈动作语汇的田野调查

欲解析舞蹈蕴含的艺术美,先需了解该舞蹈外在的动作构成及特色所在。[4]提起“得荣学羌”,传承人在微信语音中对该舞蹈的动作做了以下的详细叙述。

“‘得荣学羌’以得荣锅庄舞步为基本舞步,舞步融汇了得荣的‘九步锅庄’‘弦子’‘踢踏舞’,形成独特的‘学羌舞’动作,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古朴大方,动作特点在于脚下踏、跺的和谐组合。具体的跳法分为下肢的舞蹈步伐、上身的动作和手上的动作”。

(一)下肢的舞蹈步伐

“跨步悠腿,是左脚向前跨步时右脚自然地向前抬起约25 度悠腿,右脚悠腿后落于原位时左脚随着重心向后移动,自然抬起左脚前悠腿约25 度(女性左脚点地)。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节奏较缓慢且平稳。

原地换脚踏步,是右脚、左脚依次踏步十下,随后右脚旁踏两下。重拍在右脚,膝盖放松,保持颤膝。

前踢步,即为右脚做原地踏步时左脚直膝快速向前踢步,依次快速交替。主力腿膝部松弛带有颤膝,脚下踢踏有力,节奏轻快保持匀速。

踏步吸腿跳动作,是左脚踏步时右脚小幅度吸腿,随后左脚小步蹭跳一次,第二次换右脚先踏步左脚吸腿,随后右脚小步蹭跳一次,依次交替,踏步有力,吸撩时膝部力度柔和,节奏短促有力。

俯身踏步行径,即为右脚向前踏步时左脚自然屈膝后勾腿,左脚落脚后右脚快速前抬腿迈步,该动作用于围圆行径,右脚向前踏步时身体前倾,行径时双膝松弛且有韧性。

侧身行径跺踏步,是右脚向前踏步时左脚紧跟踏步,形成靠腿步伐后左脚两次踏脚的同时右脚两次跺脚,三步一停,跺踏脚结合,双膝顿颤,跺踏刚劲有力,踏点清晰,节奏均匀”。

(二)上身及手部特色动作

“曲臂甩袖。双手位于胸前小臂交替向上甩袖,右手曲臂向上甩袖时左手向前斜下位放下,依次交替,上身处于沉肩放松状态,甩袖有力,节奏平稳。

齐眉晃手。双手下垂,动作时屈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手,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5]

晃盖手。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用手心抹,经过上弧线由旁及里。

俯身甩袖。动作时,上身向右旁俯身,左手背手,右手向左斜下方甩袖,重拍向内。

横向甩袖。动作时右手由大臂带动小臂,由右旁横划手到左肩胸前,再用力向右旁甩袖,左手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从左至右,再向左甩袖,依次左右交替进行”。

三、“得荣学羌”舞蹈动作语汇的寓意审美

“得荣学羌”作为一种民俗性舞蹈,传承方式与民众的民俗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在得荣方言中,“学”有勾兑、结交、配对的意思,“羌”是“跳”的意思,因此“得荣学羌”舞蹈的起源最早意为:男女交往中跳的“情舞”。[6]该舞蹈无论其唱词、韵调、舞步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蕴涵着得荣人民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具有独特的美学意境,也是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舞蹈学等方面研究的重要资料。从艺术审美的视角来看,该舞蹈的外部动作是构成该项非遗艺术审美呈现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属性。“动作美”是根据舞蹈动作的呈现来展示的,而舞蹈动作呈现的“表现性”功能,是具有描绘人的情感、展现人的思想、刻画人的性格等作用。[7]通过传承人的口述发现,“得荣学羌”舞蹈的动作中具有的“同手同脚”“跺踏结合”的外部特色形态,以及“因情而动”的内在动机构建,这三点的构成因素是动作背后“得荣学羌”的内涵寓意所在。

(一)“同手同脚”的和谐美

“得荣学羌”舞蹈中手脚相结合的动作都以“同手同脚”的肢体形态进行展示的。每当右脚吸撩腿时,右手做齐眉晃手,右脚向下跺踏时,右手向下做盖手。手部动作需配合脚下步伐的起伏,做上下摆动,四肢线条流畅且舒展,呈现出大方、洒脱的动作美感,体现出了得荣人民对舞蹈动作外在审美的展示。“我们得荣人认为,跳舞的时候上肢与相对应的下肢同时做同方向的运动,有着‘相连’的意思,寓意吉祥、和睦”。传承人的介绍,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到了,通过肢体“相连”的外在肢体展示,其核心是诠释出对“吉祥、和睦”的寓意。这种重统一、重和谐的思维方式的本体论认为,在矛盾的同一性和个性中,同一性更为根本,而对立与差异乃是包含在统一与和谐之中的,两(对立)乃一(统一)的内容,一乃两之本。[8]统一的和谐之美是中华美学的特性,“得荣学羌”舞蹈中“同手同脚”的和谐、外化美和内在美的统一,正是中华美学的一种印证。

(二)“跺踏结合”的流畅美

“得荣学羌”舞步融合了藏族踢踏舞中的碎踏、颤踏、颤撩腿等步法,表演者进行“跺”“踏”“撩”动作时,施加不同程度的强弱对比力度,使“跺”与“踏”动静结合。“下步要有力,踏脚要清脆,脚下的跺踏动作要给人行云流水的流畅感”,传承人介绍道,“当舞者俯身而变化了节奏的强弱感后,这一动作则又显得柔韧、洒脱,为舞蹈增添了一丝流畅美,给人舒适、难忘的审美体验”。舞蹈的流畅是一种美,更是舞蹈艺术美的呈现基础。[9]舞蹈的表演首先就要“流利、通畅”,让观众在一气呵成中感受舞蹈艺术带来的畅快之感,方才有美的体验。“得荣学羌”舞步在跺踏时,膝盖动律连绵不绝,极富柔韧性和弹性,颤动和屈伸有时小而快、有时沉而慢,身体重心配合跺踏,被动且松弛的运动,身体形态总体呈现出松弛感,体现了藏族舞蹈特有的流畅美。

(三)“因情而动”的内涵美

舞蹈起源说中有性爱起源说一种,该起源说专门解释到舞蹈是因男女为表达情感和求偶的需要,而进行的肢体展示与肢体接触。[10]同样,在传承人的介绍中也说到了男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得荣学羌”舞蹈最原始、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得荣学羌’同手同脚的动作代表着男女情感生活的联系,舞姿时而激情、时而柔美,描绘着男女间美好情愫,展现着人们对爱情的渴望与憧憬。表演时,队形有时是男女各一排面对面,有时是拉手围圈,一人领唱后,男女间自行填词一问一答,反复对唱,以此方式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互表心中爱意”,传承人解释道。在得荣,“学羌”意为“一起跳”的意思,不仅节日里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藏族歌舞表演,在平时的广场上、草原上、人群聚集的地方也可以看到群众自发的跳舞、唱歌的场面,且不受场地、人数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加入到舞蹈的队伍中尽情唱跳。因为高原的地热资源丰富,白天时男女大都各自分散泡温泉,搞野炊活动,同伴之间讨论唱词、探讨音律、切磋舞步、叙述友情。傍晚开始就在温泉边点燃篝火,青年男女载歌载舞,唱词随兴而起,曲调时抑时扬,歌舞表演情真意切,男女之间抒发着彼此爱慕之情,此起彼长,高潮迭起,充分展示出“得荣学羌”舞蹈“因情而动”的特色之美。

四、结语

从艺术审美的视域观察,“得荣学羌”的舞蹈动作语汇有着“和谐美”“流畅美”“内涵美”等特色的体现,分别通过“同手同脚”“跺踏结合”的外在动作和“因情而动”的内在动机得以展示。舞蹈动作是内心情感的外化和延展,而内心情感则是舞蹈动作创作和表演的起因与动力。正如传承人解释道:“男女之间为了表达爱情而聚在一起跳舞,跳舞要跳的好看才能吸引对方,这就是当时得荣本地的男女青年为什么喜欢跳‘得荣学羌’的原因”。美本身只是无限的感性形象,[11]但是对美的追求则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向往。舞蹈艺术通过身体动作的表达形式,让人们可以抒发出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表达的人的最深层次的内心情感,印证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得荣学羌”正是在男女表达爱意的语言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场即兴对唱的叙述,又在其咏唱的基础上借用舞蹈肢体语汇充分的传递思想情感,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丰富了该舞蹈的动作、赋予了每个动作的寓意、传承了舞蹈的历史文化内涵,最终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

“得荣学羌”非遗传统舞蹈无论其动作、队形、唱词、曲调、服饰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蕴涵着当地世代相传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审美意趣,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研究价值。本文通过艺术审美的视角,观察并赏析了该舞蹈的外部动作与内在寓意,并运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与传承人建立了虚拟社区,对该舞蹈的动作与内涵进行了田野调查。但是,真正的保护和传承非遗,还需要全面的调研和记录该非遗的包括前期准备、心理活动、演跳过程、曲调唱词、服饰道具等完整的艺术行为及心理活动过程。未来的计划中,将对该非遗的演跳队形、曲调唱词及服饰道具等进行田野调查,以期完善和丰富国家级非遗“得荣学羌”的调查记录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

猜你喜欢
语汇右脚左脚
感恩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先左脚,再右脚(下)
先左脚,再右脚(上)
“左脚丢鞋”案件
抬不起的左脚
分清左和右
左右脚是同岁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