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以《论语》为例

2023-11-04 11:21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医学生

孙 青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0)

一、《论语》概述

孔子(公元前551 年—公元前479 年4 月11 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全书共二十篇,作为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道德等多方面,是研究孔子生活及儒家学说的主要资料,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精华,值得高校学生认真学习、反复研读、细心品味。

本文将结合医学类院校的教育要求,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通过深度挖掘《论语》中的优秀思想精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者仁心,做到心中有爱,用温度去体现医学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进一步实现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二、《论语》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生命观

孔子珍视自然生命的存在,向往社会生命的和谐,崇尚精神生命的不朽。在孔子的眼中,更加重视人的生命和健康,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生命观。

在《述而》篇中,孔子提到:“子之所慎,齐、战、疾。”在孔子看来,君子需要慎重对待的事情有三件:斋戒、战争和疾病。《左传》中曾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将疾病与国之大事“祀”与“戎”并列在一起,足以可见他对疾病的重视,从这方面来看,孔子对人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之高。

在《乡党》篇中,曾记载了孔子家马棚失火一事。“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家里的马房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而不是着急担心家中的马,这表明在他心中,财物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的生命才是他首要关心的。当然,马的生命也是孔子关注的,只是相对马来说,人的生命更重要。这可以看出,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人道主义的思想。

在《卫灵公》篇中,孔子对待残疾人的方式也非常友善。“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当乐师冕来见孔子的时候,走到台阶边,孔子就说:“这是台阶。”走到坐席边上时,孔子又说:“这边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又告诉他说:“某某人在这里,某某人在这里。”冕跟他告辞后,子张问道:“这是和盲人乐师交流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方式。”古代的乐师一般由盲者担任,这篇具体而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在和盲人相处的过程中,对盲人真诚、体贴的态度。对之不厌其烦的提示和指点,表现了他非常富有同情心和善于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的优点,这种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教育学生们要有人道主义精神,他们未来从事的工作与其他职业不同,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件良心工程,需要对生命有足够的珍视和重视,更需要知道他们的职业的真正意义:救死扶伤、济世活人。所以学生们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对待患者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的。我们知道,患者在生病的过程中其实是比较脆弱的,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承担着巨大的痛苦,所以在接待患者的时候,就不能只是例行公事,而是要有温度的去进行交流,治愈身体,更要治愈心灵。这也是医学上多次提到的要对患者具有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这种思想至关重要。

(二)道义为先、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悠久民族,讲求道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奉行的君子品格,以儒家为代表的“重义轻利”的思想更是在《论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医学生来说,就是要培育这种道义为先、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教育他们在救死扶伤的职业生涯中,不能做到只顾利益,轻视道义。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从《论语》中汲取古人智慧的结晶,在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之际,教育他们永存善良之心,不忘学医初心,坚持道义为先、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做一个医德双馨的医学人才。

孔子在《论语》中明确提到自己的义利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孔子看来,每个人都想过上富裕的生活,摆脱贫困的局面,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君子而言,富与贵应当取之有道、取之有节、取之有度。即便贫困的生活再不好,想要获得富裕的生活也要采取正确的方式,从正道出发,这才是君子所为。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学会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度。

这样的观点在《论语》中表述还有很多,比如,《里仁》篇中讲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述而》篇中也提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们吃简单的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也会乐在其中。在君子的眼中,通过不道德、不正义的方式获得的富贵荣华,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总有一天会散去。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影响了后世无数进步青年,成为了铸就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人格的重要基石,由此造就了一大批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惜舍生取义、无私奉献、慷慨赴死的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更是要在职业生涯中守住初心,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医学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如果对生命没有敬畏,对道德没有认同,只顾着追求物质利益,那么拥有再好的技术,病人都是危险的。因为这样的医生不会真正体谅病人,不会看到每个病人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支撑。所以培养一个优秀的医生,一定要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坚持道义为先、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三)专心致志、学思结合的学习观

《论语》中有关学习、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广泛。作为医学生,要知道他们未来从事的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这是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的崇高职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存在重点与非重点的划分,每一项学习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这样,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就至关重要。我们从《论语》中学习、吸收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便能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主观上真正喜欢,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雍也》篇中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我们常常说的快乐学习就是这个原因,当发自内心的感到学习快乐的时候,就能化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样地,对广大学生来说,医学知识是枯燥的,如果他们能从这些知识中获得乐趣,有所收获,那么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了。

《泰伯》篇中提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就怕来不及,学到了还害怕会丢失了。正如我们常说的,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钻研,不断地精益求精,不能浅尝辄止,否则只能半途而废。因此,对于知识的学习一定要有惶恐的心理,尤其是医学知识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阶段,医学界时常会有最新的科研成果、理论等,所以对于学习,一定要有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为政》篇中提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这段话是对他的弟子子路讲的,他指出了追求学问的态度要实事求是,真正的智慧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诚实,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只会变得什么也不懂。学习是自己的事,到底学懂了没有,也只有当事人最清楚。如果本人装聋作哑、人云亦云,那么对待学问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孔子特别指出这一点,便是要告诫学生,一定要诚实地问自己,老师教导的知识是否真正做到了学懂弄通,千万不能自欺欺人,否则最终害的只有自己。

《公冶长第一十五》篇中有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尽管孔圉德行不佳,但是他在聪敏且地位高的情况下,却能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所以能够谥为文。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孔子看来,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愿意不耻下问,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的。所以,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向其他人请教,不要觉得不好意思。

关于学习方法,孔子也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他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于知识,“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在学习新知识之后,还要再对这些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这样就能将无序的大量知识点整合成有序的知识框架,以便新旧知识进一步链接、引申拓宽、深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真正做到“举一而反三”。作为医学生,需要学习的医学知识不仅多,而且杂,如果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巩固,那么就不会有很高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也不会达到最佳状态,这样只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无所得。

孔子还强调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知识不能死记硬背,一定要去思考,思考这些知识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没有进行深加工和整合,就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只会迷茫不清楚。而如果只知道思考却不学习知识多加积累,就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知识作为基底,没有实践作为应用,那么这样的思考也只是徒劳。所以一定要知行合一。

(四)救死扶伤、济世活人的医德观

纵观《论语》,可以看到通篇是以仁义道德为中心的,在全文中也是多次出现“仁”字,孔子主张“仁”,认为君子应该具有仁的品质,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呢?《颜渊》篇中,樊迟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的回答是爱人。正所谓“仁者爱人”,有仁德的人应该是充满爱,拥有爱,会爱人的人。这种爱是大爱,是发自内心的对普罗大众的爱,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爱,这其实与医学上所需要的医德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医者在这方面也需要具有这样的品德,作为医学生,不仅需要练就高超的医学技术,更需要有仁德之心、恻隐之心、慈悲之心、同情之心。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有了这种普度众生的意识,才使得医学生在面对生病痛苦中的病人时,能够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就会把属于亲人独有的温情推及到更多人身上,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要有人文关怀。我们说,医生治病,不仅要治身体,更要治心灵。

三、结语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新形势下,高职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之上,而是要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要求,既要培养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也要加强他们在人道主义和仁爱奉献精神等人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做到医者仁心,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技兼备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医学生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