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2023-11-05 05:58李传松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文言文言文

李传松

从“核心素养”内涵来看,“文化传承与理解”是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言知识的学习,更要让学生从文本细读中,提炼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要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蕴与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觉自信。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瑰宝,在教学中,多重“术”而轻“道”,重“考”而轻“教”。很显然,这样的教学不足以充分彰显文言文的价值,也难以引导学生真正在文本解读中形成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学生的文本解读过程,必须是真正深入文本的过程。这既依赖于学生自身,更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文本细读教法,即从文言作品的语言、结构、细节中,去挖掘真切、细腻的人文情感与体验,夯实学生文言基础,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事实证明这一努力是可行的,是有成效的。当然,在进行文本解读教法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基本的操作概念,如文言文解读必然面对的字词学习、文本阅读过程中的赏析能力、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审美能力等。本文以《兰亭集序》为例,从文本细读中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增进学生人文素养的获得。下面就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在文言阅读教学中,字词的学习与积累是增强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文言文中,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很多。在《兰亭集序》中,如“修、期、致、盛、所以、觞”等,要让学生重点理解其含义,掌握其用法,进而促进对文言文的流畅阅读和熟练翻译。在学习文言字词时,传统教学方法通常以机械记忆为主,无法激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对于汉字,其本身有字形、字义等特点,我们在文本细读中,可以从汉字的结构入手,剖析字理,延伸古汉语词义,增强学生对字词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比如对于“觞”,其读音为shāng,本义为盛酒器。但在文中,“引以为流觞曲水”,这是古代传统习俗,多延伸为诗酒唱酬的雅事。将酒杯放置于水流的上游位置,顺水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把握了“觞”字的含义,就为学生后续理解“一觞一咏”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一例子可以发现,指导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要指导学生从文言字词的语义探析中,把握其要点与内涵,增进对古代社会文化、习俗的理解,进而增进对文言字词古今异义的领悟,习得文言语感。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字词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基础性地位,在进行字词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满足于字义的教学,更要从历史的维度去引导学生形成更加丰富的认识,要让学生在学习字词的时候,能够将理解建立在历史认识的基础之上,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可以确保学生的理解进入长时记忆,从而在后面的文言文学习中有着更加良好的表现;并且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思维的培养和提升,也是构成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文言文阅读,要从文言结构入手,把握行文逻辑。文言文,在语言上简练,在结构上严密。文本细读教学,要在阅读中抓住文言文的条理,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与严谨逻辑,增强阅读思维力。在《兰亭集序》中,该文呈现了时间、人物、事件,描述了细节,抒发了感怀等等。全文虽然只有324个字,但却跌宕起伏,情感变化错落有致。在细读文本时梳理其结构,如对“信可乐也”到“岂不痛哉”,再到“悲夫”,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陈述的结构,厘清作者的情感脉络。一“乐”,一“痛”,一“悲”,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文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有这些情感变化?是什么让作者从“乐”到“痛”,再从“痛”到“悲”?结合文本细读,从文段结构与文本内容上,去探析王羲之的心灵世界。

整篇文本,从写景入手,介绍与会人物及环境、盛况,王羲之利用情景妙趣,感受到“信可乐也”。这种快乐,是不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呢?我们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可以感受到王羲之对人生的喟叹,体会一种“痛哉”。再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中,又能看出王羲之所追求的心境,随心所欲的快乐,对人生价值的悟道体会,感受出一种“岂不痛哉”的悲叹,简单的快乐,蹉跎了岁月。在文本赏析中,王羲之的兰亭之“痛”,体现了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忧叹。“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反思人生,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

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起着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进而上升为文言文学习直觉的作用。文言文学习是需要直觉的,充分的阅读在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形成关于文言文的直觉性判断,这有助于学生在接触到新的文言文的时候,能够表现出正确性更高的理解水平,这是文言文学习的良好状态,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该追求的状态。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本细读以阅读文本为重,引领学生从阅读中去品味语言的内涵,去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文言文阅读,要感受作者的情感,要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从文本细读中提炼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与哲思,进而让学生从文言文中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增强学生文言审美鉴赏力。《兰亭集序》传诵千古,作为名篇阅读教学,教师要立足语言,细读文本,让学生在含英咀华中深度学习。该文语言清秀、洗练,在写景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突出了山石之乐。在写水时,“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将兰亭的景色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展现了兰亭之清幽,让人有心旷神怡之乐。在叙事上,“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对事件的描述,以普通词汇来彰显细节特色,读起来既高雅而又不失情致。在情感抒写上,“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对古往今来的感受,充满无限“感慨”。可谓是字字珠玑,文采斐然。从《兰亭集序》文本细读中,无论是写景、叙事,都可以从山水清幽中读得一份人生诗意。文本细读,要挖掘人文情感,促进学生在文言阅读中塑造高尚情操。

相对于一般的教学方式而言,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不仅可以从认知上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可以从情感上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亲近感,这在保证学生对文言文的持久兴趣、形成中华文化自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要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去研究这一作用的内在机制,并充分运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感知,进而奠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剖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借助于文本细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倾听文本的情感与心声,感悟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文言文言文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ТРИ ШЕДЕВР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