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医学生医学科普工作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

2023-11-11 11:26魏嘉欣王嘉鹏邹慧娟陈蓓丽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科普知识医学生科普

魏嘉欣,程 菲,范 霖,王嘉鹏,邹慧娟,陈蓓丽*

(1.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在“大健康”战略背景下,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思想是当代医学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医学生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合理运用网络技术来开展多元化、创新型的医学科普工作,帮助民众正确理解医学知识、了解前沿医疗技术,并规范掌握常用的医学操作,使医学科普在非医学专业群体的卫生保障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与传统的线下医学科普相比,这种新型“互联网+”方式对于信息的传播会更广泛、更直接、更有效,即使在面临特殊社会事件时,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仍可保证科普质量,同时能够减少民众聚集,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有效保障社会卫生安全。然而,目前医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医学科普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不够、医学生本身开展医学科普工作较为困难以及民众对医学科普兴趣不高等。本文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医学科普工作现状进行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医学生开展“互联网+医学科普”提供参考,促进其科普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医学生医学科普工作现状

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较2021 年12 月新增网民1 919 万,互联网普及率提升1.4 个百分点。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互联网平台为医学生创建了一个信息传播更快捷、沟通交流更方便的网络环境,降低了医学科普工作的门槛,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开始接触科普活动,激发了其科普兴趣。调查显示,90%的医学生对科普信息持积极关注态度,76.70%的医学生愿意参加科普知识宣传活动[1]。可见,绝大多数医学生是非常支持科普工作的,并且也愿意加入科普队伍,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但实际上真正参与过医学科普工作的医学生并不多,有调查显示,仅有19.18%的医学生曾参与过和医学科普相关的实践活动[2],这说明医学生虽然肯定医学科普的必要性,但是在现实中真正参与过医学科普工作的人却很少。进一步调查原因发现,临床工作或学业繁重这一现实因素占比最高(75.53%),其次是自身能力不足(71.28%,包括写作、演讲、绘画及视频制作等)及个人创新能力不足(63.83%)[3]。另外,医学生大部分的科普知识来源于网络及新闻等媒体,而源于学校教育的科普知识很少[4]。通过对有科普经历的医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97.87%及64.89%的医学生表示日常进行医学科普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及短视频,而电视节目、线下讲座以及医学期刊等传统方式的比重已明显下降。这可能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医学科普相较于传统科普形式,具有传播方式多元化、宣传实效性更强等新特点有关[3]。同时,医学生科普内容多集中在健康生活方式,而对日常医学技术和操作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涉及较少;科普场所以学校为主,选择在社区、乡村、广场、养老院、福利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医学科普的很少;科普对象多为大学生群体,主要是因为医学生现有的科普资源不足、影响力不够,面向广大居民开展医学科普工作的机会较少[5]。总的来说,医学生科普素材来源、科普内容单一,科普途径、场所和受众较为局限,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医学生“互联网+医学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科普工作的重视不够

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是医学生顺利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保证。据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约为4.45 元,约每94.79 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从我国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和有关部门还需要加大对科普工作的经费支持。在客观发展过程中,我国缺乏整体规划,专项资金投入过少,且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引导“互联网+医学科普”平台和机制的建设[6]。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医学生凭借自身力量难以开展并维持“互联网+医学科普”工作,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医学科普工作认识的提高和相关举措的实施,以及进一步加大医学科普经费投入,将对医学生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极大的帮助。

2.2 医学生开展医学科普工作具有一定难度

2.2.1 医学生开展医学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医学生虽然接受了学校专业的医学科学知识教育,且对医学科普的重要性认识程度较高,但是实际参与度并不高[2]。有些医学院校缺乏对医学生的科普类素质教育,没有做好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导致部分医学生对科普工作的关注度不够,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正确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担当。另外,有些医学生虽然有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或者从事医学科普工作的想法,但是学业繁忙,学习和科研占据大多数时间,空闲时间较少,在完成基本学习和科研任务后,他们很难有精力再参与校内、外的医学科普活动,从而导致其在科普工作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2.2.2 医学生所创作的科普作品质量不高 科普创作是科普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曾呼吁“请媒体‘健康’地传播和普及科学正规的医学知识,切莫误导大众”[7],这一点对于科普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前医学生所创作的科普作品最首要的问题不是数量不足,而是整体质量不高,优秀作品凤毛麟角。科普内容最重要的是科学性和权威性,其次是文学性、创新性等。从专业知识上来看,由于目前医学生学习的大多是基础理论知识,接受的知识范围有限,加上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使得绝大部分医学生难以对科普内容有较深的理解与体会,只能说是“纸上谈兵”,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所创作的科普作品“含金量”不高。另外,科普作品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一个优秀的医学科普作品不仅要具备正确的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学性、观赏性以及可接受性,那些晦涩难懂、满是专业术语的科普作品,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科普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掌握一定的新媒体制作技巧,例如视频拍摄、剪辑、配音等。医学生因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其创作的科普作品普遍存在文学性、科学性不足,排版、剪辑缺乏技巧,可读性不足等问题。

2.2.3 医学生对科普作品宣传推广不足 医学生对科普作品的宣传推广主要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条途径,线上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而线下则是由学生组织、社团等举办校内活动。由于医学生科普资源不足、自身影响力不够,主要的科普途径是微信公众号及短视频;科普内容多集中在健康生活方式;科普场所以学校为主。总的来说,医学生科普宣传推广途径较少,传播范围不广。另外,很多医学生是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其影响范围较窄,在互联网上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不足[8],很难赢得民众的信服与认可,这导致其作品的关注度和浏览量等不高,从而降低了医学生开展医学科普工作的成就感。

2.3 民众对科普内容的兴趣不高

据调查显示,2020 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只有10.56%,虽然相比于5 年前我国国民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我国民众的医学科普意识不强,参与度不够,所以有的在进行医学科普学习时难以读懂作品的含义,所以有的在学习时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最终使许多民众逐渐丧失了对医学科普内容的兴趣。另外,不同群体对于医学科普内容的需求不尽相同,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见解不同[9]。由于医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临床经验,他们对民众的科普需求不熟悉,因此在开展科普工作时往往没有针对性,无法“对症下药”地创作出使民众满意的作品,这可能也是民众对科普内容兴趣不高的原因。此外,医学生在开展科普工作时有时还欠缺对科普形式的考虑,而选择一个符合民众需求的科普形式能够更好地让其理解、接受我们所传播的科普内容。

3 推进医学生“互联网+医学科普”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3.1 提升医学生科普意识,激发科普工作活力

医学生作为当代医学界的新生力量,让医学知识传播得更远更广,让民众知而能用是医学生肩负的重要使命。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科普意识的提高,需要国家政策、医学院校、医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医学生在开展“互联网+医学科普”工作时的权益,加大对医学科普相关类型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科普类基础设施,如科普基地的建设,鼓励更多的医学生加入科普队伍,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其次,医学院校应重视医学生科普能力的培养,开设相关课程,让更多的医学生了解科普、学习科普、投身科普;积极开展与医学相关的科普活动、比赛,以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例如组织开展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征文活动等,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激发医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动力。最后,医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科普活动,主动了解科普工作的最新动态,提升科普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致力于为人类带来更多健康福祉,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3.2 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打造高质量科普团队

一方面,医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更要紧跟时代前沿,不断了解最新的科研方向和学术成果,为科普作品注入最新的医学理念,拓展作品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造科普精品;另一方面,医学生也要加强实践,走进基层探寻不同群体对医学科普知识的真实需求。在课余时间主动加强文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媒体运营技术以及培养创新思维等,从而不断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提升科普团队的综合能力。据调查显示,视频在众多科普形式中是最受民众喜爱的,所以医学生可使用以短视频为主、图文为辅的模式进行科普作品创作,从形式上满足民众对于科普的需求[10]。此外,医学生在开展“互联网+医学科普” 工作时应邀请专业人员承担科普知识的监督审查工作,由相关医学专家对科普信息进行严格把关[11],以避免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出现专业知识上的错误,使作品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

3.3 优化医学生的科普模式,扩大宣传覆盖范围

尽管互联网在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有些民众还是更喜欢传统的科普方式。如对40 岁以上群体的受众来说,绝大多数人仍习惯于线下科普讲座、阅读科普手册等传统模式,即使是部分年轻人也会通过询问专业人员等途径来了解科普知识。因此,仅依靠线上开展科普工作,其推广效果往往是不佳的,医学生在开展科普工作时应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将互联网平台上的“云”科普与线下真实走进民众中进行健康知识宣讲的方式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这样才能达到对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线上医学生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通过针对性地推送高质量的医学科普文章、短视频、情景剧、小品等方式,使科普作品通俗易懂,提高民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线下可以积极开展健康宣讲、送医上门、发放医学绘本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线下面对面、直接又生动的医学知识讲解,增强科普服务的有效性,拓宽科普受众范围,增强科普受众的参与感,提高科普工作质量。同时,针对不同特点的人群可以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的科普方案,例如对偏远山区的群体,可通过与当地广播站、学生团体的积极合作等,加大科普力度,拓宽受众范围,还可以提供线上平台使用指南,指导其通过线上途径获取科普知识,使科普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4 “互联网+医学科普”新实践:坚持线上与线下融合统一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林科普”是一支以医学生为主力的科普团队,它集结了安徽医科大学各专业的优秀学生,学生各有所长、互补互助,由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从事一线临床工作的医生和安徽医科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的专家教师组成团队指导组,对科普内容进行审核把关。“医林科普”团队致力于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健康知识科普工作,旨在全面提升民众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通过实践探索制订的“互联网+医学科普”工作方案见图1。

图1 “互联网+医学科普”工作方案Figure 1 "Internet +med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plan

“互联网+医学科普”采用线上与线下融合统一的组织形式开展科普工作,显著扩大了医学科普的受众范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互联网途径,向城市中小学生、在校大学生、中老年人等群体推送高质量的医学科普文章和短视频等,有效帮助其了解准确的健康知识。此外,考虑到偏远地区的特需人群信息闭塞、科学技术相对欠发达,还针对性地制订了个性化的线上科普服务方案,通过与当地广播站积极合作,以及与其他学生志愿团体通力配合,为其提供科学、准确的医学科普知识,极大地提升了其预防保健意识。在线下途径,针对中小学生和中老年人开展健康宣讲活动,并现场发放医学科普绘本,以互动课堂的形式把医学知识在诙谐幽默的氛围中传递给广大中小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中老年人讲解日常生活中的科普知识,并在为社区居民提供血压、血糖测量等免费的医疗服务时,向其介绍常规医疗技术,此过程中不仅有效解决了广大中小学生和中老年人困扰已久的健康问题,而且在科普过程中实现了学以致用,提高了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对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家庭,联合附属医院开展送医上门服务,并与对应辖区的社区医院、物业等积极合作,对于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提供上门医疗诊治服务,为其提供初步的医疗诊断和治疗建议,这不仅能建设良好的科普环境,还有效改善了患者预后,提升了其生活质量。同时,还充分利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健康义诊、健康宣讲和送医上门等活动带到乡村,将医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落到实处,切实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健康问题。我们制订的“互联网+医学科普”工作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不仅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健康水平,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还促进了医学生自身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打造了新时代高质量医学生科普团队。

5 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医学科普”新模式的建立,使医学生开展医学科普工作时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不够、医学生本身开展科普工作较为困难以及民众对医学科普兴趣不高等,使医学生在开展“互联网+医学科普”时较为困难,这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积极解决医学生医学科普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推动其更好地开展“互联网+医学科普”,从而促进人类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科普知识医学生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