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由来与发展进程

2023-11-15 04:43商志晓
关键词:中国式中华民族现代化

商志晓 梁 举

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大地上的孕育、累积与生长,既深受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波及与影响,更因于自身从萌芽到成长、从孱弱到强盛的奋争与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2 页。这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走过了依序衔接的若干时间节点,经历了一脉相承的不同发展阶段,直至今天,已然创造崭新道路、取得丰硕成就、形成鲜明特色、标注历史高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不仅要看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序延展,也要回望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现代化走向,惟其如此,才能够全景式、全链条地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表现与演进,厘清并深入探究由“中国现代化”②中国现代化是对中华民族追求与践行现代化整个过程的一个统称,亦特指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期待与探索,以区别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启程的“中国式现代化”。本文中的“中国现代化”一语,多在此特指意义上使用。(亦称中国近代化)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必然与发展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源出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进行的艰苦抗争和曲折历程

中国现代化在19 世纪中叶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而被动启程,中华民族由此被裹挟进世界现代化潮流之中并开始了对现代化方向与道路的探索追求。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多年间,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建设创造必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历史证明,不从根本上摆脱作为西方列强现代化“附庸”的地位,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任何现代化的努力都将无所作为。为了完成清除现代化路障、求得民族独立自主发展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上下求索、艰苦抗争,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在真正意义上推进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一)中华民族不自主地被裹挟进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之中

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到现代的一种进步状态和发展进程,一般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现代化关联着工业化、资本化、市场化、城市化等诸多方面,其中工业化是其本质与核心。现代化意味着“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①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第1—4 页。,既是人类社会谋求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又是世界各国文明演进的基本方向。从人类历史发展情况看,现代化具有“世界性的弥散和扩张性质”②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年,第2 页。,与以往各民族在彼此孤立和隔绝状态下进行的变革不同。而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看,现代化由西欧资本主义强国开始,通过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渐次扩展到其他地区。根据起步时间、启动方式与发展程度的不同,现代化国家和地区大致可划分为“先发内生型”和“后发外生型”两种类型。前者因内在因素的生长积累而自我推进,后者则由外部力量的激发拖拽而被动开启。如此看来,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无疑属于后者,而且从一开始就被资本主义列强视为现代化的附庸和殖民地目标。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无比灿烂的农业文明和影响深远的文化成就。1840 年,中国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从此开始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历程。彼时,中国依然延续传统的农业生产,而西方由科技革命引发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进行,机器生产逐步代替工场手工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依然占支配地位,而西方的商品经济依靠殖民扩张已经远播世界各地。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中国被西方列强裹挟进资本主义体系和世界市场,在完全被动状态下踏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之中。

与西方国家自主独立开启现代化的模式不同,中国与世界现代化从接触伊始,便伴随着全面深重的民族危机。战败之后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西方资本与商品经济模式的强行输入,使古老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传统社会中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儒家文化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陷入严重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逐步加深。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从近代开始,中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境地,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中。

(二)中国人民为摆脱现代化附庸和殖民地状态而顽强抗争

现代化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全新事物。强行输入的现代化,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强抢豪夺,中国人民从短暂的茫然中醒来,痛彻感悟到,唯有敢于抗争方可保国保种。中华民族需要现代化,但绝非是作为帝国主义附庸的现代化;中华民族需要融入世界,但决不能以殖民地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为摆脱现代化附庸和殖民地状态,中国人民在饱受欺压和凌辱的同时,始终不间断地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和顽强的反抗。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

中华民族早期的现代化追求,始终与救亡图存和谋取独立自主相互交织。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华民族不得不打破迷梦,睁眼看世界,在对西方与自我的双向审视中寻找定位,在面对失败与保持尊严的双重抉择中艰难前行。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太平天国运动,因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而具有了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性质;本已成为历史发展阻力的地主阶级,却因其主导洋务运动谋求民族自强,而开启了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先河。随后,资产阶级的变法与革命,无论是短期就流产的君主立宪还是被挖掉实质内核的民主共和,均探及制度层面以求挽救民族危亡。这一切的努力,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的使命,但也阻抑了中华民族滑向殖民地深渊的脚步;虽没有根本改变“被客体化”的民族命运,却也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被鲜明标注。

中国人民摆脱现代化附庸和殖民地状态的顽强抗争过程,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标示着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追求经历了一个由盲从盲目到逐渐自觉的过程。对现代化或现代性的认识是现代化实践的内在环节,而人类认识的规律总是遵循着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思维路径。中华民族在挽救民族危亡的主旋律之下开展的现代化实践,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们对现代化追求及其阶段性作为的循序渐进把握。中华民族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现代化认识与现代化追求,每一步都凝聚着顽强抗争精神,同时也伴随着血与火、生与死、进与退、顺与逆的严酷考验。

(三)中国现代化在近代历史进程中的悲苦姿态与艰难境遇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历史境遇,决定了中国现代化不可能像“先发内生型”国家那样,经过现代化因素的历史积累而从容展开。外部逐渐加深的殖民压迫与内部日益腐朽的封建统治的叠加,成为中国现代化前行的最大障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启动的前夕面临过如此严峻的形势。”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年,第211 页。中国并不是被设定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国家,而是从一开始就被当作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另外,封建势力的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的根深蒂固,加上系统完备的制度支撑和儒家意识形态的文化支持,使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极为稳定,即使遇有外部力量冲击,其自身转变也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因此,一方面是对深重的封建性因素的固守,另一方面是现代化因素的骤然激发,构成中国现代化伊始的矛盾对立和任务交叉,即“师夷”与“制夷”相互交织、救亡与启蒙一并推进。

在如此艰难境地中启程的中国现代化,注定是酸辛的。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一次次失败带来的是自尊心的挫伤和自信心的丧失。孙中山以毕生精力带领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帝制、缔造共和、改造政党、联俄联共,为追求民主共和与民族独立呕心沥血,最终仍是抱憾而去,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孙中山曾描绘过他心目中“发奋为雄”的中国现代化,不仅是船坚炮利的工业现代化,还是“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②孙中山:《建国方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4 页。。遗憾的是,孙中山没能在有生之年见到他设想的中国的模样。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 年间,中华民族对于现代化的追求是真诚的、努力的,同时也是悲苦的、艰难的。无论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在其能够发挥作用的一定历史阶段自主探索中国现代化方向与路径的努力是积极的、可贵的,但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终究未能也难以履行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不得不带着屈辱与不甘依序黯然退出历史舞台。这意味着必须有一种新的政治力量担当历史重任。中国现代化在近代历史进程中的悲苦姿态与艰难境遇表明,只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现代化才能真正获得独立姿态和自主地位,才能摆脱悲苦形象和艰难处境。这是历史的呼唤,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之后的唯一出路。

(四)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斗争谋取独立自主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

“后发国家要成功地启动和推进现代化就必须形成强行启动和推进现代化的独特条件”③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中国社会科学》1991 年第2 期。,其中至为关键的是必须拥有坚强有力且有强大动员能力的政治团体。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党的二大制定的“打倒军阀除列强”的最低革命纲领,直指中国现代化前行的障碍,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科学指南。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独立自主推进中国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锻造出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现代化跃上新的平台、真正开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准备了主体力量,而且,在几十年革命斗争实践中,亿万人民群众向往新生活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形成了推进现代化发展提升的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及局部执政时期,就认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如1934 年提出苏维埃政府要实行“国家工业化”的政策要求。毛泽东认为,工业是“最有发展前途、最富于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514—515 页。,在党的七大和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明确提出要把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样一些与现代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认识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奠定了思想基础。

历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自鸦片战争起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中国现代化(亦称中国近代化)在艰难曲折中走过百余年历程。中华民族在此时期的现代化追求,可谓是“现代化在中国”,而尚未进入“中国在现代化”的实质性推进阶段。这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为抗拒被纳入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摆脱被殖民的命运,各种政治力量以诸多方案和诸种努力轮番登场,但却始终未能让中华民族踏上现代化发展的正道坦途。这一阶段呈现的基本特征是:中国进入到现代化潮流之中,同时又被抛却在这一进程的主流之外;中国身处世界现代化背景之中,自身却仍远离现代化,更未获得现代化的实惠利益。

二、中国式现代化肇始于新中国的诞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朝向“四个现代化”目标探索前进

一个艰难的淬炼过程,铸就了中华民族遇强仍坚、遇危仍韧的奋争精神。中华民族是不幸的,中华民族又是幸运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先进政党的创建,终让中华民族在世界面前站了起来。中国现代化获得了独立自主的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式现代化破土萌芽,以全新姿态出发。

(一)中国式现代化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基地上拉开历史帷幕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现代化求独立而不得、欲自主而不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奋斗,建立新中国,对外取得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体系。新中国采用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形成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体,实现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华民族终于可以不受外界强迫,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现代化,自主选择现代化方向和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由此拉开历史帷幕。

没有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自主,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而没有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式现代化就缺乏根本政治保证,甚至难逃资本主义现代化“附庸”的命运。中国也曾尝试走“全盘西化”之路,但却被历史无情否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前途方向,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走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进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踏上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的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程是创造性的,同时又是十分艰难的。长年战乱导致民不聊生,新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但中国人民一旦找到了正确方向,看到了未来的曙光,必将焕发出极大热情和冲天干劲。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良好开局。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取得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1%”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年,第638 页。。我们从“能造桌子椅子”②《毛泽东文集》第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329 页。,到“不仅已经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637 页。。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取得,包括许多重大核心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面貌。

(二)中国式现代化朝向“四个现代化”目标探索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朝向什么目标去追求,关乎其能否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过渡时期就将“工业化”作为总路线的主体内容和重要任务加以明确。1954 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提“四个现代化”,指出中国要想摆脱贫困落后,就必须发展“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④《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132 页。。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目标认识的不断深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根据现实需要对“四个现代化”的内涵作出必要调整。毛泽东认真思考研究“四个现代化”的内容表述(他曾提“三个现代化”⑤《毛泽东文集》第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116 页。)并提出建议。1964 年,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⑥《周恩来选集》下卷,第439 页。这里将“现代工业”与“现代农业”位置进行了对调,用“现代科学技术”替代“现代交通运输业”。在经过“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遭遇曲折困难之后,1975 年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目标。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近30 年间,由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崭新的社会主义基地上开启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加之在探索过程中又犯了主观主义等错误,这一时期的现代化之路行进艰难、曲折坎坷。但即便如此,我们党始终在朝着既定目标努力探索,当政治运动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时,不时纠正航向,调整策略,以减轻损失。中国式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目标引领下,在艰难探索过程中坚守住了社会主义方向,基本保持了延续发展的前进态势。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式现代化,其发展历程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能动性与曲折性并存。主动还是被动不仅取决于主观意愿,更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现代化一改之前的被动局面,中华民族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我们努力克服发展基础薄弱的困难,成功破解技术落后难题,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取得历史性的进展;但因经验不足,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现代化建设也出现波折,致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高速突进与减速调整相间进行”⑦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第398 页。。

二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一方面,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华民族从西方列强的压迫奴役下解放出来,得以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毛泽东曾强调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建设道路。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当时唯有苏联经验可供参考,因而呈现出对苏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依赖。尽管苏联模式已暴露出多方面缺点,我们也提出“以苏为鉴”,“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⑧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 中苏关系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第15 页。,但从客观上讲,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并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典型的苏联模式。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建设虽历经曲折,但毕竟承接了上一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是在一条全新道路上为全新的现代化开辟路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其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这一时期,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财富的积累也为现代化日后的腾飞提供了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认识成果,为我们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思想镜鉴和方向引领作用。

三、中国式现代化崛起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35 页。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长足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华民族从落后于时代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式现代化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我们党从社会发展和实践探索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2 页。。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康庄大道,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插上了翅膀。“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第8 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资本主义道路,也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有重大区别;既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更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动力的综合性超越。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我们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依法治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长远而稳定的战略支撑。像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步走战略”,就为20 世纪最后20 年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进入21 世纪之后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规划,则为21 世纪头20 年的发展予以强有力的引领。

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不改革就没有出路”④《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237 页。。我国改革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为起点,随后扩展到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步步深入。与改革相伴而生的对外开放则由点到面,从沿海到内地,开放格局不断优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开放体制不断完善,让中国式现代化真正走向了世界。全方位改革着力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除障碍;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世界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开放所引起的全球化交流给中国社会造成了震动,带来了压力,激发了活力,也给中国社会内部的改革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①周雪光:《从大历史角度看中国改革四十年》,《二十一世纪》2018 年第12 期。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和腾飞空间。

(二)中国式现代化突飞猛进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的强大动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突飞猛进发展。一方面,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 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 年的518942 亿元;从1979 年至2012 年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 年的第十位升至2010 年的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78 年仅有381 元,2012 年达38420 元,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②《改革开放35 年·经济发展成果述评①:35 年,中国经济“一路向上”》,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21/c83083-23609913.html,访问日期:2023 年6 月15 日。。

另一方面,我们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有效应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低潮遭遇,有效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战胜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对无数天灾人祸和种种挑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沉着应对、顽强克服,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破浪前行。这不仅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以及接连不断的社会冲突有本质差别,也与新兴经济体创造的“拉美奇迹”终陷长期低迷“陷阱”有着显著不同。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支撑也在不断加强。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动力,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引领力,使“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726 页。。

(三)内蕴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规定中的一系列优势渐次彰显

中国式现代化突飞猛进、取得显著成就,与内蕴其中的一系列本质规定及其优势紧密相连,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支撑、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动能等。这一系列本质规定,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鲜明特征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长足发展的奠基性要素和根本性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2 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张,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轨道上推进。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强大精神力量。党的领导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容,同时又依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予以支撑。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显著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其中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起着“四梁八柱”的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坚强保障。“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119 页。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固本之策。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觉醒,中华民族在这次伟大觉醒中科学认识时代,正确把握时代主题,正视时代差距,明确时代任务,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奋力追赶时代。邓小平强调,“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42 页。,“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③《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50 页。。带着追赶时代的紧迫感和根本改善人民生活的使命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

经过几十年埋头苦干、艰苦奋斗,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④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28 页。,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毫无疑问,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迅速缩短了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并再度走在世界前列。

四、中国式现代化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论认识和推进战略清晰完备,中国特色与世界影响鲜明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跃上新的高度。肇始于新中国的成立,历经改革开放40 多年的高速发展和突飞猛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承续发展、日臻成熟,理论认识与推进战略愈加清晰完备,中国特色与世界影响愈加彰显。

(一)新时代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多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我们党成功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后发现代化,中华民族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现代化潮流,走在现代化前列,必须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快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部署,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国民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从2012 年到202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54 万亿元上升至121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698 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我们坚持精准扶贫,经过接续奋斗,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8 页。。

我们党成功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四个现代化”到全方位现代化,从着重经济发展到全领域发展提升,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拓展疆域与视界,走向更为广大的群体、更加广阔的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实现各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实现量的推进与质的提升。

(二)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日趋走向成熟,在于我们对这一伟大事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了更为清晰完整的认知和把握,有了更为明确可行的实践遵循。现代化建设的启程与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也随着这一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增强、不断深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在理念上更加清晰、更加科学。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一是人口规模巨大,14 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总结历史经验,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样的本质要求,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揭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和根本追求,同时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不仅是自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而且面向全人类、造福全世界。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个坚持”分别揭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正确道路、价值基础、动力源泉、意志品质,五个方面都不可或缺、无可替代,都至为关键、至为重要,都关乎全局、关乎成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三)规划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阶段任务和发展路径

新时代,我们党科学规划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阶段任务和发展路径,使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愈加清晰明确的发展方向、愈加切实可行的实践遵循。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党的十九大在提出建党100 周年、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予以系统规划,将从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重申这一战略安排,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愈加坚定执着。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任务。以党的二十大时间节点和战略安排为基点,我们党对未来五年、2035 年、本世纪中叶三个重要时段的任务进行部署,形成一个依次递进的任务链条。未来五年,也就是到2027 年党的二十一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等。到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在概括提炼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规划部署目标追求和阶段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从宏观与微观等不同层面予以阐释。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结合当前工作任务提出,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务必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务必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务必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①《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8 日,第1 版。

(四)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深化发展

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此前现代化事业的一脉相承和接续发展,更是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平台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力提升和创新突破。这种创新突破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有新的建树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在于系统总结和科学概括了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从本质和规律上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思维和逻辑把握。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党提出新的范畴,形成新的观点,由此构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要求我们在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联系中理解和把握现代化,充分认识到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尽管具有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但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各国应当也必须选择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以其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表达了对现代化多样性、辩证性的深刻理解,为人们理解世界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新的视野。

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在于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实践中的辩证法,把现代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在于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既要创造更高的效率,又要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又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在于始终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天地;更在于始终依靠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依赖社会主义制度保驾护航,依仗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及其创造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 页。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孕育成长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只能西方化的固有观念和僵化思维,成功地在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中大国、在与资本主义制度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开辟出一条人类现代化新道路,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相对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绝不会重蹈西方现代化扩张掠夺、剥削压迫的覆辙,绝不会通过牺牲别国利益来谋求发展,而是始终尽最大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之路的垄断,宣告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观念的彻底破产,有力证明了后发国家可以摆脱“边缘”命运和“依附”地位,完全可以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走好自己的路。习近平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427 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让中华文明在赓续鼎新中焕发光彩,还不断塑造人类文明新格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实现文明形态的迭代升级。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近代以来的艰难遭遇,注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注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去探寻。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契合我国实际,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越走越宽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奇迹,为发展自身和造福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结语:从回顾和展望的长视域看,中国现代化正历经两个“一百年”并已呈现出一系列规律性特征

我们用“中国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分别表征新中国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后的现代化历史发展,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总体目标,可以发现,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整个历程,有着两个一百年的依次衔接、一脉相承。第一个一百年,从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中叶,即从鸦片战争(或洋务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可视为中国现代化前期(亦为中国近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一场,本质上是中国现代化的预演、条件创造时期;第二个一百年,从20 世纪中叶到本世纪中叶,即从新中国成立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可视为我国现代化历程的后一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性推进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历程中最根本、最核心、最关键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创造了彪炳历史、影响世界的现代化成就,可谓创造了新道路,开辟了新境界。

如此来看,纵贯“两个一百年”的中国现代化历程,蕴含着一系列规律性线索与内在运行逻辑:一是从盲从到自主,由不知道现代化为何物到自主开展现代化建设;二是从被动到主动,由被世界现代化潮流裹挟入轨到主动设定目标探索前进;三是从后发到引领,由“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发展到引领世界现代化新的方向;四是从跟进到创新,由跟在先行者后面学习到创新开拓出新的道路和方式;五是从自救到利他,由在现代化潮流中救亡图存到以自身现代化为世界作贡献。这样一些鲜明特征和规律呈现,表明中华民族从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到独立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走过了多么艰难曲折的历程,遭遇过多么辛酸痛苦的体悟,唯有自强不息、顽强抗争才有自己的现代化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现代化主体性;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靠的不是战争、殖民、掠夺,而是勤奋、坚忍、吃苦耐劳、共同富裕,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解决人口规模巨大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矛盾,才能实现比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表明西方现代化理论和模式解决不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特有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无法照搬西方,中国能够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在于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体性与开放性、延续性与创新性等基本关系;表明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繁荣与文明进步,而且破除了西方对现代化话语权的垄断,打破了全球化即西方化、西方化即现代化的思维定式,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走出来的,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凝结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总结和深刻认识,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优势与巨大优越性,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宽阔视域;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的现代化道路,同时也预示着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无比广阔的前景和无比美好的前途。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华民族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