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学习方式

2023-11-17 13:33吴纯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42期
关键词:于漪项脊轩静心

吴纯

预测金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课文《项脊轩志》中有一句话:“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多数学生结合前文的“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将其理解为书桌之所以无法移动,是因为项脊轩面积很小。但其实我们只要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项脊轩的面积约11平方米(一丈约3.3米),并不小。这样的面积移动一张书桌是没有问题的。原来,没有地方放置书桌不是因为项脊轩小,而是因为项脊轩破旧,到处都漏雨,“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书桌移到哪里,都会淋雨。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当然”,学习时过于追求速度而浮于表面,没有静心地、多角度地、深入地探究问题。但是对于真正有意义和长远的学习来说,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预测理由

高考作文往往由语文的学习出发,但并不只停留在语文学习的层面,而是可以拓展到各个方面的学习、探究,还可以深化到人生态度、人生哲理的层面。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人生之路,不浮躁、不盲目、不束缚自己、不满足于表面,提升思维品质,扩大学习格局。这则作文材料来源于课文,考生会感觉亲切,亲切之余,则会引发思考。这是语文学科启发思想、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也引导考生回归教材、回归课堂。

高分策略

文题所供材料中,对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理解,“多数学生”都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因为课文前文交代了项脊轩“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所以他们就认为项脊轩很小。材料指出了这种浮在表面而不深入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材料中用数学计算的方式轻松地更正了大家常犯的语文理解错误,打破了束缚和套路,以创新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不仅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面对人生难题时灵活多变、不拘一格的思维品质。

材料讲述了多数学生在学习《项脊轩志》时常犯的理解语句的错误,并指出这种学习是只停留在了表面,同时指出导致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静心地、多角度地、深入地探究问题,这就构成了我们立意的基础。材料以《项脊轩志》中一句话的理解启发考生思考正确的学习方式,当然考生还可以由学习方式延伸至人生态度等更高层面。

我们在立意时,应围绕追求真正有意义、长远的学习这一目的,紧扣“静心”“多角度”“深入”的思考探究方式展开。“静心”是一种懂得沉淀、坐得住冷板凳的学习品质,是一种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求学求知态度。心不静,思考探究则无从谈起。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只追求理解上的速度,而非质量,才犯了错误。“多角度”是一种创新思考的方式,是一种视野宽阔的智慧,是一种把知识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深入”也是探究问题的一种方式,即不浮在表面,不似懂非懂,而是严格要求自我,追求真正的理解,并向更深处漫溯。学习永无止境,这种学习境界才是考生应该去追求、去达成的。如果说静心是探究的基础,那么多角度创新思考、深入思考则是探究问题的最佳方式。

热点素材

于漪:走进中华文化深处

从教70余年、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痴迷语文教学,耄耋之年仍躬耕教坛、与时俱进。中国作家中,于漪最喜欢鲁迅。偶然间,她听说鲁迅为青年学生开过一张必读书单,就想办法了解到了这张书单,“这是一张很有见地、很精到的书目单,教你读书要知门径,全局在胸,轻重得体,领会人物的精神风貌。这张书目单让我领会到读书与做人一样:要识大体,知先后,知人论世,知世论人。”其中列了《唐诗纪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12种书。于漪说,这12种书她“并未一一读”,常读一读的是《世说新语》,常翻一翻的是《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这样,她对中国文学、中华文化就算入“门”了。但这还不够。于漪说,要让文化与自己的身心打成一片,则“必须专心致志地研读几部大作家的著作,随着他们的人生足迹走一遍,才能真正领会他们的心路历程,领会他们生命的光辉”。为此,她先后通读了辛弃疾、杜甫和陶渊明三位大家的著作,“深深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为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她还读了许多思想哲学方面的书。不但读,她还提倡背一点经典。“今天,我们要初步具备中华文化修养,粗知义理,从小应背哪些书呢?我想应该是构成中华文化不朽的原典。”她列了三本书:《论语》《中庸》《老子》。不但要读和背,而且要“力行”。

◆素材解读

读经典要做到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去,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于漪超越了一般的文学欣赏、文化研究,而进入了以文学文化滋养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境界。

习作展示

拒绝浅尝辄止追求深入理解

◎陈文睿

对《项脊轩志》“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句话的理解出现错误,折射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浮躁、浅尝的心态。徐志摩有诗:“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学习和人生的漫漫路途中,我们也应如此,理解消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拒绝浅尝辄止,努力追求更深层次的目标。

学习不仅贯穿我们的学生时代,更是我们终身的需求。在这个漫长的路途中,正确的学习方式才是通往成功和幸福的康庄大道。如果在学生时代,我们对于课文中一句话的理解都仓促而不认真,那么面对人生中无数道题目,我们也会如此,长此以往,不难想到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所有浮于表面的理解会使我们养成得过且过的习惯,对于人生之途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静心凝神是真正理解、达成人生目标的首要条件。读课文、做习题,我们每日都要完成学习任务,有时候的确会让我们有倦怠之感。但是,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而静心凝神是做好细节的必要条件。平心静气读《项脊轩志》,理解归有光所说的无法放置书桌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感受他将项脊轩修葺成功的喜悦、在书桌前吟咏啸歌的自在。推而广之,认认真真研究每一道习题,不急功近利,把题目吃透,学会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才是提高效率的不二之选。《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工匠们坐得住冷板凳,几十年如一日反复思索研究,才有了修旧起废、游刃有余的本领。修文物如此,学习如此,人生亦如此。不浮躁,静心探究,才是提升学习能力、实现理想目标的明智之举。

如果说静心是学习之道的前提条件,那么多角度、创新的学习方式则是获得深入理解的宝贵方法。用数学的思维可以成功解决语文理解的问题,这启示我们要扩大视野、打破界限、拒绝束缚。这不仅是学科上的跨越,更是思维層面的提高和升华。北宋《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著名画作,理科老师用它引出了一系列关于光、颜色的知识点,以及化学中的很多知识,这种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令我们耳目一新。社会也鼓励我们成为“斜杠青年”,实现跨领域发展。多角度思考问题,用创新的眼光和方式来学习知识、完成目标,应该成为新时代青年的自觉追求。

对《项脊轩志》的理解只是启发我们思考的触点,人生尚有无数条岔路和数不清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屏息专注的静心、多角度创新的能力,会帮助我们达成人生目标;拒绝浅尝辄止、追求深入理解,会让我们一路前行、一路花开。

【湖北武汉市第十四中学高三(5)班】

◆点评

这篇作文紧扣材料命题意图,标题醒目,开头由徐志摩的诗句引出追求更高目标,再落脚到学习的方式和人生应有的态度,流畅自然。接下来从专注静心、多角度创新两个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阐释,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结尾收束全文,简洁有力。

猜你喜欢
于漪项脊轩静心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云自习”:静心,还是云游
“云自习”:静心,还是云游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行走中的静心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静心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