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3-11-20 08:42崔晔
康复 2023年17期
关键词:缝隙冠心病实验组

崔晔

(韩城矿务局总医院,陕西 渭南 715499)

冠心病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多发心血管疾病[1-2],该疾病随着我国近年来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发病率逐渐增长并逐年上升,患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群。该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产生粥样硬化、血管堵塞等症状,由于自身疾病患者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也出现大幅度降低。患者在发病时多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心绞痛等症状,若情节严重将会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常规的护理措施实施后的效果并不理想,而无缝隙护理能够更加深入患者的日常生活,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及饮食习惯,促进患者恢复,降低其复发的概率。本研究对其具体实施情况实施探讨,将韩城矿务局总医院60例进行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实施无缝隙护理的效果及对患者的影响,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韩城矿务局总医院2021年1月— 2021年12 月期间诊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18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区间61 ~ 72岁,均值(66.79±3.35)岁,病程为1 ~ 4年,均值(2.58±4.13)年;实验组17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区间60 ~ 71 岁,均值(66.82±3.47)岁,病程为1 ~ 5年,均值(2.61±4.09)年。2 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 实验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② 个人的精神状态均正常,能够常规配合。

排除标准:① 将同时患有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排除;② 将其他具有血液性疾病、重大感染者排除。

1.2 方法

对照组施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在患者治疗期间,指导患者实施常规的检查等,展开常规的健康教育、药物指导等干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自身的病情变化,告知患者需戒烟戒酒,任何异常及时实施处理干预,做到定期实施复查。

实验组施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干预。

(1)心理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心理疏导,缓解患者内心的负面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帮助患者积极乐观地面对疾病,提高治疗成功病例对患者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度和合规性。

(2)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冠心病治疗过程、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冠心病的认知度。及时回答患者疑问,注意耐心、态度亲切,告知患者自身不良生活习惯对冠心病的影响,引起患者重视。定期开展相关健康讲座,如通过PPT、视频、动画等形式,进一步向患者讲解冠心病与生活习惯之间的联系等内容,增强患者自身的保健意识,有效减少便秘、情绪兴奋等诱发因素,使患者保持通畅排便,降低对其自身病情的影响。

(3)用药护理干预:提醒患者按照医嘱用药,告知患者不宜自行停药或减药,根据患者后期病情变化,可适当调整治疗的剂量。当患者实施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时,注意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服用血管扩张药物患者的血压等生命体征,实施定期监测,患者发生任何不适应立即通知医生实施相应的处理干预。

(4)其他护理干预:当患者病情较重时,应指导患者实施绝对卧床休息;当患者病情较轻时,应针对其实际情况,指导患者实施适度的室内步行、慢行、起立等训练,可逐步增加患者的运动量。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脉搏,对洗澡时水温进行相应调节,避免水温过高引起晕厥。根据患者的实际饮食喜好和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饮食计划,以清淡、低脂低盐、高维生素、易消化、高蛋白等食物为主,对每顿饭要定量注意,以免过度饥饿、饱腹。避免辛辣刺激的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3 观察指标

(1)护理满意度:患者经自评量表评估,统计调查问卷结果,所得分值依据85 ~ 100分、60 ~ 84 分、0 ~ 59分评分标准,分为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总护理满意度 = 非常满意率 + 较为满意率。

(2)抑郁焦虑评分: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负性情绪情况。

(3)生活质量测量值:经SF - 36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展开评估,综合评分0 ~ 100分,所得分值高患者生活水平较高。

1.4 数据处理

通过SPSS 22.0软件检测,以(±s)表示计量方式,t作为检验值;[n(%)]为计数方式,应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护理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护理满意度比对[例数(%)]

2.2 抑郁焦虑评分

护理后,实验组抑郁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抑郁焦虑评分对比(±s,分)

表2 抑郁焦虑评分对比(±s,分)

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 30) 17.47±3.7613.85±2.2618.59±3.7312.71±2.62实验组(n=30) 17.36±3.839.84±2.1318.61±3.708.98±2.43 t值0.1127.0720.0215.717 P值0.9110.0000.9830.000组别

2.3 生活质量测量值

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生活质量测量值对比(±s,分)

表3 生活质量测量值对比(±s,分)

心理功能评分物质生活状态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 30 57.23±5.34 71.37±4.64 56.68±5.67 72.13±4.62 55.31±3.65 70.92±3.13实验组 30 57.79±5.35 80.16±4.28 56.93±5.72 81.28±4.61 55.37±3.69 80.13±3.24 t值0.4067.6270.1707.6790.06311.198 P值0.6860.0000.8660.0000.9500.000组别n

3 讨论

冠心病作为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相对较高且患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群,该疾病严重损害着患者的健康,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患者需要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否则将会随着疾病的发展引发多种并发症,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威胁自身生命安全。临床上常应用药物治疗干预[3],能够较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中老年患者由于自身的认知度较低,往往会存在漏服、错服药物的现象,同时其日常饮食等不规律也会对病情造成影响,致使其反复发作,影响后期的恢复。为此在长期的治疗中需要加强护理干预的作用,无缝隙护理模式作为新型的护理措施的一种,能够从多方面入手给予患者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更加细致及时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得出,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之后,可以较好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患者自身的负性情绪也相对缓解;患者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善。这与印鸿玉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4]一文中,所提到的结果相近,证明无缝隙护理模式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无缝隙护理模式更加注重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及交流,更加耐心地倾听患者的需求,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服务,改善患者的心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治疗及护理,改善其配合度及依从性[5]。同时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通过健康教育、定期实施健康讲座、视频播放等形式,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以及日常饮食等对疾病的影响,加强患者自身的重视,提升其自我保健能力。

以此可证,无缝隙护理模式实施后的效果相对更好,能够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的生活水平,对比常规护理模式干预,更适宜推广至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缝隙冠心病实验组
Bone palsy eliminates granules to regulate Wnt/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vene in hormonal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in rabbits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无抗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雨的缝隙
警惕冠心病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