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口腔运动刺激对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质量及喂养结局的影响

2023-11-22 06:20李淑华叶小如刘晓娟
中外医疗 2023年24期
关键词:奶量体重儿经口

李淑华,叶小如,刘晓娟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福建厦门 361000

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要借助于自然的刺激后融入到新的环境,并逐步建立吮吸、反射等行为,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而言,因其神经发育和反射存在障碍、不够健全,从而会进一步导致经口喂养困难等情况,使得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遭受到严重的影响[1-2]。因此,如何采取更加高效的方式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状况、体质量水平依然是临床各医疗机构的重点内容。近年来临床逐步引入了初乳口腔护理方式,有利于帮助患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并建立口腔反射,提升吸吮母乳能力,并进一步改善免疫功能[3-5]。为此,本文方便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口腔运动刺激对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及喂养结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研究组60例,采用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口腔运动刺激和参考组60例,采用常规护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极低体重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出生时体质量均低于1 500 g新生儿;②产妇的泌乳功能无异常;③产妇无传染性疾病;④病情相对稳定新生儿;⑤医嘱予开奶的患儿。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消化系统异常患儿;②合并有神经系统疾病患儿;③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患儿。

1.3 方法

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即对患儿常规开展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干预操作通过接受专科训练的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在患儿喂奶前30 min实施非营养性吸吮,使用无孔硅胶奶嘴进行吸吮,3~5 min/次,3次/d,患儿耐受后可延长至15 min,护理人员在操作之前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清洗双手,并佩戴一次性无菌橡胶手套,采用轻柔的手法和合适的力度,确保患儿的舒适度;

研究组在参考组的基础上采用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口腔运动刺激,包括:(1)初乳口腔护理。预先对患儿的口腔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其口腔中没有损伤或分泌物,护理人员对手进行清洁,并戴好医用口罩,通过规格为1 mL的无针头无菌注射器采集初乳,剂量为0.2 mL,在室温环境中存放5 min后自患儿一侧口角缓慢滴注入口腔中,推注的时候保持匀速,将注射器与患儿的咽部对准,至少推注20 s,2次/d,持续干预半个月。(2)口腔运动刺激。干预方案按照Beckman理论为基础的口腔运动护理干预,2次/d,持续干预半个月,具体措施包括:①脸颊。护理人员清洗双手之后将手指放入患儿口腔内脸颊侧,另一个手指轻轻按压患儿脸颊外侧,对其脸部肌肉进行刺激,30 s/次。②口唇滚动。在患儿的口唇内外两侧对其口唇轻轻捏动向左右摇摆,30 s/次。③口唇卷曲。在患儿的口唇内外两侧,对其外部皮肤实施纵向轻轻按压,30 s/次。④牙龈按摩。在患儿的牙龈外侧处轻轻按压,30 s/次。⑤舌根部伸展。轻轻推动患儿的舌根至中位线再慢慢移动至脸颊边界的位置,15 s/次。⑥舌中部伸展。在患儿的舌面及其上颚轻轻按压,3 s/次,并充分进行5次,30 s内完成。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护理后不同时间吮奶速率和吮奶量。完全经口喂养的评定标准为:每日经口喂养奶量达到120 mL/kg,不需要给予管饲且保持48 h以上[6]。吮奶速率即是患儿每分钟经口奶量,其计算公式为:经口奶量/所用时间,具体的计算方法为:在该次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奶的时候由本专科责任护士记录患儿从吸吮摄入奶量到摄入全部奶量结束所用总的时间及摄入的总奶量[7]。

比较两组出生时体质量和护理后7、14 d体质量,体质量测量均为空腹时体质量水平,在当日上午9:00测量[8];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体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体质量均持续升高,且研究组干预7、14 d的体质量均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改善情况比较[(±s),kg]

表2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改善情况比较[(±s),kg]

组别参考组(n=60)研究组(n=60)t值P值出生时体质量1.23±0.05 1.24±0.06 0.992 0.323干预第7天体质量1.28±0.08 1.44±0.09 10.292<0.001干预第14天体质量1.58±0.12 1.99±0.15 16.533<0.001

2.2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吮奶速率和吮奶量、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比较

护理前,两组吮奶速率和吮奶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吮奶速率和吮奶量均持续升高,且研究组干预7、14 d的吮奶速率和吮奶量水平均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短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吮奶速率和吮奶量、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吮奶速率和吮奶量、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比较(±s)

组别参考组(n=60)研究组(n=60)t值P值吮奶速率(mL/min)护理前1.43±0.13 1.41±0.12 0.876 0.383护理后7 d 3.49±0.22 4.60±0.43 17.801<0.001护理后14 d 4.91±0.33 6.92±0.49 26.355<0.001吮奶量(mL)护理前22.17±2.17 22.22±2.19 0.126 0.900护理后7 d 26.09±2.11 29.61±2.84 7.706<0.001护理后14 d 35.87±2.31 39.47±3.29 6.937<0.001完全经口喂养时间(d)24.48±3.41 18.44±2.37 11.266<0.001

2.3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低于参考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不仅机体营养状况差,吸吮、呼吸、吞咽的协调能力也较为低下,且容易发生呼吸窘迫,如果未经干预便进行经口喂养很容易发生误吸[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体质量、吮奶速率和吮奶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体质量、吮奶速率和吮奶量均持续升高,且研究组干预7、14 d的吮奶速率和吮奶量、体质量均高于参考组(P<0.05)。研究组完全经口喂养时间短于参考组(P<0.05)。可见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口腔运动刺激能有效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质量,改善患儿喂养结局,分析其原因,初乳与成熟乳相比,其成分与母体血浆更加相近,初乳中的分泌型IgA、上皮生长因子、乳铁蛋白、巨噬细胞等各项免疫活性物质含量也更加丰富,有利于促进患儿生长发育,积极调节其免疫功能,以此使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加快胃肠道上皮细胞增殖[10-11];另一方面,初乳中的乳清蛋白、维生素、乳铁蛋白以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含量也明显比成熟乳更高,有利于促进胃肠蠕动,还可产生一定的广谱抗菌作用,从而促进肠道菌群改善,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促炎性介质损伤患儿肠黏膜,改善其喂养结局[12-13]。

口腔运动则主要是增强患儿吸吮-吞咽功能的协调性和成熟度,可以刺激患儿的感觉神经纤维,提高患儿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并进一步提高患儿胃肠活动功能,最终改善患儿的喂养结局,通过配合初乳口腔护理则能显著提升经口喂养的技能,从而缩短从鼻饲喂养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的时间,这一结果也与颜惠萍等[14]所报道的结论相符。

王晓辉[15]在其研究报道中称,低出生体重儿由于体质差,很容易发生各类并发症,通过予以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口腔运动刺激可显著改善患儿营养状况,提高抵抗力,其并发症发生率为4.6%,显著低于传统组并发症发生水平,本研究中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低于参考组的13.33%(P<0.05),与以上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口腔运动刺激能有效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改善患儿喂养结局,减少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发生。

猜你喜欢
奶量体重儿经口
经口内镜联合颈外超声穿刺注水定位成功取出颈深部异物1例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宝宝饱不饱,衡量有四招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Should a colonoscopy be offered routinely to patients with CT proven acute diverticulit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f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体会
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管理
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预后因素分析
经口明视下神经干注射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