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纳西族的“汉巴妹”

2023-11-30 11:03于晓
时代邮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博士论文纳西族丽江

● 于晓

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对“神仙眷侣”。20世纪30年代,梁家成为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人称“太太客厅”。如今,一群拥有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研究、建筑历史或考古学、美术史等领域有学科背景的人在北京成立了一个跨学科的公益平台:“C太太的客厅”,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潘曦是“C太太的客厅”的常客,她的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地区与乡土建筑,博士论文“纳西族乡土建筑建造范式研究”曾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潘曦是一位文静秀气的新昌女孩,1987年出生,2014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之所以把纳西族的乡土建筑确定为研究对象,是因为我对纳西族地区比较了解。”潘曦说。2010年,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的潘曦,跟随学院的无止桥团队到云南丽江参加重点项目调研,去农村建造桥梁。这是她第一次接触纳西族地区。纳西族建筑的工艺、技术保留完整给潘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做博士论文选题的时候,她决定对此开展调查和研究。

纳西族是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在艺术方面也独树一帜,从房屋营造和乡土空间中就能窥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古建筑研究大师刘敦桢先生在 20 世纪初考察丽江纳西族民居时,曾评价其“保存古法较多”“犹存唐宋遗风”。然而,这样富有特色的聚落空间与房屋营造方式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中却难以躲过濒临消失的危机。山地民族聚落往往位于较偏远地区,历史上的官方文献与档案严重不足,是典型的“冷门”且意义重大的研究方向。

潘曦先后6次到云南、四川、西藏的纳西族居住地进行调查。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潘曦常常亲力亲为,与泥木工一起砌墙、上椽、铺瓦等,有时候还帮村民上山干农活。潘曦借住在一张姓村民家中,被村里人叫做“张家二姑娘”。

几个月下来,整个人晒得黑不溜秋。“那年快过年了,潘曦从丽江回来,我一看都呆掉了,女儿晒得那么黑,穿得那么旧,简直像一个长年干农活的小村姑,哪像一个博士生啊!”母亲章亚莲心疼地说。

“只有晒得像本地人一样,才能与他们打成一片。”潘曦说,最艰苦的时候,是她去川滇边境调研,人生地不熟,孤身一人艰难跋涉了十余日,身上被虫子叮咬了近百个包。地方偏远,交通不便,她搭乘着摩托车、拖拉机、小货车,好不容易到了村寨。村里无水无电,电话都不能打。“最苦的地方是孤独,当地人谈论我的时候直接叫我‘汉巴妹’(汉族姑娘),因为至少方圆十公里内只有我一个汉族人。”这段时期,潘曦对村寨里木匠们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详细观察记录,积累了近6万字的调查日记。

终于,一本45万字的《纳西族乡土建筑建造范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灿烂多样的古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在铅字中获得传承。“潘曦长时间驻扎村里进行现场调查,实属难得,她的研究有坚实的调查基础。”为她作序的导师秦佑国这样评价。

“感谢纳西族的文字,留下了许多东巴经书;感谢有才华有情怀的诸多学者,对东巴经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潘曦说,正是因为前辈学者的辛苦付出,“冷门绝学”才得以传承,她所做的事情也是一种传承。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纳西族丽江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丽江三朵节
叫一声丽江
绽放的丽江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博士论文写卤鸡肉不悖科学
第三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获奖名单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年下半年博士论文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