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忧乐精神赋能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2023-12-06 01:15赵艺真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0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高职专业

赵艺真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学生工作部,湖南 岳阳 414000)

引言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使命担当、敬业奉献、扎根乡村教育的职业情怀,具有团队协作、自主创新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掌握比较扎实的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乡村小学教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文明悠久历史进程中逐渐孕育并形成的,忧乐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忧乐精神蕴含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为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忠诚品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本色初心,“进亦忧,退亦忧”的矢志坚守,“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无私境界[1],不仅是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需要传承发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重要精神财富,其丰富内涵还对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和价值渗透,并能通过重塑高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赋予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良好发展的能力。

本研究从新时代忧乐精神的内涵探析入手,深入分析其对于高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用新时代忧乐精神重新诠释高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并致力于探究以新时代忧乐精神助力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忧乐精神对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价值渗透

马娜[2]阐述和诠释了新时代忧乐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爱国爱党的坚强信念、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勇于任事的担当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本研究借鉴马娜的新时代忧乐精神内涵,深入研究分析其对于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价值渗透,用忧乐精神重新诠释了高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分别是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涵养扎根乡村的教育情怀、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养成开拓进取的创新品质、培养勇于任事的担当精神。

(一)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决定了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不断成长、发展的支撑性品质[3]。2021年4月2日教育部发布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对小学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提出了如下要求:树立职业理想,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职业定位是乡村小学教师,作为乡村小学教师的生力军,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应该在“准教师”阶段就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崇高远大体现在追求卓越、不甘人后,不仅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抱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还要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立志成为“大先生”,在乡村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

(二)涵养扎根乡村的教育情怀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与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乡村教师未发生流动的比例仅占37.10%[4]。虽有国家特岗教师等政策的扶持,但现今乡村小学教师的流失率仍然较大。因此,高职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乡村小学教师的主阵地,要着力涵养学生扎根乡村的教育情怀。“扎根乡村”意味着要甘于寂寞、坚守岗位,有坚定的信念和家国情怀,更有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力争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小学教师,既能稳定乡村小学教师队伍,又有利于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

(三)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忧乐精神”的价值内核。乡村小学教师需要具备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互联网+”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要化挑战为机遇,教师就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掌握课程改革与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情况下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近年来,乡村小学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随班就读、家校共育问题等逐渐凸显。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外,还需要具备不断成长进步的意愿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方法。第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中小学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以及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与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知识,能指导综合性学科教学活动等。乡村小学教师要迎接新时代、新技术等带来的挑战,就要于不变中思变,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这也对高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养成开拓进取的创新品质

无论是范仲淹还是滕子京,都坚守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渴求有为,为国为民兴利除弊、改革创新、开拓进取[2]。这种创新精神成为忧乐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开拓进取的创新品质具体表现为:能够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擅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能够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遭遇的新问题;能够不断优化调整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

(五)培养勇于任事的担当精神

“先忧后乐”的精神蕴含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的担当表现在能够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现实教学问题:第一,愿意承担乡村教育教学工作,主动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具备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第二,担当学生心理辅导者,当好家长的代理人。特别是对于乡村留守儿童而言,教师还要肩负一部分父母的角色,是帮助儿童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第三,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与班主任工作职责,积极钻研,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能结合乡村教育实际情况,深入思考融合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掌握随班就读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政策,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随班就读的学生。

二、以新时代忧乐精神助力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新时代忧乐精神赋予了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新的使命和发展的新方向。

(一)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课程设置,完善的专业课程设置能推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完善,为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

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有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集中实践教学课六类课程,总共58门课,毕业需修满167学分,课程门类较多,课程“拼盘式”[5]的痕迹较为明显。要完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注重课程的内在整合,挖掘不同模块课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要加强公共基础必修课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的内在整合。虽然公共基础课是面向高校全体学生开设,但在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特点,有的放矢地选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授理想信念的内涵与特征时要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当融入坚守乡村教育的教育楷模的事迹,涵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又如,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律模块时,可以将专业核心课“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的相关内容作为组织教学内容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凸显教师职业道德特点与要求,引导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分析教师职业生活中的现实法律问题,让公共基础课真正发挥实效,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2.在公共选修课中设置具有湖湘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将之内化于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实践活动中,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的助力器。但不论是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还是高职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类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中的比重都不大,传统文化类课程的数量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更少,公共基础课有过于强调工具性的偏向,这就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功利化、知识面狭窄、个人修养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在公共基础课中增设传统文化类课程,既是应时也是应需。具体来说,可以围绕“忧乐精神”“骆驼精神”“求索精神”“长工精神”等增设具有湖湘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包,通过课堂教学、实地参观走访、调研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湖湘文化,领悟湖湘精神,让学生自然浸润在具有湖湘特色的传统文化中,从而夯实学生的授业底蕴,培养出具有湖湘气节的乡村小学教师。

(二)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部分乡村小学的教学点分布在各级乡镇、村等地,规模小、教学条件有限,这对于即将成为乡村小学教师的师范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教师教育课程是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是激发教师职业热情、培养教师职业素养、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是按照传统学科体系进行编排,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学习,教师的教学偏重知识传授,容易出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重构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

以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例,通过乡村小学教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研,对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基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真实的乡村小学教师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起点重构课程内容。经过课程组教师与行业专家的反复研讨,课程组将原有的课程模块重构为教学工作、组织活动、心理工作、家校工作中的心理学理论及应用四大模块,确定了各工作任务和情境下乡村小学教师需要掌握并应用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乡村小学教学工作场景,熟悉乡村小学教学工作的任务及问题,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再以小学教育专业拓展课——“小学生心理辅导”为例,课程组基于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心理辅导能力需求调研,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为逻辑起点重构课程内容,将原有的课程模块重构为良好辅导关系的建立(知心)、心理问题评估与分析(识心)、辅导方案设计与制订(护心)、辅导方案实施与干预(育心)四大模块。本课程遵循“立德树人、德育优先”的原则,立足职业场景,扎实职业能力,厚植教育情怀,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为导向,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辅导工作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彰显儿童生命价值、激发儿童生命潜能为目标,培养具有理想信念、教育情怀、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乡村小学教师。

总的来说,基于乡村小学教师岗位需求调研重构专业课程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乡村教学情感动力,帮助学生明确乡村教育的重要价值,坚定乡村教育振兴的信心,牢铸服务乡村教育的奉献意识,从而涵养学生扎根乡村的教育情怀。

(三)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文化的迭代更新、知识的日新月异都要求师范生具备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大多没有亲历过乡村教育现场,对乡村小学教育职业情境不熟悉,对乡村小学教育问题的认知较为肤浅。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可以通过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认识并尝试解决乡村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同时尽可能多地制造机会让学生亲历乡村教育现场。

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例,本课程创新了“创—明—析—解—评—结”六步教学法,帮助学生逐步生成知识、能力、素养。

课前,体察教育实境,驱动自主学习。课前教师在学习通App上推送课前学习任务单,一方面,学生观看相应的微课视频,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在线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在讨论区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分组活动任务、访谈调查、“心灵论坛”、“人物画像”等活动深入乡村基地小学观察、调研,培育家国情怀。与乡村小学职业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切身体察乡村小学教师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实境,并提交活动成果与总结。

课中,六步教学法推进,趣探心灵小屋。环节一(创):教师通过有关乡村小学教育教学实境的图片、视频或心理学实验导入课题,为课堂创设悬念情境、信息情境或生活情境,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应,激发学生乡村教学情感动力,结合课前学习成果巩固本课基础概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明):学生通过观看情境视频、分析情境、课前的活动任务汇报和教师的理论介绍,了解留守儿童现状,明确留守儿童典型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乡村教育问题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环节三(析):教师通过“心灵信箱”、作业“反刍”、重回情境、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类型、成因等,帮助学生明确乡村教育的重要价值,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并通过学习平台限时测试,巩固理论认知,解决教学重点。环节四(解):教师播放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相对应的乡村小学职业指导教师岗位问题情境视频,引导学生从小学教师视角全面看待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熟悉乡村小学教师的岗位问题。通过情境演练、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师生双方感受,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环节五(评):经过课程组团队与行业专家反复研讨,为每次课的“解决问题”环节制定了评价标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校内授课教师、学生三方依据评价标准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和小组协作学习情况评分,让学生确认得失,知晓差距,培育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环节六(结):教师通过自制的原理讲解微课视频、动画,辅之以教师的演示讲解,帮助学生对本组的方案设计、演练情况等进行查漏补缺,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明晰小学教师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实施要点和注意事项。

课后,学习成果创用,体验社会服务。课后的“第二课堂”“爱心送教”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应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的应用创新。通过“高等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UGS”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如为留守儿童制作讲述亲情故事的“故事盒子”,帮助某县“团团希望小屋”中的留守儿童画“我的自画像”等,使学生近距离接触乡村小学教师与学生,真实体验乡村小学教学的全过程,观察乡村小学职业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现乡村小学教育现存的问题,从而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创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然而,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懒于思考,更不愿创新。因此,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有助于激发高职师范生的创新潜能。如在教授“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模块三任务四“如何帮助被拒绝的儿童”时,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环节和知识传递方向,弱化了记忆、理解等低层次的认知活动,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讲解法、探究教学法和讲演法,将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学用结合,为学生多频次地提供扮演教师和小学生角色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强化了应用、评估、分析、创造等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与同伴及教师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与整合,在实操演练中完成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概言之,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新方法,让学生知创新、想创新、会创新,逐渐养成开拓进取的创新品质。

(五)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乡村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是一名合格的乡村小学教师最基本的责任担当。乡村小学教师岗位对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和素养要求,学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养,才能在未来的乡村小学教学岗位勇于任事。要培养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勇于任事的担当精神,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否得以夯实、教师职业能力是否得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是否得以涵养、教师职业热情是否得以激发四方面来进行。为此,我们构建了“一核四翼”考核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学习通系统数据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职业指导教师评价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统一起来。通过网络课程任务点完成情况和测验考试对学生的教育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通过学生的活动任务和实践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小组作业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进行评价,通过学习成果创新应用并服务乡村教育的情况以及跟踪调研等方式对学生的教师职业热情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结语

忧乐精神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思想瑰宝,更是岳阳文化的独特写照、“湖湘精神”的重要基石。本文以“传承忧乐精神”为逻辑起点,阐释了新时代忧乐精神对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价值渗透,探究了以新时代忧乐精神助力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对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总之,以忧乐精神厚植心灵之根,滋养行动之源,为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力量,为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打上了湖湘烙印,为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高职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