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引领下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2023-12-06 01:15汤尚文李欢欢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0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梁 英,于 博,汤尚文,李欢欢

(湖北文理学院 a.研究生处,b.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实现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高层次人才的支撑需求日趋增长,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国家应对全球人才需求的基础布局。2020年,我国首次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开启了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日渐紧迫,培养出大批专业化、素质符合日益精细化的社会分工的应用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1]。数据显示,自2017年起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超过学术学位硕士,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99.05万人,专硕招生规模达60.25万人,占比为60.83%;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生163.48万人,占比61.16%[2]。从规模上看,国内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方向逐渐由重培养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向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型高层次人才过渡,正向“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1]这一目标迈进。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对接高层次人才需求,优化规模结构,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3]。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凸显了需求引领的重要性。需求引领下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紧密相连,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需直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要求各培养单位要满足国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更要找准培养定位,突出培养特色,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卓越人才为己任,服务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人才需求和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发展需求。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需要相关培养单位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能力为核心,结合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注重特定职业理论知识应用,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能力二者的有机融合,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国情、社情、校情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以学术研究能力为主,关注点在于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开创精神和创造能力;专业型研究生培养以应用实践能力为主,其重心是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者均突出一个“研”字。教育部于2009年起在专业学位中招收全日制研究生[4],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国家发展贡献可堪大用之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培养专业能力扎实、职业素养过硬、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满足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找准定位,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聚焦发力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依托行业产业需要。

目前,已有高校在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在推进新时代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上海交通大学突破惯例,实行以企业导师作为主导师、学校导师作为副导师的“交大—宝钢”研究生培养模式[5]。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1(桥梁)—3(协同)—5(融合)—7(转化)”创新培养体系,实现了工程硕士培养“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企业里”[6]。中国农业大学提出涉农工程专业“三位一体”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在实践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立、实践成果反馈与能力评价体系建立方面取得一定成效[7]。江南大学推进差异化战略,积极投入当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8]。各高校均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新时代的新要求,积极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满足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充分说明在产业实践中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必由之路。随着专业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及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素质能力要求的提高,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动态调整,时刻关注人才培养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着眼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产业发展不紧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但实际上培养与产业脱节或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混杂在一起,培养中的课程内容侧重理论研究,实践性不足;虽然专业实践时间能够达到培养要求,但实践过程管理缺乏规范要求,专业实践要求比较模糊;校企合作纵深发展停滞,教育者和学生并未摆脱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束缚,工作中心仍停留在学术研究上,对产业的专注力度不够,无法适应产业快速的发展,教育出现相对滞后的现象,造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

第二,导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契合度不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导师队伍一般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联合培养模式,避免了导师结构单一的弊端。校内导师的来源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他们在学术研究领域笔耕不辍、成果突出,但大部分缺乏工程实践背景。校外导师从行业中遴选,一线实践经验丰富,但工作重心在其本职工作,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次数有限。校外导师遴选和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造成校外导师工作开展不顺畅或责任意识不强,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

第三,工程实践条件创造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职业素质需求不同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资格的培养依托于产教融合,要求高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为产业培养所需人才。高校发展和企业发展关注的重点不同,导致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协同培养碎片化,产学研协同培养层次结构不分明、简单化甚至形式化,学生的实践教育也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了解工程类相关生产实践的实施管理,自然无法积累独立完成工程任务的经验,导致了“学术不钻,专业不专”的局面,不能持续符合产业发展需求。

二、需求引领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

工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整体上来讲是在国与国竞争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从局部看是在每个产业、企业的动态发展中产生的。要实现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质量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实现从校内到校外的突破和在行业中持续创新的人才输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内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育改革以逐年政策完善向前推进,政策内容指明工程类专业学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产学研多元合作,各高校拥有改革内容和改革形式自主设计的主动权[9]。湖北文理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自2014年起,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累计全程联合培养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148人,积累了一定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2018年5月获批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和湖北省有关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文件,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1512”工程。学校和学院上下联动,高度重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需求引领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第一,人才培养注重职业素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支撑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为导向,以毕业应达到的职业素养为重点。一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坚持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工程能力提升,以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工程伦理、国内外科技前沿发展动态、政治人文素养等为课程体系;以工程实践案例、仿真模拟实训、校外导师授课为补充;通过完成课堂分享、专题阅读、报告撰写、会议汇报、小组讨论等方式梳理理论知识框架、锻炼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提升资料查找和筛选能力、打磨思考力、训练演讲表达能力等,及时引导学生查漏补缺,达到融会贯通运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二是具有工程研究能力。以导师为引导,个人为主导。校内,结合校内导师研究方向与个人兴趣,以科研项目为支撑,学生在导师引导下独立完成实验或工程项目方案设计及实施,反复打磨,在解决问题基础方法的多次训练中强化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将构思变为实操的技术能力;校外,在学习项目资料的基础上参与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和管理中,通过校外导师在工程现场对工程概况、工程技术及出现的技术问题的指导,完成项目的总结报告,并提出问题,同校内外导师探讨,及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践,落实“在做中研”,深化产教融合,丰富和提升学生参与工程任务的经验与能力。双管齐下,通过校内校外双引导达到提升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素养的能力。

第二,导师队伍建设注重德才兼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核心作用,导师队伍建设以德才兼备为重点。学校出台《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试行)》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同时严格执行和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纳入导师培训体系,通过讲座、会议研讨和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引导导师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推动中青年教师以“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成员及与企业“结对子”等形式参与企业项目建设、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深入服务地方企业,促进产学研合作有效发力,同时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有效提升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应用能力。学校以“德”为核心,从各工程实践基地和地方龙头企业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中严格审核遴选校外导师,实质性推进双导师队伍建设。

第三,工程实践形式多样。为充分锻炼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学校一方面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围绕“四个襄阳”的办学理念,与湖北航宇精工、中原动力、博亚精工、襄阳华中大研究院、襄阳市中心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建立产教研融合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练创结合,以练推创”。组织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各类国家级竞赛活动,以赛促创,达到实训目的,巩固强化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申请发明专利9项;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特色活动,如“年度十大读书人物评选”、“文献综述写作大赛”、“短视频大赛”、学术墙报展等,在活动完成过程中训练研究生的经典阅读、论文撰写和实践动手能力。

学校已建立了完备的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已为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湖北品语测绘有限公司、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等地方企业输送了一批急需的专业硕士人才,服务了襄阳市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需求引领下的产教融合。

结语

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需求、区域经济现状和学科专业发展要求长期持续地动态优化,借鉴优秀经验,深入思考培养思路和方法,探索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机制,发挥产教融合政策优势,促进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又好又快。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