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发展性”心育理念指导下的心育实践创新*

2023-12-15 09:36杨静平
江苏教育 2023年34期
关键词:心育陪伴主体

杨静平

班华教授的心育理念认为,心理教育是从心理层面培养完整人的活动。“主体—发展性”强调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人,要尊重人、关爱人、理解人、发展人;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心理建构的主体。心理教育要在缓解现代人的心理焦虑、预防和矫治形形色色“现代病”方面起它所能起的作用,更要促进人的心理和精神发展,发挥人的心理潜能,帮助人自我实现。

笔者认为,班华教授的“主体—发展性”心育理念对心理教育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一是提醒教师要把握“学生始终是自己心理素质的建设者,在心理工作中要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是提醒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发展性,重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差异性与可塑性,从而准确把握时机,促进每个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素质提升。他在《心育论》中提出的五个心育任务就是对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指导。

笔者所在学校在班华教授的“主体—发展性”心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了四项心育实践创新项目。

一、受“五个心育任务”启发,探索全员参与的整合型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班华教授在《心育论》中提到五个心育任务,即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心理潜能;促进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1994年,学校就已经意识到,心理教育的对象不仅是部分需要解决心理烦恼的学生,而是在校的全体学生。因此,学校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机能的提升;心理潜能发挥;整体素质提高;鲜明个性、完善性格的形成”的心育目标。要达成这样的心育目标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为此,学校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九五”课题“中学整合型心理教育课程研究”。该课题主要探索学科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掘心育功能。这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中得到最大程度提升。当时做得较好的子课题包括“作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的研究”“体育课中学生耐力培养研究”“历史课中学生志向确立的研究”。

二、受“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心理构建的主体”启发,提出“长善教育”概念

《礼记·学记》中有一句话: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结合班华教授的“人是自身发展的主体,是自身心理建构的主体”观点,笔者认为“长善教育”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全新角度。2015 年起,学校面向教师、家长与学生明确提出“长善教育”概念。

长善教育,以学生已有的天赋、个性、努力、力量被“看见”与肯定为前提,以寻善、长善、完善、从善为教育的四阶段,协助学生在体验自尊、自信后自觉承担成长与发展任务的一种主动心理教育模式。它强调学生是自己的建构者,通过天赋发掘与展露获得必要的尊重与欣赏,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从而自觉自愿地发展与成长自己。长善教育的四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寻善,是指从各种缺点、问题、障碍行为背后找出学生潜在的优势、眼前的小进步以及独特的天赋与个性,帮助学生找到发展的“原点”。

第二阶段:长善,是指运用小步子、搭台阶的方式,一点点肯定、欣赏学生优势的细微变化,将潜在优势变成看得见的作业作品以及能力本领。

第三阶段:完善,是指在学生已经拥有一定自信的前提下,教师就学生的作业作品提出意见。通过第一阶段的寻善、第二阶段的长善,学生已经拥有足够的自尊自信。此时,教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那么,学生就能心平气和地接受意见。如果没有前面两个阶段的铺垫,没有良好关系的建立,教师直接就学生的学习问题提出批评意见,那么学生通常将教师的批评理解为自己是“差的、笨的、不好的”,进而产生愧疚与自卑心理。所以,“长善教育”强调先做好前面两个阶段的工作。

第四阶段:从善。通过发现与展露自己的优势,学生拥有足够的自尊自信,足够的成就、地位与价值感,开始形成清晰的是非判断能力,养成自律与关怀的习惯,发现做错事情立即改,看见重要的事情就自动去做。这时,学生就进入自我教育境界,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如果能靠近每一位学生,了解与欣赏他们的优势,让他们体验不同的成功,那么师生关系就会恢复到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友好状态。

三、受“我们尊重人、关爱人、理解人、发展人”启发,开设“大国母亲”课程

在心育工作中,笔者发现不少家长难以理解孩子剧烈波动的情绪、过于敏感的心思、成绩下降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我们尊重人、关爱人、理解人、发展人”。由于时代原因,部分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很少体验过“尊重、关爱与理解”,他们在家中难以用这种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孩子。2015 年,笔者在学校开设了“大国母亲”课程,邀请有需求的父母到校学习。课程实施方式为:家长自由报名,每班3~20 人,每期4 次,每次3 小时,1 个月内学完。课程目标是: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胜任力。课程内容包括:情绪识别与转化、倾听与沟通、爱的五种语言、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等。

因为家长的情绪与需求在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中被“看见”,所以他们也学会了“看见”孩子的情绪与需求。如“分享一周的成长与进步”活动让分享者身上的“好学好问、坚持不懈、友爱互助”等品质被大家“看见”。课后,他们也会更自然地关注自己孩子的“优点、努力与不易”。这样的亲身体验让家长们学会了“尊重、关爱与理解”。

现代社会,公寓楼的独门独户满足了人们的隐私需要,也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这样的“弱联结”生活方式增加了家长对孩子生活方方面面的焦虑。与近3000名家长近距离对话后,笔者针对家长的高焦虑情绪提出了“天下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是天下父母的孩子”的合育理念。2021 年,笔者又将其扩展为“用一座村庄/城市来养育一个孩子”的理念。该理念打开了家长格局,有助于化解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小家庭“孤岛式”养育模式面临的困境。

四、受“促进人的心理和精神发展,发挥人的心理潜能,帮助人自我实现”启发,首创“21天在线入户双陪伴”线上家庭心理教育服务

2019年,学校心理辅导室接待的焦虑症、抑郁症、休学学生越来越多。对这样的孩子与家庭而言,传统的一周一次心理辅导只是“杯水车薪”。为此,笔者借助微信群、在线共享文档,邀请家长连续21天在线上提交家庭日志。家庭教育陪伴师每日在线回复,实时指导家长正确地回应孩子。

在与这些暂时受困的家庭一起工作时,笔者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善良、聪慧,常因体质敏感、社交能力弱,因“一次迟到、没交作业、被同学排挤”等原因不敢到学校。如果家长能利用好这类挫折事件,进行合理引导,就能“促进人的心理和精神发展,发挥人的心理潜能,帮助人自我实现”。可惜,不少家长因为读不懂孩子的情绪、个性与潜能而错失帮助孩子的机会。

“21 天在线入户双陪伴”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个体家庭心理教育的一种在线服务方式。“双陪伴”是指家庭教育陪伴师用“无条件的关注与真诚回应”陪伴好家长,家长以自己体悟到的“镇定与真诚”陪伴好自己的孩子。

“21 天在线入户双陪伴”的工作目标是协助家长培养自觉自在的孩子,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胜任力。工作方式包括:一次2~3 小时的家长访谈、连续21天回复家长的家庭日志、每7天1 次的家庭心理教育复盘总结、临别赠言、陪伴结束后随访。在21 天中,协助家长找到3 条家庭心理教育路径,即找到育人路径——紧盯孩子的优势长处寻善、长善;找到理性行动的路径——等亲子双方情绪平静后,开始家庭教育;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看见细微变化,积小胜为大胜。

在直面这些学生与家庭时,家庭教育陪伴师要先稳定家庭成员的情绪,对每个家庭成员开展常态心理教育后,协助他们建立合适的家庭规则,帮助家庭重回和谐有序的状态。这一服务方式是班华教授的“主体—发展性”心育理念在家庭中的创造性运用。

猜你喜欢
心育陪伴主体
陪伴
心理健康教育研培现状调查报告
——以简阳市为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积极心育奠定幸福人生
心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诗意栖居”
陪伴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