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遗址类博物馆的建筑遗址类临展初探
--以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为例

2023-12-27 13:06孙超然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9期
关键词:总督艺术性遗址

孙超然

(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东 青岛 266071)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以下简称总督楼)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龙山路26号。总督楼始建于1905年,落成于1907年,最初作为德国在青岛的最高长官-总督的官邸。1999年,总督楼作为建筑遗址类博物馆对外开放,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公布为中国国家二级博物馆。总督楼建筑分为4层,建筑面积约4083平方米。这座受青年风格派影响、以新罗马风格为基础的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1 遗址类展览面临的挑战

1.1 体量的制约

遗址类博物馆临展的展示体量受建筑本身物理空间的制约。艺术建筑在建造之初,有明确的使用功能定位,虽然能满足建筑最初功能定位的区域划分,但是很难满足建筑在当今作为博物馆的功能要求。与目前新建的博物馆相比,总督楼缺少可以用于临展的相对独立且有一定面积能布置成体系展板与展柜的物理空间。为了让观众最直观、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建筑昔日的面貌,遗址类博物馆通常采取复原建筑当初陈列的方式来展示其内部情况,还原建筑原本物品摆放的陈列方式,只能满足于展示内容相关、体量适合的临展,临展的连续性和流线设计通常会受常设展览的制约。

这种原始空间体量上的制约,影响着临展的展示面积与展览流线,决定着展览内容的篇幅与最终呈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展览的开展与效果提升。

1.2 观众的理解

文化的弘扬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推动,开展建筑遗址相关内容的临展是弘扬建筑文化的直接手段之一。观众通过参观展览进而理解建筑遗址文化,这也是开展临展工作的重要目的。不同建筑遗址的产生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建筑本身也有其特殊的政治与艺术追求。在观众参观建筑遗址类博物馆的过程中,需要临展有效地对相关文化内容做灵活补充,以促使观众加深对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解。临展的持续时间不长,受展览经费与展示形式的限制,规模也相对较小。

在短时间、小规模等的前提下,临展采取何种方式面向观众弘扬建筑遗址文化内涵,对建筑文化是否能被观众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1.3 深度与趣味

观众进入建筑遗址博物馆参观,多抱着学习知识的目的,通过参观展览,近距离感受建筑艺术,了解其中的历史文化与美学知识。随着观众整体素养的不断提升,人们不仅限于欣赏建筑艺术的精美表现,还有了解更深层次的建筑精神文化内涵的需求。不同于走进学校学习的紧张情绪,观众参观展览时会保持放松的心情,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欣赏建筑艺术,以轻松的方式获得建筑方面的相关知识。

密集展示相关建筑遗址的信息,可以使观众深度了解建筑遗址的知识,但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地获取知识会让观众疲惫,从而无法达到让观众放松的目的。如何在有深度的临展中融入趣味性,这也关系到观众的参观体验。

2 建筑遗址类临展策略的初探

2.1 成系列开展,应对体量的制约

面对建筑遗址原始空间体量上的制约,总督楼根据临展区面积的大小,将同一主题的展览分批次、系列化开展,减少展览对空间需求的同时保持展览的完整性,将布展思路从大而全转变为小而精。合理开发室外的展示区域,将与建筑内部相关内容关联性不大的临展布置于室外展区,室内临展做到与常设基本陈列展保持相关展示逻辑。

系列化地举办建筑遗址类展览,有利于展览内容和展示形式的不断优化。展览的内容和展示形式的提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系列化举办同主题展览能增加策展人员的工作经验,从而优化展览的布局,让展览达到更佳的效果。时间的投入与经验的丰富也带动了展览内容的优化,促进了展示形式的多样化,这些都是展览本身不断升级的动力。

展览系列化的同时,要兼顾每个展览的完整性。确保不同需求的观众群体得到满足。观众通过参观单个展览,对建筑遗址建立初步的了解,进而激发观众对探索相关知识的兴趣,通过后续系列化的展览的推进,进一步加深对建筑遗址丰富内涵的理解。同时做好观众意见的搜集和研究工作,根据观众的反馈信息,掌握目标群体需求,完善展览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展览的效果。

2.2 从内容出发,展示建筑的内涵

遗址类建筑属于建筑艺术的范畴,其内在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其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兼顾。在规模有限的临展中,着重介绍遗址类建筑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有助于观众通过参观展览理解建筑遗址的文化,从而达到弘扬建筑文化的目的。

2.2.1 让观众理解建筑的实用性

建筑产生的价值和意义,包含在实用性之中。建筑遗址的实用性,不仅仅包含物质层面居住的价值。建筑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很容易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其最初的规划与建造中还承担宣扬政治层面的实际作用。

以总督楼为例,这栋建筑满足居住的要求,也承担了建造者的政治目的。德国建造者想通过这栋建筑在青岛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以宣扬其政治意图。总督楼坐落于信号山南麓,是方圆数里内海拔最高的建筑之一,山下的俾斯麦兵营听从此处总督的号令,它的南部立面可以成为海上来往船只辨向定位的标志。德国在建造和装饰总督的官邸上的花费远远超出了原本45万金马克的预算,与当时沿海清朝民居简陋的房舍形成对比,总督楼建筑也改变了当年青岛湾沿线的面貌。总督楼使用了崂山的石材、德国的木料,工匠和本地居民们会传播其建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在20世纪初的青岛,建造它本身就是一件有影响力的事件。顶部在整体建筑立面中占较小比例,强调牢固的墙面对立面占比,建筑外立面采用大量横向排列的来自崂山的坚固花岗岩装饰带,产生要塞般的敦实感觉与向下深扎土地的动势,如一块结实的印章扣在信号山上。大体量建筑借助地势形成了有冲击力的观瞻效果,满足了德国人宣扬政治目的的实用性。

通过展览介绍,观众了解建筑在居住与传达政治意图上的实用性目的,触类旁通地加深对建筑文化的总体认知,连带对建筑背后的历史事件的了解,以史为鉴,激发自身的感悟。这种被激发出的感悟,是展览乃至建筑本身被理解的价值。

2.2.2 让观众感悟建筑的艺术性

优秀的建筑遗址蕴含的艺术性,可以满足观众视觉上的审美需求。设计师和建造者通过对建筑的艺术创作,尝试探索人类的艺术观和价值观等哲学问题。这种尝试与探索隐藏在艺术性中,贯穿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蕴含在建筑艺术中的艺术性,较难被一般观众察觉并欣赏。观众缺失了对艺术性哲学范畴的理解,就难以形成进一步的感悟。

以青年风格派为例,新艺术运动(A r t Nouveau)是由工艺美术运动所提倡的理念发展而来的一场重要的国际建筑与设计运动……它在奥地利和德国被称为“青年风格”(Jugendstil)……这场运动的倡导者试图将所有艺术合而为一,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为广大公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①。定义虽然凝练,但观众很难领悟其精髓。

展览可以通过对侧面内容的介绍,帮助观众体会建筑遗址的艺术性。比如介绍流派兴起的历史环境、设计风格、设计师们面临的挑战与其艺术追求,可以帮助观众提升对风格流派的认知,从而让观众了解建筑的艺术性。

如青年风格派形成于19世纪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加速了欧美城市化的进程。在大规模扩建的城市中,各类层数和体量成一定规模的大型功能性建筑,如学校、工厂、公寓等,在满足其功能性的前提下,随意地添加一些古典主义或新古典主义的元素,如圆柱、山墙和檐口等,当时建筑的美化方式已经发展成为一套流于表面的公式。这些肤浅的公式抛弃了对描绘自然的追求,只是抓住了一些往昔风格的装饰形式和技巧,并没有明确的艺术追求,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努力弱化手法技巧、协调各细节之间的关系,让其统一整体、浑然天成的自然呈现的思想相违背。在建筑只追求实用性,脱离了艺术性的时代背景下,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试图改变这种矫饰的风气,再次唤醒艺术对自然的追求。总督楼的设计师拉查洛维茨就是其中的一员。青年风格派艺术家放弃了往昔的诸多建筑理念,重视东方艺术中写意弯曲弧线的运用,这种追求自然风格的建筑立面复杂且生机勃勃。

观众直接欣赏建筑艺术得到审美需求的满足,与通过展览体会建筑设计者的艺术追求与价值观等相结合,可以深化观众对建筑艺术性的认识。观众体会到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全面感受建筑遗址本身的魅力,从而理解建筑艺术。

2.3 从细节入手,兼顾深度与趣味

建筑遗址类临展可以通过对建筑遗址细节的展示,满足观众对于获取知识深度与趣味性的需求。有这样一些细节,它们不仅具有画龙点睛的妙用,而且充满了象征价值……细节是建筑整体韵律的凝结者……②建筑遗址精美的细节中往往蕴含着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展览中细节的解析,更容易将建筑背后的精神传达给观众,满足观众对相关知识深度的要求。建筑遗址的细节又有一定的独立性,观众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对建筑细节介绍进行有主次的浏览。观众可选择性投入注意力,在参观展览时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临展更加适合灵活地展示建筑遗址中有趣的细节。受制于建筑遗址展示体量,更多细节很难在常设展览中展示。博物馆对建筑遗址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新的细节研究成果更适合用临展的形式向观众展示。

2.3.1 传承与变迁-圆柱

青岛诸多建筑遗址的风格源于欧洲,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大量的欧式建筑。欧洲各民族间生存环境、信仰等不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建筑流派,同一流派在与不同风格融合中也孕育出了差异性的分支。区域之间的交流也推动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建筑的细节继承了不同文明对艺术的思考。这些富有精神内涵的细节,也包含着建筑设计师对前人风格的扬弃。

总督楼外立面的圆柱,继承了埃及与希腊的元素和理念。柱子作为最重要的建筑结构之一,是功能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统一。圆柱在解决了建筑承重的同时,可以满足建筑采光等的需要,表现建筑气质的同时极具审美情趣。已知最早的圆柱出现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埃及左赛尔陵区,此时的圆柱只是对埃及人精神世界的表达,并没有承重的功能,柱身与柱头的几何趣味模仿了纸莎草的茎和叶,这种植物不仅是埃及人造纸的材料,也是下埃及的象征。希腊受埃及影响,在古风时期演变出了两种新的柱头样式,分别是出现在大陆城邦的多里克式和诞生于爱琴海诸岛的爱奥尼亚式。在公元前5世纪,雕塑家卡利马科斯在科林斯城发明了比多里克式和爱奥尼亚式更华丽的柱头,由轴对称的双排茛苕叶构成,叶上装饰同样严格符合对称规律的卷须与花朵,缠绕在柱头四周,表达自然和谐的同时有一种脱离自然的秩序感之美。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变迁,尽管总督楼西南立面的承重圆柱柱头的植物依旧是科林斯式喜爱的茛苕叶,但是表现方式更为自然活泼,与科式严格的对称排列手法不同,叶子的组合弯曲程度更加贴近自然生长的样子。活泼的柱头配合更加庄重的、没有凹槽的托斯卡纳式柱身,这种细节上的组合也表达着青年风格派追求自然的理想。

2.3.2 意图的象征-龙头

建筑艺术受政治影响,承载着政治目的,因此在细节上体现出政治意图。经过岁月的洗礼,细节上的政治意图也早已成为历史的佐证,转变成为文化属性。向观众展示暗含象征意义的细节,可以拉近观众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总督楼西立面的石制山墙被装饰成一艘带有龙头的船。石雕并非单纯的装饰,德国人用维京人(Vikings)的方式表达世界政策意图。在造船和航海方面有着卓越天赋的维京人,会在船只上雕刻龙形,他们希望这些雕刻的龙形可以帮助他们在海上驱除妖邪、护佑平安。挪威的维京人有条法规:在船只驶入本土港口之前,需要将船上的这些龙形去掉,以免冒犯陆地上的神灵。在挪威奥斯陆的维京船博物馆中,收藏有从未出海仅作为丧葬用途的奥斯伯格大船,在其船头上没有龙头,而是一个抽象的蛇形漩涡。元素背后的象征印证了龙头并非纯粹的装饰,总督楼西立面的石制山墙装饰成带有龙头的船,隐晦地表达了德国人的意图。

2.3.3 古法的韵律-岩石

建筑遗址在建造的过程中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总督楼这座综合性艺术建筑的细节中,承袭着大量人类文明归纳的艺术法则。围绕总督楼四个外立面的石材,其排列方式也遵循着昔日的艺术法则。

石材看似大小各异随意排列,实则每个石块至少有两条边缘与周围的石块对齐,严格地遵循了对齐的法则。人类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就开始探索这种差异细节中的对齐秩序。比如赫库兰尼姆城的“萨姆尼人之家”门厅的装饰;古罗马人用彩色灰泥浮雕来模仿价格昂贵的大理石效果,将几种尺寸各异的彩色灰泥色块通过简单对齐组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德国艺术史家奥古斯特·毛将这类风格称为“庞贝风格”的第一风格。总督楼外立面的花岗岩装饰看似凹凸不平,取材天然,但这只是石材面向观众的一面,而其余各面均经过精心打磨,相邻石头之间的缝隙紧密。石材外露的部分则尽量保留自然的原貌,体现出了粗犷有力的石材之美。花岗岩细节的应用也表现了青年风格派建筑师的追求:努力弱化建筑的人为感觉,竭力让建筑艺术的表现为追求自然。

细节有小而精的特点,相比于大而全的整体,细节知识更容易被全面展示,也更具趣味性。展览从建筑的细节入手,讲好细节的故事,更好地满足观众对建筑遗址信息深度与趣味的需求。

3 结论

临展作为一种灵活的展示方式,是面向观众宣传建筑遗址文化的有效手段。将大体量的展览合理单元化,用成系列的方式展出,可以有效规避展区体量的制约。从展览内容出发,介绍建筑遗址的实用性与其蕴含的艺术性,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建筑精神内涵。展览由细节入手,深度展示建筑艺术中细节的内容,同时兼顾趣味性,在满足观众求知欲的同时也能使观众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观众参观建筑遗址展览,理解建筑遗址的重要意义,从而认可建筑遗址的相关工作。这种认可会成为建筑遗址后续开发和保护工作的动力,促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开展建筑遗址类展览,有利于发挥展览对建筑遗址文化的宣传作用,有助于建筑遗址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对文化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克莱纳.加德纳艺术通史[M].李建群,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9:1022.

②王建梅,巩升起.建筑之路[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7:41.

猜你喜欢
总督艺术性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总督与巡抚的相处之道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一部稀见的明代军事志《苍梧总督军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