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

2024-01-01 13:52范守城王家喜袁术平
南方农业 2023年19期
关键词:武隆科技园区永川

范守城,王家喜,袁术平*,熊 晶,杨 艳

(1.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重庆 401147;2.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重庆 400067)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创新,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是对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指数及发展情况的综合评价。农业科技园区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创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引导园区内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够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实现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化。本文以重庆市13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创新发展状况进行总体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 发展情况分析

1.1 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从2000 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的建设工作开启以来,重庆市积极参与园区建设申报工作。2020 年底,科技部公布了第九批园区建设名单,其中就包括梁平、武隆两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先后批准建设的九批园区中,重庆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重庆市第一家批准建设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此后又先后批准了酉阳、武隆、梁平等共1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具体如表1 所示。截至2022 年,重庆市共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3家,市级农业科技园区9家,为全市的农业发展注入强大科技驱动力。

表1 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名单

1.2 园区创新发展综合状况分析

园区创新发展的综合状况分析以重庆市13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创新资源集聚、创新驱动支撑、创新成果产出、创新示范推广和创新综合效益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涉及的数据指标主要包括园区入驻企业数量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R&D 经费和人员投入、研发机构数量、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数、引进和推广三新数、授权发明专利数、创新创业机构数、科技企业孵化器数、技术性收入等。

1.2.1 园区的创新资源集聚

1)企业入驻情况

截至2022 年底,重庆市园区入驻企业总数达到14 185家,平均每家园区入驻企业为1 09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总数达到133 家,平均每家园区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为10家。入驻企业较多的前三家园区分别是铜梁、永川和酉阳,入驻企业数均超过800家,且铜梁远远超于其他区县,有10 093 家,占了总数的71.15%;入驻高新技术企业较多的前三家园区分别是梁平、渝北和永川(见表2)。图中数据表明园区的企业入驻数量较多,说明招商引资的能力较强,但在引入高新技术资源上还欠缺力度。

表2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入驻情况

2)研发经费投入

2022 年,重庆市园区研发经费总投入达到11.68亿元,平均每家园区研发经费投入为0.89 亿元。其中,研发经费投入最多的前三家园区分别是铜梁、梁平和永川(见表3)。园区的研发经费投入较大,说明重视创新研发环节,注重引入创新资源的同时投入生产要素进行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驾齐驱推动园区农业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表3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3)科技人员数量

科技研发人员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关键推动者,是科技研发必不可少的资源投入,最终研发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与研发人员的构成特性有直接关联。由图1 可见,2022 年重庆市园区内科技人员总数达到3 051人,平均每家园区内科技人员约为235 人。科技活动人员最多的前三家园区分别是铜梁(568 人)、忠县(396人)和酉阳(345人)。

图1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发人员数量

4)研发机构数量

研发机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投入,是发挥科研经费和研发人员等生产要素的关键平台。由图2 可见,2022 年重庆市园区内研发机构总数为237 家,平均每家园区拥有的研发机构为18家。其中,拥有研发机构最多的前三家园区分别是铜梁、梁平和涪陵园区,铜梁园区拥有的研发机构数为52家,是园区平均拥有研发机构数的近3 倍,而武隆、长寿和酉阳园区拥有的研发机构数均未超过5家。

图2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发机构数量

1.2.2 园区的创新驱动支撑

1)科技企业孵化器情况

2022 年重庆市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49个,平均每家园区拥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到4 个。其中,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最多的是酉阳园区,拥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远高于其他园区,达到24 家(见表4)。

表4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

2)众创空间数量情况

由表5 可知,截至2022 年,重庆市园区众创空间总数14个,平均到每家园区拥有的众创空间数量刚超过1 个。重庆市每家园区拥有的众创空间数均不多,说明在该方面需要加以重视。

表5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众创空间数量

3)星创天地数量情况

由表6 可知,截至2022 年,重庆市园区星创天地总数16 个,平均每家园区拥有的星创天地数量为1.2个。拥有星创天地数最多的是长寿和铜梁园区,数量为3家,大部分区县的星创天地数为1个。

表6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数量

4)科技特派员人数

由图3 可见,2022 年重庆市园区科技特派员总数805人,平均每家园区拥有的星创天地数量接近62人。其中,拥有科技特派员人数最多的是酉阳和丰都园区,人数超过150 人,远远超过其他区县;而武隆、铜梁、渝北三家园区拥有的科技特派员数量尚未超过15人,在特派员的选派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图3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人数

1.2.3 园区的创新成果产出

1)发明专利授权情况

重庆市园区取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总数(累计)为585 项,平均每家园区拥有取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为45 项。其中,永川、江津、梁平园区当年取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位居前三。具体来看,永川当年取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为117 项,江津园区次之,当年取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为95项,梁平当年取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为87项(见图4)。

图4 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明专利授权情况

2)品种引进情况

重庆市园区累计引进品种总数为2 955 个,平均每家园区引进品种数为227 个。其中,璧山、武隆和铜梁园区品种引进数量位居前三(见图5)。

图5 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品种引进情况

1.2.4 园区的创新示范推广

1)引进“三新”的情况

2022 年重庆市园区当年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本文简称“三新”)总数为757 个,平均每家园区引进“三新”数为58个。其中,引进“三新”数位居前三的园区是武隆、璧山和忠县园区。具体来看,大多数园区引进“三新”数低于70个,武隆园区引进“三新”数最多,为240 个,相对而言,长寿、丰都、涪陵和江津园区引进“三新”数较少(见图6)。

2)推广“三新”的情况

2022 年重庆市园区当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总数为298 个,平均每家园区推广“三新”数约为30个。从图中可以看出,推广“三新”数位居前三的园区是忠县、永川和梁平园区。具体来看,半数园区推广“三新”数低于10 个,忠县园区推广“三新”数最多,为79个,相对而言,潼南、涪陵、长寿等六个园区推广“三新”数较少(见图7)。

图7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情况

3)技术培训情况

2022年重庆市园区技术培训总数约12万人次,平均每家园区技术培训9 310人次。技术培训人数位居前三的园区是永川、忠县和长寿园区。具体来看,永川园区当年技术培训人数最多,达52 000人次,而武隆、涪陵园区当年技术培训人数不足500人次(见表7)。

表7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培训情况

1.2.5 园区的创新综合效益

1)当年总产值

2022 年重庆市13 个园区总产值约为841.24 亿元,平均每家园区净利润约为64.71 亿元。其中,总产值位居前三的园区是渝北、涪陵和永川园区。具体来看,渝北园区总产值最大,涪陵、永川和铜梁园区总产值次之,均超过100 亿元,总产值最低的园区是璧山园区,只有2.28 亿元,潼南园区和武隆园区的总产值也较低,分别为4.76 亿元和6.30 亿元,其余园区的总产值都是几十亿元的量级(见表8)。

表8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当年总产值

2)带动农户人数情况

2022 年重庆市13 家园区带动农户总数为259 165人,平均每家园区带动农户数约为19 936 人。其中,酉阳、涪陵和永川园区带动农户人数位居前三位,潼南、璧山带动农户人数最少,分别只有107、1 040 人(见表9)。

表9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带动农户人数

3)农户增收情况

2022年,重庆市13家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约为2.48 万元。其中,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前三位的是永川、渝北和江津园区,分别达3.36 万元、3.35 万元和3.12 万元,酉阳、丰都和涪陵园区低于2.00 万元,其余园区介于2.00 万元和2.70 万元之间(见图8)。

图8 2022年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2 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2.1 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现有相关理论研究,结合重庆市园区的发展现状,采用熵权-TOPSIS 法构建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4 个维度分析,具体包括11 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具体如图9所示。

图9 重庆市国家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四维指标体系

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四维指标体系即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4 个维度,对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中:1)创新投入是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各项资金的投入,主要包括园区的园区当年总投入和园区当年总研发投入;2)创新主体是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创新机构和组织,主要包括园区的入驻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状况等;3)创新环境是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等,主要包括园区开发引进的项目,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交易机构、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4)创新绩效是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成果产出与社会经济效益,主要包括园区当年总产值、园区带动农户数量、园区内就业人数、园区当年引进技术品种和设施数等。

2.2 指标体系权重分析

根据前述构建的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四维指标体系,结合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各项指标数据的完整性,本报告选取重庆市13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筛选履历23个评价指标,即样本数N=13,评价指标数M=23。按照熵权-TOPSIS 法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得到如表10的各项权重,所得结果较为贴近科技园区的实际情况,比较合理。

表10 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及权重

根据计算出的各项指标体系权重,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园区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数据说明,要想提升创新能力,需要继续加强发挥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这两方面的作用,同时注重创新投入,加大投入力度。2)园区创新创业服务和企业带动能力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创新型企业通过多维度创新能力使自主核心达到领先水平,并通过技术扩散和转移引领新兴行业的产生或带动整个已有行业技术和经济的长足发展。同时,需要重点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服务才能提升园区创新能力。3)园区创新投入、科研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成果产出也是提升园区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说明在这些方面还有待加强,需要加以重视,从各方面提升我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

3 存在的问题

3.1 创新发展不均

通过对比1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综合现状,发现区县间创新发展不协调,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区县间具有明显差异。如:铜梁园区入驻企业就占了13 个园区的71.15%,而涪陵只占了0.289%,两个区县园区在入驻企业数量上差距过大;在品种引进上,武隆区(1 134 个)与涪陵区(16 个)也存在较大差距;科技园区技术培训上,永川培训人次数达到52 000 人,而武隆只有区区的100 人。这些都反映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间存在区域差异,不利于整体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3.2 创新投入不足

创新投入的权重只有8.29%,说明其对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现实中,创新投入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投入可以增加科技研发的实力,当企业或国家获得科技创新投资时,科研团队将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能加速研发成果的转化,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以此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政府支持和研发投入作为创新投入的制约因素,从研究数据上来看,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严重影响了总体创新发展。

3.3 创新主体不强

创新主体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主体的积极意愿和意识是驱动创新的核心要素,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愿和追求卓越的决心,才能激发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本文创新主体主要体现在企业带动能力、合作科研单位、科研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其中企业带动能力作为关键制约因素,可知其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程度很大。相反地,合作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力资源这两个方面的比值很小,说明在提升创新能力时,过于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交流,而忽略了科研单位和人才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3.4 创新环境不佳

创新环境为各主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各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并为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为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本文创新环境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创业服务两个方面。从数据上来看,这两个方面的占比均很大,说明影响程度大,对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需要不断地优化环境,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

4 对策建议

在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历史进程中,加快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产业带动、生态优美和可持续化发展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情况和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为园区创新能力改善及相应的决策依据提出对策建议。

4.1 缩小创新发展差距

针对创新发展落后的园区,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体系,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组织管理机制的优化设计,增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农业行业由于存在着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的双重限制,决定着农业行业必然需要结合当地特色,走适于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1]。明确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合理开发资源,重视人才引进,积极向创新发展较好的园区学习,加强合作交流。同时,创新发展较好的园区应当起到引领作用,带动周边较为落后的园区发展,划定较为合理的示范区和辐射区。相关政府、企业单位等应当重视各园区间的差异,对落后的园区加大支持投入,缩小园区间的差距,带动整体园区创新发展。

4.2 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园区资金投入是园区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和重要前提,应构建“国家-市级-区县”三级创新资金投入体系。在国家层面,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对通过验收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给予一定的资金后补助。在市级层面,一方面,建议划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园区专项等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强化农业科技园区绩效评价,分别对于绩效考核“合格”和“优秀”的农业科技园区给予资金奖励补助。在区县层面,充分整合财政、发改、农业、水利、科技、环保、林业等部门涉农资金[2],构建多渠道投入新格局,把资金优先集中投入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来。同时,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个人资本等向园区集聚,鼓励使用自有资金参与投资组建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为园区提供服务。

4.3 壮大创新主体队伍

在园区建设过程,坚持抓“企业、高校院所和人才”三大主体,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原动力。1)深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在“孵化、培育、引进”方面着力,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定位,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涉农头部企业等入驻园区,打造农业科技园区企业的“科技高原”。2)加强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大力推进“招院引所”工作,在有效利用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创新资源基础上,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鲁渝科技协作为契机,吸引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国内涉农高校在园区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学研究机构。3)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充分利用地方人才政策,强化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结合园区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加大“高精尖”科研人才团队引进、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科技特派员引进、田秀才土专家入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进一批立志从事农业工作的大学生等从事园区建设管理工作,为园区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4.4 优化创新环境条件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提升农业园区创新能力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在体制机制方面,积极探索“园区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成立相应的园区投资管理公司作为主要经营管理和战略投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运作资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经营管理等工作,进而破除行政壁垒,提高服务效率。在创新平台方面,鼓励园区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等方式,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研发成果的有效转化。在对外合作方面,一方面要形成园区建设交流联席机制,各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培育、平台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成效定期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积极学习山东、浙江等省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经验,引进借鉴一批先进模式,进而指导重庆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猜你喜欢
武隆科技园区永川
“大美武隆”诗词选登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黄永川和他的“中华花艺”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苗品记永川秀芽
苗品记永川秀芽
苗品记永川秀芽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自然的遗产 世界的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