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4-01-02 05:46葛思坤陈晓蕾
探求 2023年5期
关键词:革命数字化数字

□ 葛思坤 陈晓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的启航路上,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面向未来的革命文化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文化数字化作为自主创新度高和技术含量高的“双高”型发展模式,在推动革命文化与数字科技、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入其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紧扣时代脉搏,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为激发革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一、以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革命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数字化是革命文化创新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受益于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和普及推广,数字化转型深度嵌入各行业发展,尤其是在文化领域,数字化已经成为文化建设提质升级的新动力,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嵌式发展[1]。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2 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要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战略目标,推动公共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对接,鼓励多元主体和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的共建,推动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进一步释放数字技术对文化领域发展的积极效应,党中央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彰显出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握历史主动,以文化数字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规划。以文化数字化战略为契机,丰富和完善革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形态,是以数字科技创新发展革命文化的新引擎。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将革命文化的传承创新接入互联网、新媒体等高科技技术路径,以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为基础,以文化数字化技术的创新运用为路径,推动革命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活化与传播效能提升,实现革命文化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二)文化数字化推动革命文化保护传承模式迭代创新

文化数字化在提升革命文化保护水平、丰富保护手段、多样化展示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要保护传承弥足珍贵的革命文化资源,不仅要维护修缮革命旧址、收集保护革命文物,挖掘研究历史事件与革命人物的精神谱系,还要积极运用数字科技将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形态转化,推动革命文化保护传承的模式创新。

当前,实现革命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的技术积累与成果转化模式基本成熟。譬如,文博系统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就是较为普遍成熟的技术路。一方面,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遗产既可以形成标准化的文物数据库,实现文物的数据化留存,为保存和研究文物开辟新的技术路径。另一方面,文物数据库建设也为文物的数字化复现做好了基础工作。向全球免费共享敦煌石窟的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的“数字敦煌”资源库以及“敦煌遗书数据库”都是文化数字化模式的具体应用成果。近年来,数字化技术也越来越多被应用到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实践中。受益于相关技术应用门槛的下降,革命文化资源数据化保护以及革命文化空间数字化复现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已经使革命文物的远程浏览、云上展览常态化。同时,在建设完善革命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动跨学科、跨地域的革命文化研究等方面,也逐渐探索出创新做法,亟待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得到更多应用。

(三)文化数字化有利于革命文化传播效能提质升级

近年来,数字空间中的文娱产业发展迅猛,文娱内容丰富多样,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文化消费已经向数字空间深度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剧、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等快速发展,网络文艺受众越来越多,青年一代更是成为网络文艺的主要受众。网络文艺既有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一面,也有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一面”。用好用足新平台新技术,积极推动革命文化资源的呈现空间向数字空间转移,是增强革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的必然举措,更是革命文化在网络时代发挥育人强魂功能,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的使命所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 亿,同比增长3549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7 个小时[3]。一方面,包括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音乐在内的网络娱乐类应用是数字空间中使用频次最高、时间最长的软件类型,涵盖视听娱乐体验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数字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优质文化内容入场数字空间往往获益颇丰,以短视频平台“抖音”上非遗项目的传播情况为例,截至2021 年,该平台视频内容已覆盖了99.74%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 亿,入场数字空间能够显著提升优质文化内容的传播效能。譬如,在2022 年以“1 元”票价开启线上直播的荷花奖获奖舞剧《醒狮》,吸引了超过300 万人次购票观看,相关话题在社交网站获得超过千万人次的关注,从市场效益和口碑传播方面获益颇丰,这为革命文化在数字空间的传播境况作出了示范。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文化创作传播的底层逻辑和发展路径,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与数字技术的深度互嵌,形成对文化内容的原创作与再创作、个体自传播与群体共传播之间高效转化的独特结构,通过推动革命文化资源的数据化和网络化,能够积极吸引到多元主体参与到革命文化的创作、传播全流程中,为推动革命文化高质量发展和多路径供给提供更多着力点。

二、革命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的现状与局限

(一)革命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活化模式有待普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4]。新时代以来,我国革命文化资源保护活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基本完备,但与此同时,相关模式创新也进入了深水区。从革命文化旧址的情况看,尚有不少革命旧址、红色遗址受制于本体保存基础、产权归属、业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难以进入、难以保护,无法系统维护、无法全面开放的情况。与此同时,从政府方面来看,通过制定专项工作计划,由主要领导挂点推动,投入专项经费等方式来突破革命旧址在收储、修缮、维护等仍是当前工作的主要方向。对于运用革命旧址数据化留存、数字化呈现等技术路径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相对不足。与之相似的是,相较于革命史料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运用数字技术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鲜活,更容易让人民群众接触和理解的做法也尚未普及。

(二)数字化背景下革命文化资源的沉浸感临场感亟待提升

当前,相关职能部门在开展革命文化资源保护活化的相关工作中,主要将推进以革命旧址为代表的硬件资源进行由外及内的严格保护作为工作重点,在相关建筑景观工程中,更偏向于聚焦建筑风貌还原、景观管养维护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等,对革命遗址的改造更新都有细致的审批流程和工程标准。以严格保护为底线的革命文化遗产保护运用模式,有利于不可再生的革命旧址、文物的留存。但是,受到严格保护的革命旧址普遍脱离于周边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在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城市空间中,革命旧址与现代都市景观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这种景观感知投射到参访者的参观体验上,就可能强化了场内外氛围的差异性,催生出革命旧址、革命人物和革命事件与当下生活之间的脱嵌感,不利于参访者对于革命精神内涵的当代价值的理解。要弥合这种脱嵌感,提升革命文化资源的沉浸感和临场感,文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5],但是,在实践工作中,文保级别越高的革命旧址往往在电力设施的接入、扩容方面会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来进行更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一部分基于声光电技术来增强沉浸感、体验感的数字技术应用到革命旧址当中。

(三)传承创新模式与地方综合实力存在“双倒挂”

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革命文化传承创新模式的迭代,必须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普遍与地方综合实力互嵌并进。一般来看,综合实力越强的地方,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越高,理论上,其革命文化的传承创新也应齐头并进,但是,我国革命文化传承创新与地方综合实力之间却出现了“两端并进、中间倒挂”的情况。以红色旅游这一革命文化传承创新最为具象的业态来观察,就能够一窥端倪。

自2004 年伊始,中央就以《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顶层战略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新时代以来,更出台了关涉红色旅游行业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配套的相关政策,使得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大力推动和市场规模效应跟进拉动的双向合力,红色旅游的模式也因应行业发展需要迅速迭代。从早期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的“一址一物一图一讲解员”的游览形态,逐渐发展为“上山下地、吃住行研”的研学体验形态,但是,整体来看,我国红色旅游的体验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出现了“两端并进,中间倒挂”的情况。所谓两端,一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这类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将红色旅游作为地方支柱性产业的革命老区,纷纷通过依托资源优势以及政策支持,发展出了较为符合当代游客高品质需求的新兴红色旅游模式,譬如广州市的“1927广州起义”沉浸式话剧,选择在广州起义纪念馆这个历史现场内公演广州起义主题话剧,并邀请游客系上广州起义中最具代表性的“红布带”化身参演者,在场馆内沉浸式体验广州起义英雄精神。而包括江西省赣州市、江苏省淮安市等地则聚焦革命文化的创新体验,通过投建大型革命文化主题公园,将全息投影,球幕电影等技术应用与革命历史重现,让公众在体验中学、在游戏中悟,创新形成革命事件、革命精神的全景式传承传播模式。

不过,总体来看,国内大部分地区仍然维持着“导游带进场馆,讲解员看图说话,游客横幅合影”的红色景点游模式。按照游客分类来看,相较于猎奇型、休闲型游客而言,文化游类游客普遍拥有更为丰富的游览经验,对旅游体验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对惯于强感官刺激的新生代游客,流水线式的游览体验差强人意,在传播效果上自然也较难实现推动革命文化入心入脑。

在中心城市与革命老区之间的红色文旅发展水平同样存在倒挂情况,一般来看,中心城市普遍拥有较为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实力深厚、高新技术发达和专业人才积聚等显著优势,但是在推动革命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进程上,受到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的多样性影响,相关优势储备反而未能完全转化为先发优势。与之相对应的是,革命老区相对聚焦于依托红色旅游产业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在地方政策和资源投入上获得更大权重,推动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在产业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提质升级成效更为显著,以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龙岩等红色文旅产业起步较早的革命老区,已经完成了从景点景观游览式的红色旅游1.0 模式到体验研学式红色旅游2.0 模式的转化,进而迭代到综合运用新媒体视听技术的沉浸式红色旅游3.0模式,通过运用全域旅游理念创新革命文化的立体式展现,不断提升文旅体验,让游客获得吃住行游娱学全维度的沉浸式革命氛围感,切实增强游客对革命文化的记忆与理解,但是,本应在运用现代技术与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革命文化传承传播方面具有更大优势的大部分城市区域,却出现了对推动革命文化创新发展动力不足、技术转化度不高的情况。城市作为信息中心、交通枢纽、技术高地,理应在推动产业行业优势转化为增强革命文化创新力传播力影响力方面担当更多责任。

三、革命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前,互联网迈入Web3.0 阶段,大数据、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的模式,推动人类交往范式进入新的演化阶段。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理念新作为,在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应时代之需,顺时代之势,立时代潮头。推动革命文化资源数字化创新发展,正是推动革命文化与国家顶层战略设计、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密切结合,实现革命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完善革命文化数据资源确权与保护

革命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根本目标是以数字化技术活化资源,提升传播效能,增强革命文化影响力。从实践路径上来看,就是运用新技术、新模式赋能革命文化资源的跨区域、全产业链流通,推动文化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实现革命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众创众传。这就要求推动对革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产权进行较为清晰的确权,从而为吸引和推动社会资源投入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活化工作提供保障。《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将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作为首要任务,为革命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但是,在以革命文化资源数字化后的知识产权确权方面,尚有大量细致工作亟待开展。一般来看,由于革命文化的重要政治价值意蕴以及与之匹配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收储模式,致使革命文化资源相较于其他类型文化资源而言,在产权归属情况上相对明确。但是,在将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型进而融入到流通领域,使其从资源向资产转变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其用于交易的数据版权、文化品牌乃至二次创作内容进行确权。清晰明确的革命文化数据版权是涉及数字化资源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能否流畅运作的关键所在,革命文化数字化资源只有在数据版权清晰的情况下,才能进入文化数据市场进行交易,获得相对清晰的市场估值,进而吸引包括企业、金融、人才等外脑外力,有动力、有保障地参与活化创新,盘活优秀文化资源,焕发革命文化资源的新活力。

(二)运用数字技术创新革命文化资源保护模式

运用成熟的数字孪生技术制作包括革命旧址、革命文物在内的革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形态,既有助于丰富革命文化空间的保护模式,又能够有效提升革命旧址的活化效率。

无论是革命旧址还是革命文物,其重要性与保护等级呈正相关。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越重要的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出于对不可逆损坏的规避,往往匹配越严格的封闭式保护,也就越难以为人所接触。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实到每个具体的革命旧址和革命文物上,就是通过实施数字化保护工程,运用包括数字孪生在内的技术手段,将相关空间和物件进行数据化编码留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展陈和传播,为化解博物馆式保护与大众化活化运用这对矛盾提供路径。在这方面,国内外大量文博机构已经先行探索出诸多成熟做法,包括以多维数字技术应用探索“在线+在场”联动的展陈模式,借助数字交互技术营造虚实结合的文旅游览体验等等,让难以到达、无法参观实体空间通过线上形态展现,将在有限时间内讲不完、讲不透的文化故事通过图文、视频预先呈现,因此,依托丰富资源储备以及文化产业优势,以红色文旅产业发展为应用场景,实施革命文化数字化战略,实现革命文化资源保存、研究、开发、活化、展陈和运用全链条数字化。对于革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性运用可以通过三种路径实现:一是运用可视化系统,为革命文化资源提供智能化的交互体验。通过将留存于图文、纸面上的二维数据转变为三维形态,将极大提升文旅资源中信息的可读性和易理解度。二是借助数字孪生资源,开展双向红色研学活动,不仅让研学群体来到革命旧址的现场,更可以将数字化的革命旧址、革命文物带到机关、学校、企业当中,登录到互联网上,让研学群体实现数字化在场[6]。三是推动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虚实共现,通过在红色文旅资源较为聚集的区域,运用AR/MR 技术,营造视觉效果逼真的增强现实式场景,用独一无二的历史事件串联起形制同质性高的物理空间,用穿越式的在场体验弥补“一张照片、一段文字、一位讲解员”带来的距离感、说教感、宏观感,增强革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三)运用数字技术促进革命文化资源活化模式提质升级

对革命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要重视对能够唤醒、增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接触革命文化的衍生品的开发。在对革命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创新方面,现阶段所普遍采用的设计制作符号化文创产品、创作革命文艺作品以及在重大节日举办活动等形式。但相关文创作品尚未充分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公众信息获取和消费行为的新模式新特点,难以满足人们对于革命文化感知体验的新需求。

从革命文创作品提质升级的路径来看,应重点开发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虚拟文创作品。通过推进数字化技术、文创产业与革命文创产品的结合,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人才深度融入革命文创产品的创作提供更大空间,实现革命文化资源从实物向数据、从数据向产品的两次飞跃。与此同时,通过革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模,能够推动革命文化创新由PGC(专业内容生产)模式向PGC+UGC(用户内容生产)并联模式的转变。数字化文化资源相较于实体资源具有可修复、可重复操作的容错性,这就为吸引公众参与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大空间。在运用区块链技术对数字版权进行确证和保护基础之上,推动数字作品创作、文化IP 孵化、衍生文创产品开发等文化创新领域中拓展出政府授权,社会资金、方案、开发融入的“共创链条”。“共创链条”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主动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吸引优秀文创企业制作相关衍生品。二是通过前期有限条件授权数字版权和后期资助优质作品的方式,鼓励和支持本土小微型革命文化数字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文创企业开发基于真实场景、真实历史的红色文创产品。三是面向公众举办红色文旅衍生品的设计大赛,吸引更多个人创作者关注红色文旅衍生品领域,实现发掘优秀作品与传播红色文化的目标。

猜你喜欢
革命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数字化制胜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数字看G20
粉红革命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