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 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01-03 13:18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文汇(综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体系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王 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3 年5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深刻阐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特别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这就指明了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基础性工程。

为适应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发展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而这离不开加快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目前,绝大部分省级教研机构是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合并设置的,这些教研机构不仅要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服务决策咨询,还要成为教育发展智库,承担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教育科研任务和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因此需要从双重任务出发全面理解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内涵。本文仅从如何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角度探讨解决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一、在政策制定和落实中认识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观其源可以知其流”,欲认识中国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义,必须了解中国教研的源头。1904 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但当时接受规范的师范训练的教师少之又少,这成为推进新学制的主要障碍,这种情况延宕了整个民国时期[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师资短缺仍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材、教学研讨就逐渐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2]。1955年11月,《人民教育》刊发文章,认为应该设立教学研究室,并使它成为教育厅(局)长领导教学的有力助手[3]。1957 年,教育部颁布《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条例)》,明确教研组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非行政组织,具有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等职责[4]。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教研室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承担中小学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事业机构,职责包括研究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编写乡土教材和补充教材;组织教改实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开展学科教学检查和质量评估;研究考试方法的改革等”[5]。历经近90年的发展演变,我国教研从无到有,从被动散发到主动体系化建构,省、市、县(区)的教研体系渐发展成熟。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特别强调“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研工作,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完善国家、省、市、县、校教研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应独立设置教研机构……发挥教研支撑作用”[6]。2019 年1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强调“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这些政策的制定,充分说明了健全教研体系和加强教研能力建设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也为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思考什么教研体系才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教研体系?本文认为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体系应具有三点内涵:一是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二是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三是上下协同的督导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囊括教研活动、项目联动、教育科研、教学赛事、工作考核的工作体系。既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对教研机构的组织领导责任,又要上级教研机构与下级教研机构在教研活动、项目联动、教育科研、教学赛事、工作考核等方面及时联动,建立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形成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教研机构主导、中小学校主动、全面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

其次,建立省、市、县、校四级教研体系的责任体系。省、市、县、校四级教研机构是“现代科层制”[8],各科层教研机构归同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配齐配强教研队伍和加强指导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责任,同时上一级科层对下一级科层既具有不同的业务指导职责,又有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的共同职责。具体地说,省级教研机构要细化对市、县教研工作的指导责任,推动五个联动的工作体系高效运转;市、县级教研机构要下沉学校教学一线;学校要立足教研组建设,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教和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师育人能力为重点,持续开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校本教研工作,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真正形成教研工作与教学管理(教务处、年级组)“二手都要硬”的格局,切实做到“管”和“理”并重。

第三,强化督导评估。要把教研工作纳入地方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内容,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其纳入督导体系,重点督导政府的保障水平,解决教研工作的机构设置边缘化、队伍建设弱化、研究经费不足等体制机制问题,同时四级教研机构也要围绕评估教研工作实效,建立评估体系。

二、在实践中发挥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基础教育是培育人才之基础,实现教育强国首先是办强办好基础教育。站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高度上看,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相继实施,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评一体化、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等方面都需要教研的服务和指导。

首先,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教研引领和推进。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正确的政绩观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教育观念,组织实施区域内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最有效的落实办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市县教研机构要以项目推动,任务驱动,一校一案,全链条指导,既能有规划地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又能有效引领校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普通高中要建构和健全学校的课程图谱,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而有个性的课程体系,在义务教育学校要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9]。

其次,提升学校教研组建设水平,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育人能力,需要教研深入服务。作为教研体系第五级的学校教研,没有“行政机关—教研机构”的行政科层,没有专职教研员,只有相对独立的“学校—校本教研”形态,工作推进有一定的困难。解决的办法,一是通过行政赋权,建立“学校行政—教研组”的校内科层形态,二是市县教研机构到校指导学校教研工作,教研员带着研究思维深入学校,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带着研究项目深入学校,帮老师解决问题,与老师共研共思,形成在课程目标引领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样态。其价值在于教研机构有组织地深入学校,促进学校高质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将其纳入学校办学质量的考核体系,长期坚持必然形成以教研为核心的学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第三,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教研工作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难点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其核心是落实学科(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势必要求教与学的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促进学生夯实“双基”,掌握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义务教育又明确提出“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6],探索综合学习,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普通高中也明确要求“探索基于真实情境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10],注重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这些对青年教师是挑战,对中老年教师更是挑战,需要教研员带领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教研员承载教学思想引领者、教学问题研究者、教师发展同行者等多种角色,各级教研机构必须系统谋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搭建工作支撑体系。

第四,推进育人方式转变,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研协同攻克教学评一体化难点。教育评价是重要的指挥棒,对学校办学和教师育人行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教学评一体化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场景之一,是当前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难点,也是实现育人方式转变的关键点。教学评一体化要求在教与学的进程中跨时空过程融合,多主体同步协调,逻辑、内容、标准保持一致,表现在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辅导中教师和学生及时互动;要求在智慧课堂信息化场景中使用;要求有精准有效的作业编制和科学的考试命题,以及考后精准分析学情,这些是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无疑需要教研机构组织骨干力量,协同攻关,开展有组织的研究。

第五,探索信息技术与育人的融合应用,提升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需要教研率先而为。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师学生发展评价、育人场景、教学研究等方面的高度融合,需要教研机构在推进学校更好地服务教师的教、服务学生的学、服务学校管理中加以实现。探索基于信息环境的教学,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评价数据的应用价值,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都是各级教研机构工作的支撑点。

三、在发展中建构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是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面对夯实教育强国的“基点”的新任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持续推进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

第一,强化一个意识,建立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问题解决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研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强化“教研主体与所隶属的行政关系,与上下教研业务关系并重”“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7]的意识。在此前提下,强化教研体系和能力建设督导评估工作,有效解决教研缺失、人员缺位问题,有效解决人事编制、经费保障、职称比例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体系完善,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全面提高教科研水平。

第二,抓住一个关键,强化教研员队伍建设机制。完善教研工作体系最关键的要素是建强教研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有效解决挤占、挪用教研人员编制、有编不补、教研员在编不在岗等问题,把好人员关。科学运用公开招考与竞争性选调相结合的方式录用高素质人才,把好入口关。健全教研员培训培养、职称晋级、学术交流、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专业发展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构建教研员荣誉表彰机制,健全干事创业体制机制;加强梯队建设,建构教研人员专业成长机制,鼓励共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把好发展关。鼓励冒尖,发挥名家名师的带动作用,提高各级教研机构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强化教研员在学科教学中的“领头”地位,把好人才关。

第三,加强一个能力,建立专业提升机制。加强教研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教研的专业水平。一是更加重视教研员的政治素养提升,使其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排头兵。二是扩展研究视野,加强对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各个环节开展研究。从学科走向课程,从课堂教学方法研究走向教学评一体化研究,从传统方法教研走向基于实证和数据的教研,从“书院”研究走向深入学校“田野”式研究,形成综合研究能力。[11]三是更加重视研究信息技术在教研中的全面融合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机制、作业设计与批改、考试评价等全过程中的科学应用。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体系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