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究《共产党宣言》的概况与前景展望

2024-01-03 04:37
天中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马克思主义

王 金 旺

(海军勤务学院 91292 部队,河北 高碑店 074000)

“《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1]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阶段,始终秉持《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基本思想和精神主张,在推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宣言》的学习与探索。多年以来,我国学者结合党的社会实践对《宣言》展开了系列研究,并取得诸多成果。本文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整体考察,以期对国内学者研究《宣言》的概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予以展望。

一、在探索中国特色主义建设道路中,《宣言》的基本思想得到系统阐释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新的时代课题,需要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理论和现实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学者围绕《宣言》的翻译传播、历史地位、基本思想、重要观点等展开了探讨和研究。

(一)关于《宣言》翻译传播的研究

《宣言》在我国的翻译,经历了从片段翻译到完整翻译的过程,翻译的准确性、专业性、生动性不断增强。成仿吾结合自身翻译《宣言》的经历指出:“仅以在我国影响最大、读者最多的《共产党宣言》而论,过去的译文就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2]高行根据恩格斯校订的英文版《宣言》,也曾指出中文版《宣言》在翻译上有24 处值得商榷的片段,并强调“经典著作是十分难译的,译者不但对于外国文要有精深的修养,并且还要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常识”[3]。对于《宣言》在我国传播的价值意义,庞培法指出:“《共产党宣言》从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共产党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修课程。”[4]

(二)关于《宣言》历史地位的探讨

“《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这一观点目前已得到系统论证和普遍认同,然而,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对此仍有一定争论。焦坤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叙述不在《共产党宣言》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5]傅敏智和曾鸣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应该是《神圣家族》。”[6]1998 年,即在《宣言》发表150 周年之际,众多纪念文章相继发表,“《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这一认识才趋于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陈先达指出,《宣言》“既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公开问世,又是无产阶级向世界公开宣布自己的目的和意图,由自在走向自为的标志”[7]。

(三)关于《宣言》基本思想的论析

起初,关于《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即《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学界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恩格斯在1883 年德文版序言中所做的阐述;《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两个必然”思想;《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历史使命。其实,高放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就指出,“在阐述《宣言》基本思想方面,最重要最权威的意见当然首推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所做的概括”,其他原理“都是在唯物史观这一总思想指导之下派生的”[8]。1988 年,高放在《坚持并发展〈宣言〉的基本思想》一文中再次强调,《宣言》的基本思想,是恩格斯1883 年6 月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所阐述的并在1888 年英文版序言中重申的基本思想。

(四)关于《宣言》重要观点的解读

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方面,李延明指出:“阶级和阶级斗争属于《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并且属于其中‘核心的基本思想’。”[9]在“两个必然”思想方面,孙宝林认为:“‘两个必然’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信仰和最终追求,而不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人的近期工作任务。”[10]在“两个决裂”思想方面,信德初指出,“资本主义所有制、剥削阶级所有制、私有制这样三个层次的基本规定构成传统所有制的基本内容”,而“传统的观念则可看成传统的所有制关系的内容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11]。在“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方面,胡文建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表述,“开宗明义地向全世界宣布了共产党人最高的理想追求,最终的奋斗目标,同时科学地、最概括地指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是什么”[12]。

综上,对《宣言》翻译传播的研究,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文本载体;对《宣言》历史地位的探讨,为溯源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提供了逻辑前提;对《宣言》基本思想的论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具提供了基本依据;对《宣言》重要观点的解读,为划清马克思主义理论误区提供了评判标准。

二、在应对全球化浪潮的风险与挑战中,《宣言》的研究维度不断丰富、拓展

世界进入21 世纪,全球化浪潮强势来袭,特别是自“苏东剧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各主要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奋力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结合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如何科学引导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推向21 世纪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学界围绕《宣言》蕴含的世界历史理论、党的建设思想、人本思想、社会发展理论等相关内容展开了深入研究。

(一)关于《宣言》中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阐述的“世界历史”思想,不仅为剖析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分析全球化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刘希岳指出,《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成熟”,其中“蕴含的世界历史理论正是对当今世界全球化的预言,同时也为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13]。刘继荣和张振鹏进一步指出,《宣言》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二是揭示了资产阶级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动机;三是阐述了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手段;四是科学预言了经济全球化的后果;五是论证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14]。

(二)关于《宣言》中党建思想的研究

杨群红指出,《宣言》“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完备而周详的党纲,透彻地阐明了党的性质,科学地提出了党的纲领,强调了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揭示了党领导革命的基本规律”[15]。在党的性质方面,陈剑指出,《宣言》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规定,即“从阶级性的角度讲,党是无产阶级整体利益的代表;从人民性的角度讲,党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代表;从先进性的角度讲,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革命性的角度讲,党对一切旧有的社会制度采取批判的态度;从现代性的角度看,党坚持自由民主的理念”[16]。在党的宗旨方面,田心铭认为,“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宣言》阐明的关于工人阶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共产党与工人阶级的关系的原理,为我们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17]。

(三)关于《宣言》中人本思想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力极大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对人本身的关注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和热门话题。在思想内容上,张富文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工人的生活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同时《宣言》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人类解放和发展的关注”及人类解放道路的探索[18]。在现实意义方面,秦晓波和丛琳指出:“全面分析和揭示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历史工程,实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飞跃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9]

(四)关于《宣言》中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而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此,对《宣言》中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和谐社会思想的探究,一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杨湘海指出:“胡锦涛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其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及落实举措的相关论述是对《共产党宣言》光辉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20]叶志坚进一步指出,“社会和谐思想的提出是批判和继承前人成果的结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目的要求”[21]。

综上,从对《宣言》中的世界历史理论、党的建设思想的挖掘,再到对《宣言》中的人本思想、和谐社会理论的溯源,都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学界对《宣言》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另外,学界还围绕《宣言》中的教育思想、法律思想、文艺思想、妇女理论等展开了相关研究。学界对《宣言》的深入研究,不断彰显《宣言》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失灵论”等错误思想和观点。

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宣言》的时代价值愈加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学者围绕《宣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展开了研究。

(一)关于《宣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研究

在理论来源上,张婷和孙英指出,“《共产党宣言》中的‘类思维’方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必要’的根本思维方式”;“《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历史交往理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共产党宣言》中的‘联合’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法论原则’的思想渊源”[22]。在基本内容上,武潇斐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包括“权力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交往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构建”[23]。在构建路径上,张然指出,《宣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基本手段:“支持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解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前提条件”;“倡导阶级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共建力量”;“加强世界普遍交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社会基础”[24]。

(二)关于《宣言》与实现“中国梦”的关系研究

自“中国梦”被提出之后,学者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大量研究,其中不乏围绕《宣言》与实现“中国梦”关系的研究。颜晓萍指出:“以《共产党宣言》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人实现近现代梦想起到很大的作用和影响。”[25]在《宣言》与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联系上,陈仁秀和谢仁生指出:“‘中国梦’的理论框架中可以清晰看到《共产党宣言》的影子,它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诠释了其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同时还与《共产党宣言》蕴含的革命精神不谋而合。”[26]从《宣言》对实现“中国梦”的作用角度看,满其旺指出,《宣言》“与实现中国梦的道路选择、力量依靠、价值追求、领导核心和理想指向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必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27]。

(三)关于《宣言》与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

申文杰和张骥指出,《宣言》蕴含的意识形态思想主要包括七个方面:“时代精神要受经济生产及社会结构决定”;“生产力、社会变革是意识形态发展的动力”;“阐明了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它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界限”;“提出了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共产主义革命在其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阐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性对‘精神产品’的影响”[28]。在当代启示方面,王栋等学者指出,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与各种非(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做斗争”;“坚持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29]。

(四)关于《宣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学者普遍对《宣言》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意义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宣言》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张智和单晓涵指出,《宣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宣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明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设计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方法”[30]。

综上,新时代背景下,《宣言》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梦”、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理论和现实渊源被不断挖掘。另外,学者们还围绕《宣言》与“四个全面”“四个伟大”“四个自信”“四个意识”“五大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等展开了系列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宣言》的时代价值愈发彰显,围绕《宣言》展开相关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和目标指向性也更加鲜明。

四、进一步深化和推动《宣言》研究的前景展望

目前,学界关于《宣言》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化、拓展、丰富,相关研究成果也在不断涌现。结合《宣言》的研究历程与发展趋势,今后的研究应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

(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强对《宣言》时代价值的阐释和解读

理论之所以可以“掌握群众”和“变成物质力量”,就在于能够回应社会关切、回答时代之问。近年来,学界对《宣言》基本原理的探讨一直热度不减,学者坚持结合《宣言》内容阐述其对当代具体实践的指导。从“共产党宣言”相关研究文献最高被引用和最高下载频次中的文章可以看出,学者普遍关心的话题仍是《宣言》的当代价值、当代意义及当代启示,关心《宣言》在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中的作用。《宣言》在当今时代依然不断散发出理论的光芒,体现着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解答,如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怎样理解“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怎样理解“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等等,有效回应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都必须从《宣言》中深入挖掘理论渊源、获得思想启迪。

(二)加强学科融合,综合运用传统与新兴研究方法,拓宽对《宣言》的研究视角

研究方法创新是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跨越学科界限、突破行业壁垒、实现交叉融合的系列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作为新兴研究方法之一,在提升学术研究的“质”和“效”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在研究《宣言》过程中,是否需要学科交叉研究,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学科交叉研究,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进入21 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加快探索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学科交叉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从对“共产党宣言”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中可以发现,国内部分学者已从修辞学、传播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对《宣言》进行了学术探索,但总体而言有关成果还相对较少。同时,在部分研究成果中,还存在内容重复较多、归纳梳理不系统不深入等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对《宣言》的研究,必须在依托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汲取新兴研究方法之所长,不断拓宽研究视角。

(三)依托网络媒体不断创新宣传手段及传播途径,提升对《宣言》学习宣传的力度和效果

“互联网时代”“全媒体时代”“碎片化时代”是这个时代的鲜明标签,标签背后蕴含的是生活方式、娱乐方式、阅读方式的转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学习宣传《宣言》是理论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课题。目前,部分理论工作者已经开始尝试结合“三微一端一抖”等网络新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为纪念马克思200 周年诞辰,哔哩哔哩网站推出国产动画《领风者》,讲述卡尔·马克思传奇的一生;南京大学推出《神会马克思》系列微视频,引发了像追剧一样学习马克思的新风尚;90 后女孩卓丝娜创作的歌曲《马克思是个90 后》,在社交网络上一蹿而红。诸如此类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不仅使受众感到轻松、愉悦,也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接地气、有生气,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应该说,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本质要求。显然,新时代学习和宣传《宣言》的时代价值,同样需要利用网络媒体不断创新宣传手段及传播途径。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TA宣言